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学习”理念看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7-11-25 01:41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志愿志愿者

叶 林

从“服务–学习”理念看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叶 林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在这种经验教育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由学校和社区精心组织的、契合社区实际需要的服务活动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它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而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中,通过社会体验的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因,为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服务学习 大学生志愿者 社会责任感 社区服务 公民教育

一、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版《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大学生不追求物质报酬和现实利益,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结合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组织,自愿通过个人的付出为国家、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力所能及服务的行为。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北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所调查对象中,男生154人,占75.5%,女生 50人,占24.5%;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29人,占14.22%,共青团员165人,占80.88%,其他10人,占4.9%。

从对志愿者精神的了解程度来看,非常了解的占7.84%,比较了解的占44.1%,一般了解的占39.22%,不太了解的占8.82%。从对青年志愿者活动本身的理解来看,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助人自助行为的占44.12%,认为志愿者活动等同于雷锋活动的占37.75%,等同于义务活动的占11.76%,认为是形式主义的占6.37%。其实,在志愿服务精神中蕴含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字基本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公民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只要深刻领会了志愿服务的精神,才会有正确的动机和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勇气。

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有54.9%的同学认为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锻炼平台,提高自己的能力;有34.8%的志愿者表示是为了深入关注弱势群体,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有5.39%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2.94%的志愿者是为了获得志愿者证书;还有1.96%的志愿者是因为学校组织不得不参加。

可见,成长动机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原因。大部分青年希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成长:一是心理上的成长,包括增长见识,挑战自我及增强自信等;二是能力方面的提升,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是成就动机。有34.8%的志愿者表示,通过志愿服务体现自我价值,包括为他人或社会或国家民族等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为从众动机。第五,是功利性动机,如:为了获得证书。最后即是从众性动机,如:跟风或是迫于外界压力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说明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仍然抱着较强的功利性,真正的志愿服务精神还有待提升。

从对志愿者活动是否应得到报酬来看,认为志愿者就是无偿提供服务或只报销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开支的各占54.9%,在报销的基础上有适当的物质奖励的占31.37%。从入校以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来看,极度想参加的占12.25%,非常想参加的占57.35%,无所谓参加与否的占29.41%。从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来看,认为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的占60.29%,组织不到位,缺乏规范管理的占56.37%,志愿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占51.47%;缺少对志愿者必要的培训,影响志愿服务效果的占48.04%。从参加完志愿服务后的感受看,有66.67%的志愿者表示很充实,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22.06%的志愿者表示比较充实,但觉得比较浪费时间;仅有10.29%的志愿者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做出如下设想:一是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时应充分满足其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二是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特征,应有针对性的设计有利于青年发挥才智的志愿服务形式;三是应以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为基础,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动员机制和长效机制。

二、“服务-学习”理念的内涵

“服务–学习”理念诞生于北美,1916年,美国学者亚瑟·丹恩从北美大陆(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潮时期的志愿服务精神中获得了灵感,较早地提出了“服务–学习”的理论雏形。1967年,罗伯特·西格蒙和威廉·拉姆西在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上首次提出了“服务–学习”的概念,并提倡在具有志愿服务传统的北美开展“服务–学习”。

关于“服务–学习”的定义,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委员会对服务学习的定义是:“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在这种经验教育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由学校和社区精心组织的、契合社区实际需要的服务活动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这种教育经验必须与学生的学术性课程整合,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对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所做、所见、所感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它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景中(社区)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通过把课堂学习扩展到课外的社区和社会而强化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

美国教育改革服务学习联盟在《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学习质量标准》中,给“服务–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服务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学术性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解决社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托尼坎波斯认为:“服务–学习就是在大学服务学习机构和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以社区作为教育载体,让学生开展经验式的学习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作为社区需要的公民的批判反思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可以得出“服务–学习”理念的基本内涵: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或社区建立了深入的联系,通过知识应用、学生教育以及服务他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和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同时,也能够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和成就动机的需要。

三、“服务-学习”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服务–学习”属于一种经验性学习。杜威指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获取实践经验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体验式的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学习不仅是通过课堂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需要在复杂的社会实际中通过实践来学习。因而,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而这也是我们平时在开展工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第一,做好“服务-学习”的设计培训和实施。从前面调研的结果,我们得知:认为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的占60.29%,组织不到位,缺乏规范管理的占56.37%,志愿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占51.47%;缺少对志愿者必要的培训,影响志愿服务效果的占48.04%。可见,在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并没有做好“服务-学习”的设计和培训工作,大家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去开展活动,而这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完成任务模式,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服务-学习”的目标,围绕“价值观、学习内容、公民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意识”等维度进行学习设计。通过认真制定参与学生人数及活动计划,确定指导者及指导计划,教授学生基本的伦理学知识,强调服务中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训练服务活动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整合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服务-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注重学生志愿活动开展后的反思和思考。通过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后,注重“推己及人”的反思,从而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志愿者勇于提出和尝试解决在社区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低水平和低层次的重复活动。如:去福利院开展助残帮扶活动时,我们除了最基础的聊天、帮扶老人小孩,更重要的是参与到福利院的活动项目咨询调研和管理。只有在志愿服务中,通过这种参与性民主,把“民主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呼唤人们建立起各种共同体,为每个成员都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机会,使他们通过参与其中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生活而完全的实现其特别的能力。”[1]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践行“服务-学习”理念要把社会作为教育学生的场所。对于这一点,杜威主张通过建立“伟大社区”来构建民主,深化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对杜威而言,民主的含义不仅仅是参与选举或决策政治事务,更为重要的是“相互分享的生活和相互交流的体验”。[2]通过发挥社会的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实践和反思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动员机制和长效机制。

[1]张梅,张立成.民主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形式[J].学术界,2006(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责任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