坚守者的颂歌
——读王振兴小说《汉碑劫》

2017-11-25 12:40星雯
唐山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乡愁小说情感

星雯

坚守者的颂歌
——读王振兴小说《汉碑劫》

星雯

“说起来,大概谁都不会相信,连续七个晚上我都做同一个梦,而这个梦,就像一个辗转曲折,浪漫神奇,动人心魄的电视连续剧。”

小说《汉碑劫》就是以这样令人惊异而又好奇的形式开头的。接下来,小说以飞龙上化为神灵的七通汉碑和一个得道高僧,以托梦的方式,讲述了在数十年历史大潮中迭荡起伏,风险重重,劫后余生的风雨历程,以及与这个过程相关人物的梦想、追求、性格、命运、爱情、以及人性嬗变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创造文化,利用文化,也毁灭文化。

飞龙山,一座集自然景观、书院教育、佛道寺观、精美建筑、名家书法、摩崖石刻等璀璨历史文化于一身的千古名山。弥足珍贵的是,此山存有七通历经千年风雨的国宝汉碑。但是,在汹汹而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大潮中,不仅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就连珍贵的汉碑等历史文化遗产亦毫无例外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在此其间,有些人加入了批判、破环、毁灭、盗窃的行列;有的人却坚持着信仰,挺直了脊梁,忍受着磨难,在那里苦苦地坚守、保护着这些弥足珍贵的国宝。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高尚、良善、坚韧、贪婪、狡诈、卑劣等,都毫无遗露地展现出来。

《汉碑劫》讲述的就是这一过程,若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曲坚守者的颂歌。

“历史总是用伤痕衬托辉煌。”

因为需要坚守的,必是神圣不可放弃的东西。如土地、民族、国家、人格、尊严、爱情;如文物、文化、文明……,当这些神圣的东西面临侵略、盗毁、破坏时,就需要人去保护、坚守。而每一种坚守,必然是一场苦难、付出和牺牲;每一个坚守者,无一不是历尽坎坷,苦难重重,遍体鳞伤。主人公杜玉箫,因为研究、保护飞龙山文化,特别是几通汉碑,一次次地遭受劫难∶差一点被打成反动派;丢失了圣洁的初恋;被关押、批斗、折磨;被贬到边远山区;被迫去经营破产的工厂……。杜玉箫的初恋情人薛梅,因为长得美丽,被教育局副”局长言武看上,此人竟以“宣扬汉碑等封建文化。”的莫须有罪名迫害杜玉箫,威逼薛梅嫁给他。为让杜玉箫免于劫难,能留在教学岗位和学生身边,能去研究和保护汉碑,她选择了“放弃也是爱”嫁给了言武。虽然过着息夫人式的生活,但她始终坚守着对杜玉箫纯真的爱,以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年轻生命为代价,保护了两通弥足珍贵的汉碑。

坚守者必是信仰者,没有信仰,坚守就没有根基。杜玉箫对飞龙山文化的情感,源于对浸润着祖祖辈辈心血和汗水,生他、养他、长他的土地、山峦的熏陶滋养,以及师父的谆谆教诲。随着文化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成一种信念∶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有经济;一个国家要伟大,必须有文化。爱国主义不是口号、空话,而是从爱山、爱水、爱家、爱乡,爱护祖宗留下的文化、艺术等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历经千年沧桑的汉碑,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和宝贵遗产,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掉。凭借这种信仰,保护汉碑,弘扬飞龙山文化,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坚守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事业,更是一种品德和人格。

副校长包图放弃北京的优裕生活,自愿到山区支教,因为向领导提意见而蒙受不白之冤。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悲怆而又凛然地说,“每个时代都有人做祭坛的牺牲和贡品,这次就让我来做吧。”直到被宣判为罪人,他也决不连累杜玉箫。

于淑雅和薛梅是情同手足的好姐妹,看到杜玉箫和薛梅真挚相爱,她发自内心的祝福。薛梅为救杜玉箫被迫嫁给言武,受薛梅之托,她毅然走进了杜玉箫的生活,和杜玉箫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在薛梅被害,薛母病逝的艰难时刻,她不顾流言飞语,诟谇谣诼,毅然担负起抚养薛梅遗孤的重担。她和杜玉箫、薛梅三人,彼此坚守着信念、信任、信用,以比德如玉的品格,演绎出了人间的大爱、真爱、纯洁的爱。

还有文物专家齐海波,在政治大潮中,为保护汉碑等文物,被打断两条肋骨,他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坚韧、高洁的风骨与情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凭借广博、深厚的文物知识和所掌握的汉碑信息,转念之间即可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宁可贫困而不肯出卖灵魂。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常被视为傻、怪、呆,不合时宜。但正是这些人,才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与脊梁。

与坚守者相对应的,是那些破坏者、毁灭者。在他们心目中,无论多么珍贵文化遗产,都不过是一种符号、标签、工具,是可以根据需要而利用和毁灭的。霍常、舒琴、言武等人,他们的灵魂、价值观都是由权势、美女、金钱等欲望打造的。而杜玉箫、薛梅齐海波等人,不仅是汉碑的保护者,也是那些人卑劣欲望的阻碍者。为了欲望和利益,他们相互勾结、利用,耍阴谋,施诡计,以飞龙山文化是封建迷信文化为借口,在破坏、毁灭飞龙山文化的同时,陷害、整治这些人。但正如小说所言,“恶人常常陷入自己编织的罗网。”他们在毁灭汉碑等飞龙山文化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作品是一个人经历、学识、情感的综合体现。

作者王振兴是一名军人,长期从事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著述颇丰,成就斐然。退休之后,拖着多病之躯,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先后出版两部长篇小说,成为一名作家。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本书的写作缘于一缕乡愁。”的确,品读《汉碑劫》字里行间,你可体味到浓重的乡愁。一座千古名山,几通珍宝汉碑,家乡的花草溪流,丘壑山林,乡土气息,淳厚民风,浓郁文化等,都是镌刻于心中永不磨灭的东西。但是数十年来起伏跌荡,风云变幻的社会潮流,把一切都改变、甚至毁灭了!这不能不让一个怀乡游子感到痛惜和愁怅。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极地痛和愁,他说,“乡愁是个体情感,但涓涓细流,便汇成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洪涛;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但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便构成了雄浑厚重、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他用凝重老练,浑朴深沉,知识渊博,出神入化的笔墨,挥洒出了一部浪漫神奇,曲折复杂,寓义深邃,感人至深的小说,从而把乡愁升华成一种文化、情感、信念和希望,给人们提供了一部值得阅读、品味、思考、感悟和反省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坚守者。

猜你喜欢
乡愁小说情感
乡愁
乡愁
情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九月的乡愁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