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棋盘我做主

2017-11-26 10:51周银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

周银

【摘要】棋类游戏是幼儿园规则游戏的一种,也是室内自主性游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知识的有效教育活动。为此,我园开展了以“棋类游戏”为载体的园本课程活动,通过教师自制、亲子合作、幼儿参与等方式创编了多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掌握的棋类游戏。本文结合大班主题“走近小学”,自制“学做小学生棋”棋谱,从“棋”路难行,“棋”输先著,“棋”巧玲珑,“棋”乐无穷四个环节层层递减,通过教师有效指导,适时介入,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促进,试图在棋类游戏中将理性的认识与实践的印证结合起来。

【关键词】主题背景下 自制棋谱 棋类游戏 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07-02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其经验的聚合,是导向内部表征世界的建构过程,也是自我中心的思维与交互作用之间的一种转换,这也正是开展自制游戏棋谱活动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一、偃“棋”息鼓,门庭冷落——室内自主性游戏中棋类游戏的现状

学期初投放的各种游戏棋,幼儿从一开始的兴致高昂到现在的门庭冷落,具体包含了以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棋的种类较多且杂,而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缺乏坚持性,导致每次游戏时走马观花,更换频繁。

案例1

我的“飞机”不起飞

晨晨取来一副飞行棋,招呼轩轩等四位小朋友一起游戏。飞行棋的规则是骰子掷到数字6时,“停机坪”里的“飞机”才能起飞到起点。晨晨第一个掷骰子,没有掷到6......一连几圈骰子掷下来,晨晨才起飞了一架“飞机”,而轩轩已经起飞了三架“飞机”了。这时晨晨嘟起小嘴,不时地拍桌子、跺脚,嘴里嘟囔着“没劲。”显得有些焦躁。没过一会儿,他就不玩了。

原因二:幼儿棋类游戏技能的缺陷。棋类游戏讲求遵守游戏规则,而个别幼儿求胜心切,故意违反游戏规则,导致游戏不能正常开展下去。

案例2

耍耍小“聪明”

楠楠和果果等三位小朋友玩跳跳棋。只见楠楠双手握在一起,将骰子放在手心里,嘟起嘴朝手心吹了一口气,一边嘴里嘟囔着“天灵灵地灵灵”一边双手摇晃起来猛地将骰子扔在桌子上,可惜骰子停下后是一个2,楠楠的头瞬间耷拉下来“又这么小”。只见楠楠眼珠子一转,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办法。一会儿,果果叫起来:“老师,楠楠赖皮,他要看下面的数字的。”原来,楠楠为了能赢,开始耍小“聪明”:上面的数字和底下的数字,哪个点数大他就用哪个,还非要说这样玩也可以。

原因三:幼儿整理游戏棋时没有分门别类,各种棋子杂乱收拾,导致每种棋的棋子混在一起分不清。

案例3

棋子不见了

超超将所有的游戏棋摊在地上,非常杂乱。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超超?”“有一架红色的飞机找不到了。”超超头也不抬的回答,继续在一堆棋子中翻翻找找。过了一会儿,超超兴奋地喊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于是又将各种游戏棋胡乱一塞,高兴地玩飞行棋去了。

分析原因:棋类游戏的一大益处就是培养幼儿的坚持性,而本班幼儿往往就缺乏对游戏的坚持性。室内自主性游戏中的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音乐区等游戏活动都是跟随主题活动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操作材料,唯独棋类游戏的操作材料是一层不变的。大班幼儿自身的思维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见事物,抽象逻辑思维随着自身生活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发展。所以学期初投放的各种新的游戏棋,待幼儿的新鲜感过去后就不愿意再去操作了,直至蒙尘。所以我想,棋类游戏能否像其他自主性游戏一样随着主题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操作材料,变换游戏内容呢?

