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养成教育研究

2017-11-26 10:51侯文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养成大学生

侯文娟

【摘要】当代社会,随着多种多样的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中报道大学生发生意外的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构建安全防范机制,让学生自己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在发生危险之前就能识别陷阱或及时进行防范,成为高校关注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防范意识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42-01

一、安全防范意识的定义

安全,包括 本文中的安全意识,主要指人身安全。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个体对其周围的非正常因素的物理感知系统能够及时感知的特征总和及对相关的感知特征所做出的“处理活动”。所以,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应该以个体的生理反应为根基,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多样的安全防范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并内化成一种个体应对技能或者品质的长期过程。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安全教育方法单一

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保持高校整体工作持续运转的定心丸,但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目前高校大多从规章制度上去管理日常工作,很少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着手,防患于未然。再加上安全教育方法单一,从而使得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新闻上报道的误入传销、发生火灾、网络诈骗等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

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需要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应该结合周边的社会资源、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身体验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养成能够分辨周围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威胁,并及时做出反应。

2.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安全教育多采用通过校内网广播、海报宣传、辅导员讲解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使得大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受时空、地点的限制,影响了教育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高校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参与社会各类活动越来越频繁,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给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挑战。 非法传销、非法贷款平台纷纷转战网络市场,使得大学生防不胜防。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的重要性就提到了一定高度,使得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故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安全教育方法也应该寻求新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喜闻乐见这些安全信息。

3.系统教育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更愿意把资金投到实验室建设或者科研工作上,而在安全教育与管理中投入的资金少之又少,教育力量单薄,使得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往往是在出事后才想着去管一管,缺乏长效机制。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青年群体,对未来国家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教育即生命教育,它决定了未来国家栋梁的综合素质,所以也是终生教育。

三、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识养成的教育对策

现如今,针对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教育,很多高校都增大了投资以确保大学生校园的安全,如: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文明月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并初步建立了安全防范机制,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促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去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展开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的教育活动。

1.开展安全实践活动

当下,各高校正处于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即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转为理论实践并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安全防范意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大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是获取自身安全技能的关键。

在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以安全技能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养成未来在社会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例如:成立大学生消防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学校的消防知识安全推广工作,宣传;定期举办安全知识问答、火场逃生及灭火演练等培训项目,真正让这些大学生从实践中去体会、感受、收获安全。

2.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有些高校已经打造了校园安全信息平台,根据时政、环境的变化适时推送最近发生的一些防火、防盗、防网络诈骗的知识及注意事项,如:“安全贴士: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新生防骗指南啊”、“史上最萌七夕新攻略”、“北电事件: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勒索病毒:爽到你哭?”、“网上购票需谨慎”,新颖的标题,清晰的画面、个性的语言、健全的普法知识;以群发推送,更加注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需求实现了和学生之间零距离沟通。

3.建立安全教育工作手册

高校辅导员可以构建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关注新闻动态,搜集生活中的正反面典型案例,时时总结分析,重点把握安全教育的三个重要时间段:新生入学前后、寒暑假前后以及法定节假日,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异常行为等方面入手,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榜样学习、游戏教学、角色扮演、心理团辅等,寓安全教育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周围环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促进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学校保卫部门和相关职责人员齐抓共管,注意宣传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摸索出切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走入到大学生心中,从根源上让大学生养成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程诗敏.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4,29.

[2]周翔.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16-117

[3]张湖北.刍议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

猜你喜欢
养成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