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7-11-26 10:51蒋雪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传统文化

【摘要】面对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学生学习任务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现状,我们必须在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通过不同途径增强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医德修养。

【关键词】医学院校 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24-01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或与之相关的课程,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增进广大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品质,以满足人们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务工作者医德的要求,以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缓解日渐突出的医患矛盾。

一、医学院校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各医学院校纷纷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都把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方面较为明显。

1.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选用标准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年级使用的教材也不一致,甚至每年一个版本。为了有合适的上课教材,负责课程的教研室几乎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认课老师集体编撰教材。这样,老师们在编教材的时候,难以避免受个人专长和喜好等主观因素干扰,势必导致所编教材的诸多不足,比如:内容多而泛;重史而轻论;重论而轻史;重个人喜好而忽略学生需要等。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至于在医学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很难达到。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因此,多数学校把中国传统文化设置为选修课,学生依据学分需要和个人喜好自愿选择,这就导致只有部分学生或极少部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课时设置也不合理,具体到我们学校就是,在新生年级第二个学期设置传统文化课,学期36 学时,每周2个学时,期末考查。实践表明,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学时太少,老师们只能泛泛而谈,勉强把教学内容讲完,学生们却听得似懂非懂,知之半解,教学效果严重不佳。

二、医学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医学院校较之其他综合类大学,专业性极强,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而作为选修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上课教师必须直面客观事实,只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方能令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老师欲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把它面面俱到的介绍给学生,这基本上不可能。还有,医学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仁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济世良医被誉为“仁爱之士”,它切合了儒家思想精髓“仁”的主张。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缓解当前的医患矛盾为目的,结合医学科学的特征,着重阐释儒家传统的“礼、仁、诚”等基本思想和观念,从意识形态上给予学生提纲挈领。当然,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选择既体现儒家思想又与医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并深化讲授,不仅使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产生共鸣,也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教授优化过的传统文化让广大医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会贯通,彻悟“仁者,爱人”,“医乃仁术”的医德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将来成为医德高尚的合格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当然,在医学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良的医德传统,身怀仁心,除他人之病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叙述性强,内容包罗万象,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通常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师生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言之有物,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网络“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元的校园网络平台,如: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实现课外互动教学,让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时时跟进点评;利用校园网设置网络课堂,与学生在线互动;利用布置课外作业的机会,指导学生拍摄某方面传统文化微电影等,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自觉[1]。

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创造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讲座或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医学生把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吸收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外化于行,那么,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教师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话剧表演、国学经典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书画展览等。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讲座,要求学生在听讲座的基础上阅读经典。这些活动从历史学、哲学、文化品格、審美情趣等方面让医学生沐浴经典,陶冶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医德素养,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3.重视授课老师表率垂范作用。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既要打破过去单向讲授的说教模式,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从而重视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表率垂范作用,借助自身的人格与学识去感召学生。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2]教师自身的品德、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医学生除了追崇专业知识丰富、医术精湛和待遇优厚之外,还要更多的敬畏生命和关注人道,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身的人文情怀和医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传统文化课对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实效性研究——以山西省2所本科医学院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0),177.

[2](俄)乌申斯基 著,郑文樾 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蒋雪梅(1977—),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管理。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传统文化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