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雨的描写艺术

2017-11-26 10:51洪菊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描写唐诗宋词艺术

洪菊芬

【摘要】雨作为诗人传达情感的途径,成为了极为雅致的人生意境。在文学海洋中的细雨绵绵,成为呈现在诗人内心的恬淡和惬意。诗人的内心沉浸于细雨中,展现出脱离喧嚣的崇高和诗意。

【关键词】唐诗宋词 雨 描写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01-02

在中國古典诗词中,通过无数意象打造的艺术,特别对于唐诗宋词的高峰时期,成为诗词描绘最为鼎盛的阶段。对于唐诗宋词的意象中,让人描绘不尽的则为“雨”的意象。诗词意象的结合,通常通过情感的衔接融合而成。在创作当中涌现出来的意象较为凌乱,不具备章法,不具备活力,应当通过情趣给予感化,才可以令其更加鲜活,具备完整的形象。所以,使人们通过情感将雨的意象和其他意象相融合,打造成具备生命的良好形象,从而追寻各类特殊的艺术传达效应。

一、传达情意

意象需要通过物象给予表达,物象在诗人的审美经验选择后,符合诗人的审美理念及情趣,并且通过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与感化,融入人格及趣味,从而渗透到文学作品中变成意象。在意象中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或者是通过客观物象体现的主观情意。因此,诗词中的雨,已经不只是自然现象,还是通过表达主观情感与意趣的一个符号。崔道融在《溪上遇雨》中写道:“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山前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展现出既欢喜又惊讶的情绪,真正体会到夏雨的乐趣所在。苏轼分别在《望湖楼醉书》以及《有美堂暴雨》中潇洒自如地描绘出暴雨的态势:“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然而陆游则在《南定楼遇雨》中写出观暴雨的心情:“风雨纵横乱入楼”,令人身处在狂风暴雨中深感凄迷。如果是绵绵细雨,则会是另一番心境。宋代的刘敞说过这样一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比如寒雨一词传达的是内心的寒寂,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天孤。”愁雨一词传达的是看雨时表露的愁思,例如周邦彦在《琐窗寒》中写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乱雨一词体现着情思的纷繁,在周邦彦的《忆旧游》中这样描述:“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潇潇。”好雨一词充满着春天的喜悦,例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描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暖雨则体现出情怀的慵懒,则能够通过李清照的《鹧鸪天》所体现:“暖雨清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充满艺术性的雨的意象,均可以通过客观的“象”表达主观的“意”在何景明的《与李空同论诗书》谈论到:“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视“意”和“象”区间具有是否契合的关联,或相关相合。“合”则为诗歌想要表述的主观情意与这一情意给予展现的客观物象相互间的统一和谐。不然,则是脱离了意和象的结合。因此,诗人们在打造“雨”的意象时,大多处在意和象的结合而不趋向疏离,也就是追寻通过雨“象”有效地表述雨“意”,比如张孝祥在《满江红·听雨》中写出: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宁静的夜晚,寒窗雨声激发出词人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而家乡和州已经沦陷,变成兵戈抢夺之地,所以雨声不断敲打人的内心,令人心碎。这思乡之情饱含着沉痛的亡国之痛,令这首词实现了主、客观融合,“雨意”透过雨象获得了深刻的表达。唐宋词中的“雨”意象,属于一种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状态,其身为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想象的介质,表达出的正是诗人在主观方面的内心。

杜甫在《大雨》的“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及曾几在《苏秀道中》的“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均传达出作者为了百姓的利益不顾自己的崇高品德。陈与义的《观雨》中“不限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通过相同的心境传达出抵抗金人,期盼获胜的心情。可是如果久下不停,诗人则会迸发出无法抑制的愤怒,比如在杜甫的《九日寄岑参》中写道:“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唐代李约的《观祈雨》则充满了讽刺的意味:“桑条无叶柳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透过这两个迥异的心态进行对比,批判了任意玩乐,罔顾黎明百姓死活的统治阶级,跌宕曲折,意味深长[1]。

二、烘托氛围

为了规避正面描写的直露,通过“雨”的意象打造一种氛围而进行烘托,从而实现含蓄且不张扬的艺术成效,属于唐诗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抒情方式。在许浑的《谢亭送别》中写道:“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城风雨下西楼。”在这首诗中,并未写“愁”字,却通过漫天风雨衬托出送别的气氛,自行传达出神伤之愁。

