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这样下去很危险

2017-11-26 10:51李国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李国辉

【摘要】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本文结合近几次作文考试类型,简述作文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 语文 作文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89-02

上一次作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已暴露了我们的作文存在严重的思维误区,这次“桥墩与桥面”又再次印证了上述结论。

不仅仅是写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结构的问题,也不完全是立意的问题——以上三方面问题都较严重,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思维出了问题。因为作文思维出现了严重误区甚至扭曲,因此我们的作文立意出现大面积跑题和半跑题现象;我们的作文结构出现了僵硬的模式化;而我们的写法中,更屡见那种文理不通、穿靴戴帽令人生厌的开头结尾。

一、关于审题立意

“四月统考”作文,关于苏黎杰的经历,可从材料中提取以下重点信息:(1)她在北京“总感到工作和生活状态不理想,甚至有置身繁华都市之外的落寞感”。(2)回到家乡后,“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踏实了”。(3)当了见习油漆工之后,“体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很放松”。

再从这些信息中提取更具“话题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如“生活状态”“心踏实”“精神放松”,请看这三个概念,其实是密切联系的,都是指向对生活本质(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的。也因此才得出如下好的立意:①生活质量决定于你的心态 ②活就要活个心里踏实 ③精神放松来自诗意的栖居等等。

再如上次模拟:“上帝——矮树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三句话是三個不同的意思,你理解哪个?不理解或拿不准的(如“矮树枝”),你能不能放一放,去看你明白的?(作文要求不是说可以“选取一个侧面”吗?)如“人往高处走”这里面有三个概念:一是“人”,即所有人,特别是我们青年人;二是“高处”,即高目标、大志向等;三是“走”,即拼搏进取。连起来就是“青年人要志存高远,并拼搏进取”。

再如“五月统考”,先看材料:①桥墩:抱怨(桥面) ②桥面:默然不应 ③经过碾压、风霜雨雪侵袭,桥面出现裂痕;桥墩也感到了桥面的颤抖。

首先你要确定,桥墩的抱怨是没有道理的,但你是否再追问一下,桥墩错在哪里?桥墩错在:只看到了桥面的风光无限,却没我看到桥面风光无限的背后是“碾压”和“风霜雨雪”——压力、痛苦、付出。进一步往桥墩的心理缺陷上分析,桥墩对别人的风光缺少赞许,更缺少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尽管还可从桥面角度去思考,但那应是次要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立意必须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中推出,必须对原材料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上都读懂,才能下结论。这里的宏观就是桥墩的“抱怨”不对,微观就是它只看到了桥面的“风光无限”,却没我看到桥面收到的“碾压”和“风霜雨雪”。另外“抱怨”,特别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恰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总结我们在审题上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全面驾驭材料,曲解了材料原意。比如有的同学写“风光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然后又借此演绎出“成功必须经历风雨”等等,还有的同学只谈“默默奉献”,而不是写“风光的背后是默默奉献”。

二是强加话题,自说自话。如“信念”“坚强面对”“心态”“优缺点”“言与行”“感恩”“两面性”“靠自己、做自己”“挫折”“情谊”“得与失”“平凡”“风度”“宽容、包容”“远见”“成功”等等,皆属此类。

三是开头还能扣住材料和中心,行文中却窜入新话题,甚至不止一个新话题。“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也与行文思路不当有关。

二、关于文体与结构

先说文体,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议论文,少数同学写了记叙文。记叙文多是写父母默默地付出,而儿女天天抱怨,皆以“感动”和“改正”结束。这种作文,且不谈故事情节如何,真实如何,单就选材角度和视野看,就十分逼仄,不大可能打动人,首先它缺乏创新。

议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有了结构意识,但却走向了极端,即“唯模式化”,也即“为模式而模式”,“为结构而结构”。所谓“并列式”和“递进式”结构并非一种机械的格式(应用文才讲究格式),而是文章义理和表达的一种有机结合方法,你把它格式化了,一定会影响你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当然,模式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用的太着痕迹。有很多同学,在每一段开头写的那些话既不能证明总论点,也不能统领本段内容。还有许多作文每段都是以例子为主,偏偏在开头加上一句空话。其实,我们古人总结的议论文思路(不说“结构”这个词)是最经典的,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起”为入题、立论,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承”就是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承上启下,一环扣一环,自然连贯,不割裂。第三步,“转”即解决问题,也可以叫“深化主题”,你前面论述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自己对现实有什么启示作用啊,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啊等等。

总结我们的结构误区也有以下几种:一是不顾表达需要,强行分裂分论点,而影响了语意的连贯性;二是无结构,除了开头结尾外,都在罗列材料,堆砌得令人厌烦;三是先材料后论述,本末倒置。相比之下,第一种情况较好,只要注意不生硬地去安排论据(如政治上的口号),做到文气贯通,顺理成章就好了。至于后两种情况,必须坚决改掉;除非,你的目标就是36分。

三、关于语言表达

“出自内心的声音,才是最动人的”,许多看似华丽的辞藻皆经过了千万人之口,已不仅仅是让人听了产生“审美疲劳”了。其实大多数的这类语言是“鹦鹉学舌”,不伦不类,如果认真地推敲一下,甚至十分荒唐。那么我们为什么还照写不误,乐此不疲呢?除了个别同学看不出好坏之外,无非是侥幸心理在作怪:有些同学认为,阅卷老师不可能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如果不仔细理解,很可能打个“有文采”的发展等级分。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近几年,阅卷老师早已形成共识了,一看见这样的语段会先给你减分的。

“文采”是要追求的。语言的文采是得分的有力手段。试想,一篇文章下来,语言一般,平淡如一杯凉开水,即使文章立意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而“添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做到恰如其分,要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比如引用恰当的名人名言、诗词歌曲,还有一条就是在行文中适当联想和想象以及多使用修饰语,使句子更丰富和生动。

谈表达必须提到材料使用的问题。

通篇一点材料都没有的文章是苍白的,但材料也绝不是文章的文体!有的同学认为开头结尾是议论不就行了吗?开头结尾不算。议论文的文体是中间的论述,论述就是用论据说理,解释、阐述、解惑答疑、“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发”。“以例代论”当然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

而材料的使用是有讲究的,高考的发展等级给材料的使用明确规定了两个词:“丰富”“新颖”。要使材料丰富,又不能喧宾夺主,你就得高度概括材料。概括材料只要两点即可,就是“人物事迹+感悟”。不要过多介绍人物!不是学过“概括”吗?把你所需要的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下就行,这样你才可以多用材料,以做到丰富。相比“丰富”,“新颖”更易加分。道理很简单,你举例子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说理,二是炫示你读书广博、有识见,如果举那些“俗例”不正说明你缺乏阅读、知识贫穷吗?

以上是作文三大误区,这些都是认识上的问题,只要纠正了认识的偏差,走出各种误区,写出心里话,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当然前提是健康、深刻),文章至少不会有很大的闪失。

参考文献:

[1]付蕾,林丹燕. 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3-55.

[2]章熊.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0):3-1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语文俱乐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