二、重整“棋”鼓,结合主题——结合主题“走近小学”,制作“学做小学生棋”

主题活动“走近小学”正在开展着,对孩子来说,小学是一个陌生而又富有诱惑的地方。上小学要去得很早吗?要是迟到了,老师会把我们关在外面吗?到小学怎么上厕所呢?所以对教师而言,面临着为孩子解除这些疑虑,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任务。而让大班幼儿自制游戏棋不仅能够顺应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同时为开发幼儿的左右脑提供条件。

(一)计划先行,内容择定与材料选择

1.内容的择定

在择定自制游戏棋的内容时,我始终围绕主题“走近小学”展开。

案例4

我来出主意

晨间谈话时,教师围绕自制游戏棋展开。教师提出:我们要来做一副“学做小学生”的游戏棋,你觉得哪些内容可以放进游戏棋中?梦梦说:“小学生要早睡早起。”童童说:“小学生要写家庭作业。”“小学生要做广播体操,要跳绳,锻炼身体。”“小学生要写自己的名字。”“我们去参观小学过了。”......孩子们五花八门的说了一大堆,很显然,这就是他们对小学的初步认识。教师继续提问“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呢?”“慌慌张张的莎莎、总是迟到的嘟嘟、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等这些我们学过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教师将幼儿回答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并启发幼儿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些内容。

2.材料的选择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收集不同的材料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来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于是我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许多可用于制作游戏棋的各种材料,如棋谱可以用铁盒盖子、硬纸板、三合板来做衬底;棋子可以用小石子、纽扣、瓶盖来代替;骰子可以用橡皮、积木、彩泥来制作等。

(二)行动在后,幼儿制作与教师导引

1.“棋”路难行

案例5

老师,我不会

在幼儿初次尝试绘制游戏棋中,我发现孩子们画的棋谱模式都是平时玩得较多的飞行棋模式、象棋模式、五子棋模式、西瓜棋模式,有的孩子直接无从下手,而关于“学做小学生”的内容却根本没有体现。绮绮说:“我怕画错。”小伟说:“棋上有字的,但是我不会写。”佳琪说:“我想用图画代替,但是有些我不会画。” ……

分析解读:虽然择定了“学做小学生棋”的内容与材料,但是幼儿平时玩的游戏棋都是直接买来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自制棋谱,没有自制棋谱的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最终导致幼儿无从下手。

导引策略:

(1)参观欣赏教师自制、亲子制作的棋谱

通过直观的作品欣赏,教师适当地介绍各种自制棋谱的种类,如格子型棋谱、S型棋谱、蜗牛型棋谱等;让幼儿了解自制棋谱的不同制作方法;向幼儿介绍棋谱上的文字或图画代表下棋时的“奖励”或“惩罚”。还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介绍难易程度不同的棋谱制作种类。如简易棋谱图示,复杂棋谱图示。

(2)临摹记录

参观前让幼儿带上纸笔,幼儿一边欣赏一边在纸上临摹自己喜欢的棋谱画面,教师引导幼儿分析自制棋谱的特点、规律等启发灵感,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为后续的自制“学做小学生棋”做铺垫。

2.“棋”输先著

案例6

“奖励”,“惩罚”

佳琪仔细地一小格一下格画着棋谱,并在每一格旁边都画上了小学生需要做的一些事情。我走过去问道:“佳琪,你画得真漂亮,但是你在每一个格子的旁边都画上了图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佳琪笑眯眯地开始向我介绍:“小学生要自己刷牙,要吃饭,要背书包。”“你再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在欣赏自制棋谱时,这些画都是画在哪里的?”我试着引导。“好像是......画在格子里的。”佳琪不确定地说。“你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好吗?”我建议到。在观察中,我还发现了与佳琪有同样问题的小文。

分析解读:很显然,在此次尝试中个别孩子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如何排版,但是在幼儿自制棋谱的过程中,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幼儿对整个棋谱的排版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而且很享受自己的创作过程,并能坚持不懈地尝试一次又一次,从一开始的排版偏小、排版偏左或偏右到能较好地把握利用整个纸张,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动手动脑,突破自我,挑战成功。

导引策略:

(1)清楚的棋谱

棋谱是棋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棋盘需要配上一张清楚的棋谱。于是在幼儿绘制棋谱时引导幼儿绘画清晰的画面,如格子大小要尽量均衡;棋路转弯的时候要自然,不突兀或不凌乱;在格子中填上清晰的数字,绘画简单易懂的“奖励”和“惩罚”。

(2)有趣的内容

鼓励幼儿在填充游戏内容时,多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情节,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如设置“老师”一格内容,当棋子走到这一格时,其余走棋的同伴要向这一幼儿说一声“老师好”;设置“好孩子”一格内容,当棋子走到这一格时,可奖励一颗“五角星”等等。并引导幼儿确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如是双人游戏还是多人游戏等。

3.“棋”巧玲珑

案例7

彩色的棋谱

涵涵第一个涂完颜色,连蹦带跳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画完了。”只见他的色彩是一段一段分布的,但是没有重点突出“奖励”和“惩罚”的格子。而绮绮就仔细多了,她先把有数字的小圆圈涂上漂亮的五彩色,遇到有“奖励”和“惩罚”的格子就空出来,最后再涂色。小文采用的又是另一种涂色方法——选择性涂色。很显然,绮绮和小文的方法都是比较可行的。老师建议涵涵以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涂色,并且告诉他这样清晰的涂色更便于以后游戏的进行。

分析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就是这样,无论是艺术感受还是艺术表现,经常对对象不加过多的分析和综合,而凭借第一印象与直觉反应,直接以清新、强烈、活跃的感觉来做解释与判断。”所以幼儿在自制的棋谱上涂色或装饰时,表现的结果是有的人颜色特别鲜艳多变,有的人颜色单一整齐,这是因为幼儿获得的审美经验不同,表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导引策略:

(1)大胆涂色与装饰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涂色,运用各种喜欢的花纹进行装饰。《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或兴奋,或激动,或活泼,或安静,充分展示出他们自己的生命活力。由于这种艺术表现是内在于儿童生命的,因此,体验性与表现性是儿童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应顺应儿童发展的这一特点,通过构建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2)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不轻易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让他们都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并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对艺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欲望。

4.“棋”乐无穷

案例8

我的棋盘我做主

孩子们的自制游戏棋终于完成了,看着自己设计的游戏棋,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与同伴对弈一番。童童的游戏棋是班里孩子公认最想玩的棋,因为童童的棋排版清晰,棋路完整,“奖励”和“惩罚”让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让童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棋盘的结构、内容、棋路、玩法、规则等,再让幼儿相互分享交流介绍自己制作的棋谱。最后,孩子们的“学做小学生棋”游戏对弈正式开始。

分析解读:孩子们通过棋谱排版,创设内容,大胆涂色与装饰,寻找合适的棋子等各个环节后,终于到达了竞赛这一环节,他们既兴奋又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在商量好游戏规则后,孩子们纷纷投入游戏中。此时此刻,他们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因为是自制的游戏棋,对他们来说更有亲切感,不仅体验了成功的满足感,更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导引策略:

有竞赛就会有奖励。当游戏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幼儿,我们以奖勵五角星、小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三、后续思考

1.将自制游戏棋谱与主题结合这一方法继续延续下去。

将自制游戏棋谱像室内自主性游戏中的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音乐区等游戏活动一样,跟随主题活动的变化而不断自制游戏棋谱,让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和挑战。

2.尝试分工合作、强弱搭配的模式制作游戏棋谱。

在本次自制棋谱中,每位孩子都是自己创作棋谱的,而一副游戏棋制作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在这次的制作中也出现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及完成制作的情况,还有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一个人坐着发愁。所以在今后制作棋谱时,有意识地让幼儿强弱搭配,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副棋谱。

3.搭建平台,展示分享

向其他班级的幼儿介绍自制的游戏棋,并热情地邀请他们一起对弈。也可以在晨间来园时邀请家长一起对弈,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让棋类游戏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邹玲,王玉红.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张馨予.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大自然的浓缩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区域游戏分享交流模式的建立及对大班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探究
浅谈绘本教学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推进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白板,让数学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