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2017-11-26 10:51张艺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宣传培养

张艺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使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际效果。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势必对语言的塑造和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利用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行讨论。

【关键词】校园活动 培养 评价机制 宣传 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06-02

校园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具有固定模式的活动及以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日常交流为主的非模式化的校园活动。狭义的校园活动仅指社团活动、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有固定模式的活动。以下特指广义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形成、塑造、完善,为语言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校园活动中的一切优势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一、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层面存在的问题

校园语言受地域、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不足。语音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发音时语音缺陷或错误、词汇错用或乱用、语法不规范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普通话规范的调值为55、35、214、51,而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多数同学会把四声的调值错用为44 、34、21 、41,发音不到位;元音发音错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i和舌面前高圆唇元音ü混用,平舌音 z、c、s和翘舌音zh、ch、sh混用, 鼻音n和边音 l混用等;音长短,发音不规范;发音强度、重度不到位;部分元音缺失;发音时,颅腔共鸣等现象。

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混用。受地方方音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普通话存在大量的方言词汇,方言词汇在学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给”字是语言表述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词,表示询问意。实际语言中存在是不是(普通话)—给是(方言)、对不对(普通话)—给对(方言)等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混用现象。有的普通话词汇直接被方言词汇替代,如普通话“去”被方言的“克”代替,普通话的“鞋”被方言“孩”代替等。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混用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用语习惯。

除了以上语音和词汇层面存在的问题外,校园语言还存在篡改语用,误用、乱用语法的现象,这些错误的用语习惯都需要纠正。

(二)语言习惯培养的瓶颈

语言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活动培训,专业指导,反复练习等方式纠正,但是语言使用的心理习惯却是语言发展的最大阻碍。受地域的影响,多数学生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普通话交流的经历,普通话的使用仅局限于课堂和模式化的校园活动,方言使用的覆盖面远大于普通话。这一现象不利于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语言使用是一个心理与语言互相作用,对话者语言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目前非模式化的校园活动中普遍存在直接抛弃普通话这一交流媒介的现象,这一情况正是普通话使用最大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势必要从学生个人、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等方面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覆盖面,加强对普通话的宣传,转变学生的心理习惯。

二、在校园活动中介入完善的语言评价机制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具有纪律性和自由性共存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利用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用语习惯需综合宏观管理和微观评价,在校园活动中介入完善的语言评价机制。这是通过校园活动促进语言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用语习惯的重要方式。

在校园活动中介入完善的语言评价机制必须以了解校园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为基础。因受语言环境、地域、民族、语言融合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待提高。鉴于这一情况,建立分层级的语言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在校园活动中,应纳入多种层级的语言评价机制,实行学生互评、社团与学生评价、师生评价的三级评价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其中,学生互评是评价机制中的最低层级,它实施难度低,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是三级评价中最易出成效的评价方式;社团与学生评价是语言评价中的中间层级,主要通过社团参与的方式在学生中设立语言评估小组,根据活动项目的类别,设置评估指标体系,对模式化校园活动中语言的使用进行评估,同时负责非模式化校园活动中语言的评估;师生评价是三级评价机制中的最高层级,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三级板块的语言评价模块相互影響,相互促进,由点到面,从精到深加大语言评估力度,以语言的评估促进校园活动中语言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这一覆盖面最广的校园活动中纳入普通话机测成绩的学分制评价机制。目前多数学校普通话的修读成绩与学分挂钩,但机测成绩并未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学生容易忽略普通话机测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平时忽视练习,考前临时准备,这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更谈不上用语规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用语习惯,促进校园语言规范化发展,把普通话机测成绩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尤为重要。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制定普通话机测等级评价标准,并形成梯级递增的评价模式,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只有达到机测等级要求才能获得相应学分,无法修满学分将重修。这一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重视普通话机测,重视平时训练。

在校园活动中纳入完善的语言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重视普通话,间接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自觉规范用语行为,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在校园活动中注重规范语言的宣传

良好的语言使用环境能对校园语言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语言文化建设应重在宣传和监管,而有效的宣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语言文化氛围。

通过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应根据实际校园活动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语言规范,可以建立普通话协会、语言培训小组、普通话测试员小组等语言机构,并由组织机构牵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类活动。由规范的组织机构参与活动,能对语言的使用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使用,对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利用一切资源扩大对规范语言的宣传。普通话板报,普通话语音宣传、社团普通话活动图片、语言纠错活动等都是营造良好校园语言环境的有效手段;利用国际资源加大语言学习的宣传力度。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国兴起,大批海外留学生涌入中国学习汉语,与留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影响中国学生的学习心理,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互间的学习能对校内学生规范语言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再次,把语言评价纳入活动评价中。在模式化的校园活动中,多数奖项会忽略校园活动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缺少语言评价,这样势必会使校园活动忽略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若把语言评价纳入评价机制,再增设语言类奖项,将有助于学生重视用语规范,加深语言学习的理念,间接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促进语言类活动往精、深方向发展

目前多数校园语言类活动存在流于形式,对语言精度和深度要求不够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重在优化校园活动的指导者及参与者。首先应提高组织者的语言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校园活动最重要的指导者,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师语言培训、普通话测试、走出校园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以便在校园活动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其次,注重优化校园活动的参与者的语言水平。要改变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普通话的用语要求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清晰明了,还需要精益求精,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语言从语音、语法、词汇、语音片段、语用动程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指导,提高各种模式化与非模式化的校园活动的语言标准,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校园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媒介。利用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在校园活动中纳入完备的评估体系,积极的宣传,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标准的要求才能促进语言的长期发展,才能更好地使语言规范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2]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4]王保贵.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5,22.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宣传培养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