通过“雨”展现出凄冷的气氛,从而展现出辗转反侧的离愁,莫过于描绘静夜的“雨”声。在夜幕降临后,雨在视觉方面的形象逐渐退去,人们反而在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在听觉方面更加敏锐,而雨声则极为具备穿透力,能够直击深夜未眠中人的内心,形成悲凄的情感氛围。为了追寻夜雨更为了然的声响效果,古代诗人通常通过梧桐树叶描写雨声,比如在晚唐中温庭筠的《更漏子》中写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通过三更时分的梧桐冷雨中的一叶叶、一声声而传达出闺中女子的哀愁之情。温庭筠的词,将“梧桐雨声”变成特定的意象,不断出现在之后的宋词创作中,从个体的意象变为公共的意象,具备展现离愁情怀的特殊色彩。比如在张辑的《疏帘淡月》中描绘的:“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到了宋曾几的听觉中则为“五更桐叶更佳音”。又比如李义山在《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中写道:“留得残荷听雨声”,犹如让人体会到雨打残荷、有条不紊、极具情韵之感。周紫芝在《鹧鸪天》中这样描述:“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这些随时在冷风中经受吹打的梧桐叶,与雨声、夜晚、相思愁客融汇在一起,令人无法安眠,更增添了一丝烦忧[2]。

三、饱含韵味之雨

1.喜雨

喜雨通常和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相结合。喜雨诗大多鲜明欢快,体现出生命的期盼。比如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天街中的细雨滋润如酥,隔着雨丝望向草色,犹如一片十分浅淡的青色。透过它,让人们看到了欢快、清香、生命、喜悦。对于喜雨的诗流传最广的则为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好雨知晓人意,当大地需要雨时,它降临了,在寂静的夜晚,安静地、缓缓地下着,轻柔地渗透到大地中,化成生命的光芒。雨不但是春雨,还是好雨,其了解人意,能够感受到人的内心。诗中虽然未写出“喜”字,可是却充满了喜意。

2.苦雨

苦雨通常与悲、怨、愁相融合。季节大多为春和秋两个季节,时间大多为黄昏和夜晚。绵绵的春雨,霏霏的秋雨。在无数的落红、春去匆匆、夜深人静中,雨犹如了解人的情感一般,点滴降落,也声声扣人心弦。诗人感慨万千,泪水和哀愁一同涌现,在读的过程中让人肝肠寸断。比如在李煜的《浪淘沙》当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春雨晓寒道尽了李煜作为臣虏的悲凄境地,满怀悲情意在言外。

3.雅雨

中国文人不但有推崇喜雨的情感表述所需,还有的文人推崇雅致人生的意境。在文学当中的细雨,是展现在诗人深情中的恬淡与舒适。诗人的内心通过细雨的浸染,展现出世外桃源的典雅与宁静。比如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山涧簇生着的美丽的芳草,在丛林中悠然鸣叫的黄鹂鸟。在夜幕降临时,春雨落下,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只有茫然。通过诗人对野生自然之物的喜爱与欣赏,展现出文雅潇洒的人生观,让人倾心。

4.禅雨

雨洗礼的是空间世界,也属于人内心的世界。诗人通过雨水的清凉冲洗了权利与欲望,诗人通过雨沉淀自己,感悟人生,以此感受雨的禅家韵味。生命和宇宙相融合,所有均为随缘,自然舒适,恬淡深远,充满生机,将空与灵相融合。比如在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被贬到黄州,通过途中遇到的雨抒發出不平常的人生哲理。不论作为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实际人生的荣辱起伏,均可以平淡看待,无需在意。此处正是通过雨的实际意象把人生融入到忘记得失、超然脱俗的禅意当中。唐诗宋词的雨属于诗人在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中的结合体,其蕴含了充足的人生意蕴。雨中饱含着欢喜、凄凉、雅致、禅意[3]。

总而言之,在唐诗宋词中具有诸多描绘雨的诗句,通过雨打造意境,表达情意,展现气氛,感受人生百态。其不但在内容上极为丰富深远,还极为感人,艺术方法尤为多元化,令人回味悠长,让人们去欣赏,去感受,从而体会迎面而来的人文气韵。

参考文献:

[1]刘磊.类选详析 深入浅出——评刘怀荣等著《唐诗宋词名篇导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3.

[2]田小勇.唐诗宋词听秋雨[J].审计月刊.2011.(10):51.

[3]孙文辉.《雨巷》教学的诗歌史意识[J].名作欣赏.2010.(13):56-59.

猜你喜欢
描写唐诗宋词艺术
补唐诗宋词组佳句
纸的艺术
探析唐诗宋词中红色表示的意象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