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政策

2017-11-25 01:41蔡雪婷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流浪救助政策

蔡雪婷

浅析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政策

蔡雪婷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浪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现有的救助保护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却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限制。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出发,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通过构建中长期的预防机制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设立长远目标,加大对儿童、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的投资,并对流浪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性特殊教育。

流浪儿童 社会政策 救助保护

一、流浪儿童问题相关研究

(一)流浪儿童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l998年发表的一份文件,中国政府定义流浪儿童为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1]。

(二)我国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

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 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由民政部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2]。

二、分析流浪儿童问题的理论视角

面对日益显著的流浪儿童问题,本文选择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为理论支撑。

首先,在政策的重点上,发展型社会政策特别关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劳动力人群能否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认为社会政策对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有直接的作用,社会政策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投资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试图将个人、家庭、群体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利益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一种帮助个人和国家的政策机制。

其次,在社会政策与经济的关系上,它注重社会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政策是嵌于经济发展政策中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经济发展之后才能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民收入。

最后,在思维方式上,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对于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重视中长期战略。

三、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今规范流浪儿童救助制度的立法主要是2003年国务院通过的《救助管理办法》以及2003年民政部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这两部法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明确了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的内容、救助对象的权利义务、救助机关的职责等。

客观地说,这种临时性救助制度在保障暂时处于困境的流浪乞讨人员权益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不过,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看,我国救助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完善。

四、对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制度的建议

发展型社会政策相对于传统的一些社会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解决当前问题的方式是主动的、促进型的和积极干预型的,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短效型和事后补救型的。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对于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构建预防机制

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思维方式上强调对于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重视中长期战略。在流浪儿童问题上,政府应该着重预防,而不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姿态。针对现行救助制度在保护流浪儿童权益方面的缺陷,在救助制度中专门设立流浪儿童救助的规定。目前可在现行救助制度中专门规定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并尽可能地把所有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涵盖其中。

(二)突出强调投资儿童、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

流浪儿童问题的存在,突显的是我们对于儿童保护的不够,也是对于儿童投资的不够,而一个人在儿童阶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所以流浪儿童问题的存在也间接说明了目前家庭在预防儿童流浪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大力投资儿童、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促使家庭在儿童成长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保护好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创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地从源头减少流浪儿童。

(三)实施在社区范围的有针对性的救济,利用社区资源对流浪儿童安进行保护性救济,并进行特殊教育

有些流浪儿童由于家庭原因而长期滞留在外,也不愿返家。针对这种情况,可将流浪儿童安置在临近社区进行保护性救济。这样有助于增大流浪儿童救助的覆盖面,也便于救助资源的获取与使用。

而对流浪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并非普通的学校教育,自然更不是义务教育,这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特殊教育,是对流浪儿童进行特殊社会化的过程。在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上借助社会力量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可避免因救助经费的短缺和师资的不足而使教育流于形式,也有利于引进新鲜血液从而避免救助教育人员因长期面对流浪儿童而产生的厌倦、厌烦心理而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田克迪.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学术探讨.2011.

[2]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J].上海政法学院,2010.

(作者单位: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蔡雪婷,女,湖北武汉人,社会工作硕士。

猜你喜欢
流浪救助政策
政策
政策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流浪
助企政策
政策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流浪的歌
救助小猫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