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的星辰

2017-11-25 13:50刘怡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南渡教育史从军

刘怡

这是一所八十年前成立于战火中的大学,它仅存在了八年,但承载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今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矗立着一块外形和質地完全一致的圆拱形纪念碑:高5米,宽2.7米,正面碑文1178字,背面刻录着834个姓名。碑文最初的起草、书写和篆刻者,曾是中国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冯友兰,罗庸,闻一多。而在1937到1945年整整八年的岁月里,他们和纪念碑背面那834个最终投笔从戎的年轻人一样,都属于同一所学校:西南联合大学。

这不是一次心甘情愿的内迁。当侵华日军在1937年夏天鲸吞华北,使得平静的书桌再无可立之地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数千名师生开始了他们的长征:先赴长沙,再转昆明,历经大半年时间,最终在西南一隅站住脚跟。与此同时,来自近百所其他高校的师生也从东北、华南和华中出发,辗转抵达大后方。

这不仅是一次空间意义上的迁徙,也是战时中国知识人为了保全学术独立、自由品格和整个民族知识的火种,毅然实施的一场精神自救。从日军铁蹄下转移出来的,不仅有看得见的师生、书籍和仪器,还有关于中华文明不坠、“南渡衣冠”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的信念,以及抵抗者终将胜利“北归”的信心。那些不着戎装、以笔为矛的知识分子,同样在进行着他们的抗战,其意义不亚于对领土的光复。

在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中,联大有数百名同学投身军旅,图为1944年,联大欢送抗日从军的同学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8年底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战前中国100余所高校中,有2/3以上被迫走上流亡之路;西南联大的八年办学历程,正是这段集体记忆的缩影和折射。在空袭之下坚持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一代师生,灿若星辰,正如联大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些师生共同造就了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华彩篇章。

联大哲学系教授贺麟在1941年撰写的专文《学术与政治》中写道:“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因为一个学者争取学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同时也就是争取他自己人格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猜你喜欢
南渡教育史从军
溧阳市南渡镇推进“联防联治联建”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送友人从军戏作
他睡在九月的昙花里
木兰从军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