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南乌江地域民族文化与思南师范创作群体生成

2017-11-25 02:41陈晓莉宗晓旭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思南铜仁乌江

陈晓莉 宗晓旭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铜仁 554300;2.东洲区6409小学 辽宁 抚顺 113105)

浅析思南乌江地域民族文化与思南师范创作群体生成

陈晓莉1宗晓旭2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铜仁 554300;2.东洲区6409小学 辽宁 抚顺 113105)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视之,在新时期中国文学背景上产生的“思南师范创作群”,很大程度上根因于这一地域独特的地域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力,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思南师范创作群”。

思南师范创作群;乌江;教育传统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视之,在新时期贵州文学背景上产生的“思南师范创作群”,很大程度上根因于这一地域独特的地域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力。

1 思南教育传统:人文因子奠定文学创作积淀

对“思南师范创作群”创作机制进行溯源,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历史文明开化开始着手。早在唐宋时代,思南乌江流域因为峡谷纵深,瘴气弥漫,野兽出没,向来是文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思想教育可想而知当然是一派荒凉之景,然而元明之后,随着中央加强对贵州的管理、在贵州建省以及改土归流等政策的实施,这对思南的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因此,在明代兴学校重科举的形势下,兴办儒学,思南地区书院林立(中和书院、为仁书院、斗坤书院、銮唐书院等),一些文化乡绅如“思南文化教育之父”田秋、“南国躬行君子”李渭相继讲学授道,一时“声教洋溢,人文彪蔚”已经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据《思南府续志·人物门》统计,明代思南府科举登榜者有进士申祐、田秋等10人,举人周冕、勾天禄等 100 余人,副榜敖鸣雷1人,拔贡田兴吴、田育渭等8人,岁贡李浚、文献等200余人,其中颇有能文善诗者。

于是,我们可以说自明清以来,青年才俊出自于贵州思南地区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文坛领袖的有所作为,都对思南地域文化的传播也有直接或间接推动作用。

由此观之,经儒学思潮、理学思想、心学理论浸润以及文人骚客文学影响的思南文化教育传统,早已处在引领贵州文化新潮的位置,并构成了一种思想的“原动力”,随时准备着“喷涌而出”。尤其会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思南师范创作群”施加深层影响,使得他们热衷于以文学表达情志,并在文学作品中自觉带有儒学传统的入世观,对社会现实融入担当情怀,同时在理学思想的滋润下,理性思辨色彩洋溢文中,对思南文化不断遭受现代冲击状态充满忧患的同时仍然不忘“心灵”的书写等等。

2 水性浸染:乌江文化丰富文学创作内容

“思南师范创作群”在新时期的崛起,既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景观。其生成机制肯定与历代的乌江文化精神积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若是从文学地理学的相关范畴来看,却不能不说与乌江的特殊地理区域种型和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本源性的关联,而且从整个黔东文学发生的整体背景来考察,在外界文学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思南师范创作群”的异军突起,后一层次的地域文化因素显得尤为突出。

黔东地域色彩给了“思南师范创作群”无穷的创作源泉,尤其是雄浑的乌江给了他们巨大的创作力量。浩浩江涛,滚滚文思,乌江已经执着地进行文明的延续。某些作家以独特的乌江文化为其主要的表现对象,沧海桑田,冲刷不尽的是绵绵的人文情怀,它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思南众多作家,以一种更高姿态的文化景观融入到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文佳作中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文学冲击波,进而孕育出源源不绝的地域民族文化,即文学意义层面上的思南乌江文化气态。思南的奇峰峡谷、惊涛拍浪、原始生态无疑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创作的平台,而他们创作的本身以及他们留下来的美文名诗也构成了思南乌江历史的人文景观。

因此,生于斯长于斯的“思南师范创作群”,把乌江文化传统内化为一种丰富的精神文化,骨质里也自然熔铸着这股浓郁的乌江文化气态,并加以传承。事实上,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是一股很难消解的“引力”,一个作家尽可以远离故土,但他的血脉、创作永远带着故土的气息。

除此之外,“思南师范创作群”在审视文化时还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并自觉地用文学传达出一种强烈归属感,渴望回馈这方热土。正是凭借着这份对母体文化的崇敬之心,再加之他们深感地处偏远,个人力量的渺小,只有以一种集体性出场的方式才能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文学表达与传播效果,可以说是对思南乌江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效承接,也是思南历史文化回归的一种蓄势已久的文学喷发。

3 思南师范中师教学改革:改革春风播撒文学火种

如果说前两点均是历史人文、经济政治促使“思南师范创作群”在这方热土上拥有先天文学资源书写优势的话,那么这一点则是思南师范这所百年沧桑的老校在这片沃土上,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勤俭建校、扎实进取的现实孕育结果。

良好的学风,扎实的教风,优良的校风,将“两爱”(爱家乡,爱教育)融入课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办企业、校办农厂,作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的实验基地)扎根课外,1986年奏响教学改革的新篇章,乡土教材编写促使传统师范走出书斋,新星文学社等一大批兴趣小组在老一辈领导教师的指引下在这里扬帆起航,“乌江园丁之春”谱写春天的故事,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让这个身在大山深处的学校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88年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全国先进中等师范学校”,198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中央宜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联合表彰的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等荣誉纷纷而来,大山里飞出了一只只的金凤凰……

“思南师范创作群”的正式出现得力于学校做力打造的文学社团——1984年,杨德淮创办了新星文学社,这是文学爱好者的摇篮,这是舞文弄墨的佳地,从青葱岁月到热血年华,一直到华发渐生,走出了一大批当今文坛上卓有成就的得力文学干将(铜仁文联主席、铜仁作协主席均出自于新星文学社,黔东各个县的文联、作协成员也都大多数是出自新星文学社),时光荏苒,当他们回想往事,依然感激思南师范这所母校所给予的文学滋养,让他们在文学的跋涉之徒中始终满怀热忱。

由上可知,“思南师范创作群”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一方面凝聚着一方水土,包括乌江山水、物候气象和区域内的各种自然物体和动植物等对其的外在滋润,以及传统乌江文明映照下的人文底蕴,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对其的文学内涵的渗透,还有思南师范这所百年老校母亲般的庇佑与滋养。因此,为作家群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

I106.4

A

1672-5832(2017)10-0160-01

本文系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一般课题“新时期以来‘铜仁幼专(思南师范)文学创作现象’研究”(tryz2016B01)阶段性成果。

陈晓莉(1990-),女,湖北当阳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地域民族文学研究;宗晓旭(1989-),女,辽宁抚顺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抚顺市东洲区6409小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思南铜仁乌江
又见乌江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铜仁:山与水的交响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诗书画苑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乌江,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