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

2017-11-26 10:51李卓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李卓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现代音乐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在继承古典主义艺术形式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融入现代音乐元素,集传统与前卫于一体,并将两者完美融合,创造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作品。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第三钢琴奏鸣曲》 音乐本体与演奏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00-01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 1891-1953 年),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04年,普罗科菲耶夫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就成功举办了首场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定居国外期间,从事大量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直到1936年才回国。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钢琴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等等,代表作有九首钢琴奏鸣曲、第1、5交响曲等。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风格特征,也不乏俄罗斯音乐的民族性,同时也有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他的作品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清晰而富有活力。

本文选取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与演奏研究。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道路概述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古典方面来看,他重视对古典音乐的传承,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在古典主义基础上的延伸扩展。第二,从现代元素来讲,他对和声语汇做出了大胆创新并开创性地运用了多调性音乐元素。第三,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抒情的部分,他的演奏会在抒情阶段后突然爆发,也会在爆发阶段后突然沉寂。第四,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诙谐幽默,带讽刺意味的元素。

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旋律特点

1.小二度级进关系、完整段落中半音级进旋律,乐节的半音级进是普罗科菲耶夫作品旋律的一大特色,如54小节连接部的半音级进、第132小节开始右手高声部的二度级进下行,都是该作品旋律的特点之一。2.旋律的大跨度跳跃也是该作品的旋律特点之一,如第16小节四个音的八度分解,第105小节右手十六分音符八度分解的大跳,使得作品风格生动活泼、青春有活力。3.俄罗斯民族性旋律特征,在作品中加入了适当的抒情性风格,乐句气息宽广,音乐优美动人,乐句娓娓道来。4.多声部旋律特征。例如第58小节开始(见谱例6),四声部旋律构成的副部音乐,丰富了音乐语汇,更具抒情性,同时,也加强了交响性色彩。 5.材料的高度统一。小二度级进关系、旋律的大跨度跳跃、民族性旋律、多声部旋律等旋律材料在该作品中都得到了重用。

(二)调性、和声特点

1.先从调性上来看,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遵照古典主义的调性布局特征。从呈示部主部a小调到副部C大调,主部和副部是關系大小调,再到再现部的主部调性回到a小调的这种模式,这种调性布局完全秉承了古典主义的奏鸣曲调性布局原则。2.调性的变化频繁。特别是展开部调性的频繁使用,如118小节C和声大调到12小节的A大调,128小节又回到C和声大调,再到130小节的e小调等等,这种普罗科菲耶夫的调性写作手法,加强了音响效果的对比,加剧了音乐交响性色彩。3.在和声上它主要表现的特点为:在和弦结构上该曲的和弦结构主要有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从九和弦开始属于高离和弦)和对以上和弦结构的和弦外音的运用;在和声进行上,该曲的和声主要遵循的是传统的功能性和声进行,但是也有一些创新,这些创新表现为和弦的平行进行等。

(三)织体特点

织体是支撑乐曲的骨架,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罗科菲耶夫在织体用法上涉猎广泛,包括单声部织体特点、复调织体特点以及和声织体特点。1.单声部织体特点。在作品的两个连接部,他采用了单旋律的写作手法,既是对上一部分的总结,同样也为音乐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伏笔。2.复调织体特点。在《第三钢琴奏鸣曲》复调织体语汇集中在副部主题,四声部的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在这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和声织体特点。所谓和声织体是主旋律与伴奏的完美配合,即是有意识地强调主旋律,相应地减弱伴奏。

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

引子部分(1-26小节),第1、2小节属和弦音色的处理声音要铿锵有力,5-6小节采用持续强力度,到第6小节再逐渐渐强。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在第5小节第三、四拍做了明显的突弱,到第6小节再逐渐渐强。这种巧妙的力度变化处理是建立在其严密思考乐句走向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微妙的差别反映出她对乐句声音处理的独到体会,特别是将右手高声部旋律线很有意思的串联起来,乐句形象瞬间富有立体感。当音乐进行到第20小节,乐谱除了标明“p”以外,还有“secco”标记,即简捷有力的,笔者认为作曲家在此处的标记含义为:“在弱的力度中简捷有力地演奏”。

进入呈示部之后,从第32-33小节的渐强,需要有较之明显的力度变化处理,使得音乐有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音乐的戏剧性也更强烈。在主部主题的结尾,从第49-51小节,双手三连音力度变化非常鲜明,音乐很有表现力,对音色的明暗处理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浓厚的艺术修养,也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埋下伏笔。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具有狂风骤雨般激情四射的情绪,但进入副部之后,需要演奏者有意识地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气氛,特别是第66和74小节的力度“pp”,应做比之前更弱的演奏,将音符富有联系的串联在一起,恰到好处的把握音乐的伸缩性,力求增强神秘的色彩感。在第78-89小节力度由“p-mp-mf”的逐渐渐强中,强调右手高声部线条,声音层层递进,气息连贯,力度变化幅度较明显,加强乐句的层次感。

展开部双手反向进行时,用很强的力度来弹奏,音乐气氛颇具煽动性。第101-111小节的处理,演奏较之夸张,情绪热情奔放,音乐收放自如,饱满而丰盈的音色兼备。在第111-113小节,阿格丽奇在112、113这两个小节的第一拍都做了重音处理,这种演绎方式新颖独特,在强弱间迅速转换,音色跌宕起伏,使音乐增强动力感。从第132小节起,需要极好的手指控制力弹出优美的声部层次感,使人犹如进入了奇妙的梦幻世界。 从第165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再现部,音乐处理方式与呈示部大致相同。前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在第177小节第一拍七和弦没有做突弱的处理,而是突出该和弦清脆的音色,营造别样的风格特色。

该作品的尾声高潮迭起,气势恢宏,在“ff”的力度下结束全曲。从224小节开始,调性开始回归主调。两位钢琴家都做了强后突弱的演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出其不意的突弱演绎造成的瞬间转换的冲击性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让人不禁惊叹于作曲家绝妙的创作手法。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九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20世纪钢琴音乐的巅峰之作,其中《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他的早期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风格日益成熟的一部单乐章奏鸣曲。这首作品虽然不及第六、第七奏鸣曲在历史上的地位,但是凭借其丰富的情感、多样复杂的创作手法以及高难度的技术要求,经常被列为音乐会的备选曲目,甚至被列为音乐院校钢琴教学的重要文献。

参考文献:

[1]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孙维权、巢志珏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2]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外国音乐辞典,汪启璋等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