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从“高效”到“实效”

2017-11-25 17:47谯忠政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科素养有效课堂

谯忠政

【摘 要】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是向课堂要效率,促进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这就是有效课堂。

【关键词】学科素养;有效课堂;教育观念

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

一、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

历史新课程体现出“时代性”,是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素养(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历史科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如:民主、民权、科学、爱国、平等、道德、人才、人文主义、民族精神、理性精神、反种族歧视等时代气息。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能看出,命题人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具备这方面的素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从中概括、提炼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史实的整理、描述的能力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自己要在教学中运用新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等)从多角度,全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多研究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关注社会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值得称赞的是,每周都要集体备课活动,每一次都由每个单元、每节课的主备人以说课的形式发言,以后大家一起讨论,制订出最佳方案,然后大家统一使用,在上课中再由教师个性发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

二、学生方面

(一)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我们备课组在备课中要有导学案,每节新课之前都要把教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二)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尽量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三)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这样就能够迅速提高成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特别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新课标遵循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全国有四个版本的教材,我们学校用了人民版和人教版两套不同的教材。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和允许学习开发的选修五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这种变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更应该用新的史料(关注每一时期历史学家对热点问题的的解读和颁发的相关文件),要求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把必修和选修内容重组,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内涵”、“特点”、“基本线索”的理解(要依据课标进行延伸)。培养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重视历史核心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变化,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研究机制

1.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历史教学研究,大力倡导我校的几个名师工作室和其他工作室之间进行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重視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践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

2.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的实际,不断开展有征对性的研究。

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要不断知道和督查实施集体备课、集体评议课的具体情况;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对历史新课程实验中个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学科素养有效课堂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