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体能训练的局限性分析①

2017-11-27 17:29杨骏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运动员运动

杨骏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我国传统体能训练的局限性分析①

杨骏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时代的进步,运动训练理念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体能训练理念和训练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体能训练的内涵和方法手段,而传统体能训练在某些方面则相对逐渐落后。该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对比分析我国体能训练发展的特点,试图找出传统体能训练逐步落后的因素,为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提供取舍参考,希望进一步创新体能训练。

传统 体能训练 缺点

运动员的体能是以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这3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运动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称为身体素质[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是以传统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传统体育训练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2 传统体能训练局限性分析

2.1 对体能训练概念存在误区

在新的体能训练概念更新之前,诸多运动训练研究者、运动员、教练员将体能训练单纯地视为身体训练,把体能训练看作是身体素质训练或运动素质训练,根据运动员某一方面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并且重点倾向于其中的体力、耐力和力量方面的训练,甚至认为体能训练就是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训练。传统体能训练由于从国外照搬,一直沿用的是前苏联式的训练理论,由于条件所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2 缺乏其他体育基础学科的理论支撑

运动训练不是仅仅围绕训练场所组织实施的单一性训练就可以做好的事,它是需要众多科学学科提供有力支持的全方位科学训练。1956年我国开设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并于1960年出版了冯炜权教授撰写的我国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讲义;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运动生理学科,基本上是空白,相关研究和论著极少,50年代后开始突出,10年文革沉默,80年代才爆发[2]。20世纪90年代生物力学的运用还处在最初级阶段,技术监测系统还没有纳入训练计划,靠经验、直观还是我们训练的主要依据。2002年的石家庄会议表明我国的运动生物力学开始走向国际正轨[3];我国解剖学前辈张鉴教授在1960年提出《运动解剖学》,他说:“解剖学亦用于体育运动方面,用以分析研究务种运动所需的肌肉和关节,叫运动解剖学。”[4]还有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也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展,由此可见,运动训练需要的其他科学学科还刚起步,自身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实践运用,因此,传统体能训练是缺乏其他体育基础学科的科学支持的。

2.3 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相对单一、落后

我国80年代训练器材的落后已非常明显,可以说是整个训练体系最落后的一个方面。要器材只有跑表、皮尺、杠铃三大件,所有计划的执行和监测都靠它来完成,用来训练的工具基本没有跳出初期阶段,到1988年还被国外教练称作“原始的训练手段”。50年代初贯彻苏联全面训练原则;50年代后期大跃进时提出了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片面追求训练时间、次数,违背了客观规律;传统的“二元训练理论”逐渐落后;6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三从一大”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各个项目训练中必须贯彻执行的原则。

2.4 缺乏预防损伤和恢复训练环节

2.4.1 体能训练忽视运动员个体的形态和身体素质特征的差异

检查和测试发现,很多运动员由干长期从事某专项的运动,体形和体态往往由于肌力不平衡而产生变化,如腿部罗圈腿和躯干脊椎侧弯曲,体型、体态变化带来的关节变位造成的局部肌肉群失衡问题,极易造成腰、膝、肩等关节的劳损和损伤[5]。

2.4.2 过于注重大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忽视相关小肌群的训练

局部肌肉力量失衡是导致关节部位慢性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少运动队体能训练厅主往只注意与专项有关的、主要的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对抗肌群和相关的小肌肉群训练不足,结果导致局部肌肉力量失衡,关节错位,长期训练造成运动损伤。

2.4.3 对预防损伤和突发性损伤重视不够

由于条件限制,缺乏专门进行现场为运动员提供防护损伤措施和救治的人员,我们的运动员容易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再加上自认为是轻伤,不够重视,“轻伤不下火线”的思想不仅使损伤部位的伤情持续加重,还会因伤动作变形而造成连锁反应,使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劳损和创伤,所以,很多时候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2.4.4 训练中对运动员营养恢复和身体机能的监测工作跟不上,也易引起运动伤害。

同样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运动员的膳食结构不合理,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对水、糖、蛋白质和无机盐等必需物质的摄取缺乏科学监控,对运动员的恢复效果不利,产生慢性疲劳等影响训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运动损伤。

2.5 “体商”较低

体商,即身体商数是人对自身真实健康情况自我认识的反映,它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体商的测定不同于体体质调查,它不是对形态的测量(身高、体重等),它需要测量的项目内容有:力量、速度、耐力、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定向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适应性等。对于体能来说,“体商”它测定的内容我们可以认为是体能的各种属性,体能属性越高的人,学习动作的能力就越强,学的很快,说明在大脑中储备的类似的动作模式就越多,这种能力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体现,例如:笔者是练田径的,但是笔者篮球打得也很好,足球踢的也不错,体操健美操同样可以跳得有模有样,攀岩、滑雪、游泳都能随心所欲切换,并且都能表现出很强的运动能力。

2.6 经验主义对体能训练的束缚

2.6.1 体能训练的迷惑性和盲目性

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各方面都各执己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各级教练员又对体能的理解层次不同。在体能训练普遍的影响下,教练员片面地学习和引用一些体能训练方法,没有一套科学实用的训练体系,导致了运动员身体的损伤,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的发展。

2.6.2 体能训练内容经验性的单一性

传统体能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以及经验,而我们的教练员在长期的教学训练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富的理念,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理论和经验阻碍、束缚了体能训练的发展和创新。

3 建议

(1)积极吸收新兴的体能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建立适合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

(2)对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进行辩证对待,创新体能训练方法和理论。

[1]牛磊.论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区别与联系[J].考试周刊,2009(37):168-169.

[2]付克翠.陈菊平.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回顾[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9-11

[3]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和演变[A].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2009.

[4]张鉴.人体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5]张天白.科学的体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16(1):7-9.

G808

A

2095-2813(2017)06(b)-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7.066

杨骏(1992,1—),男,汉,四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运动员运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不正经运动范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