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反馈调节和系统平衡

2017-11-27 08:32李靖雨
科教导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李靖雨

摘 要 生态系统理论是大学创新创业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内部动态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支持。本研究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分析其动态稳定性的反馈调控。从环境支持、准入评估、引导消费、资源冗余消化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创业支持建议,以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 生态系统构建 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85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

教育部在2017工作计划中也进提出:“要深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认定一批示范高校,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建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办好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将生态学视域下社会创业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996年Spilling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Cohen、Neck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创业资源要素和创业者,关注创业资源要素对创业企业的辅助作用,并开始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学者Vogel将创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创业团体和创业资源元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相关学者将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要素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一类是结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金融要素、科技研发。(孙金云,李涛等,2016)

1 创新创业相关研究背景

学者们一致认为:稳定的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有利于提升创业活动和解决就业问题。国内的学者也广泛关注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相关成果丰富,旨在构建创业型大学,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更多富有創业精神的大学生人才(吴伟,陈仲常等,2016)。

创业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创新创业研究总的交叉运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关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较少,在维普期刊检索:“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有136条相关文献。 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1.1 创新创业理论体系探索

张玲斌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间协同效应,研究认为:创业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具有协同效应,这些因素对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同时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盈利绩效有显著正效应,但小于两者对企业成长绩效的效应(张玲斌,2014)。

孙凤娥等,研究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发现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创业创新教育,实现大学生创业自发、有序运行。他指出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活动参与者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由平台(非生物环境)、网络(生物群落)两大要素构成,其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效率主要取决于平台吸聚能力及网络成员间的互动频率。实践中,高校可通过构筑平台、构建网络打造创业生态系统,凭借其资源吸聚、资源创造及快速市场响应机制创造价值。

1.2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

郭联金等,提出以创客教育在社会构建创新创业的新生态,从营造创客文化氛围、构建创客环境、变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引导教师创客等形成合力进行全面的人才培养。(郭联金,2016)有研究者总结国内外相关成果将其归纳为四点: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企业与能够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的组织,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下所形成的开放性系统;在创业生态系统种群内部、种群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都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正是这种竞合关系推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创业生态系统在发展中形成了利益交换机制、反馈机制以及平衡调节等运行机制;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估可以从群落结构、创业环境、群落与环境的协同性以及系统稳定性四个维度展开(庞静静,2016)。

1.3 创新创业模式探索

贺瑛等以中大创新谷为例,认为创新创业需要教育的投入和研究的跟进,更需要服务的提升。“众创、众筹、众扶、众包”通过“创新—创业—产业”的全链条战略,做到“创客—创业者—企业家—产业家”的全链条培育。政府、市场、企业力量能促进社会创新力的释放。但是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的研究极少(贺瑛等,2016)。惠兴杰等,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引入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生态系统模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惠兴杰,2016)。

2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创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相关研究很多,视角不一,涉及要素包括:风险投资、创业导师、劳动力、供应商、顾客群体、高校智力资本、资源自然、政府政策等。Isenberg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有六个方面:市场、政策、融资、人力资本、文化和其他支持(孙金云,李涛等,2016)。本研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包括:创新创业环境、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社会消费者、创新创业系统分解者。

2.1 创新创业环境

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受到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创新创业群体对环境因子既有适应性也具有影响性。环境因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市场需求是创新创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决定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创新创业者需要项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市场产品或者服务,经过市场检验选择获得收益,才能可持续的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制度环境则涉及,政府支持、创业的相关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经济自由度等。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影响创新船业生态圈的稳定。文化环境指创新创业所营造的文化内涵:例如:创新、冒险、坚持、包容等文化导向,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殷朝晖等,分析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系统构建,认为:创业资源、校友网络、学生社团等多中因素的文化构建是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保证。(殷朝晖,龚娅玲,2012)endprint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者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高校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不断推出,相关的就业数据却显示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失位。很多研究者将所有的学生群体都纳入创新创业群体中,还有研究者对于群体的受众并不明确,本研究认为合理的创新创业群体构建是需要综合能力评估的,不能把所有创新创业兴趣或者意向的群体均纳入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评估也是市场准入的一个前提条件,确实此环节,会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不可持续、甚至无法适应市场,进而造成大力的人力、物力资本浪费。

2.3 创新创业社会消费者

社会消费者指享受创新创业成果并反馈创业价值的所有社会群体,包括家庭、个人、企业团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创新创业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必须经过社会消费者的体验认可才能获取价值回馈,以保证持续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2.4 创新创业系统分解者

创新创业系统分解者指可以对创业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冗余劳动力、社会物资、人力资本进行再分配的组织机构和团体个人。创新创业活动接受市场的检验并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因素和创新创业者的实践活动存在矛盾,市场的调控会使得创业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得到消费,同时对于不适应创新创业活动的劳动力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社会市场的稳定性。

3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模型构建

3.1 创新创业系统模型假设

(1)大学生群体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适合创业,创新创业有一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合理评估可以提高准入门槛,优化系统结构。

(2)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创新创业机会动态平衡趋稳点数量。

(3)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对于偏离系统结构稳定状态的因素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系统本身保持稳定的可持续运转(见图1)。

3.2 负反馈机制

所谓反馈就是指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创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一定的稳点状态。创新创业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具有根据环境变化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创业成果接受社会的检验,并对社会反馈作出响应。

3.3 创业生态系统平衡

指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市场因素的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点、功能上的稳点和系统产出服务和冗余人力物力资本的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服务种类是不断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属于开发系统,团依赖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因素,同时必须有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经过综合能力评估后准入系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经社会消费者消费获得价值回馈。再经过市场的检验,适应市场发展则可持续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否则经创新创业系统分解者推出创新创业系统,基于此系统才能够趋于稳定。

4 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的建议

4.1 环境因素方面

高校应该全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探索、创新、冒险,加强众创空间的人力物力支持,发布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如创新学分的试行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避免高校教育形式的单一化、枯燥化。系统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构建孵化培训体系。加强校园-企业、校园-政府、校园-家庭的联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证。优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探索活动社团建设的新模式。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人力支持、法律支持。

4.2 完善能力评估、加强引导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設体系中,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例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就业创业决策模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团地建设不断引导更多的人才对创新创业真爱、真懂、真做。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体系,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支持优秀创新创业者,让创客更早地成为创业者、企业家、行业家。

4.3 促进创业产品服务社会消费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稳点性,对于市场导向的优势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引导帮助。鼓励创新创业小组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积极接受市场检验,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同时积极作出应对之策。帮助创新创业团队进行产品服务推广。

4.4 多渠道消化创业系统资源冗余

对创新创业不成功者,要及时进行就业疏导和帮扶,以维持创新创业系统的稳点性,保持创业者的激情和成就感。避免,创业者无法适应其他就业形式。同时,积极构建校友企业人力网络,帮助新创业者避免可能产生的各种人力、才力风险。同时对于创业系统所产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积极进行再分配,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协调。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信息支持、法律保障、财务支持等,建立合理的资助支持体系,保证法律保护,完善政府创业教育补助金制度。

参考文献

[1] 尹卓君,孙同彪.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创业,2015(11):28-29.

[2] 孙金云,李涛.创业生态圈研究:基于共演理论和组织生态理论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2):32-45.

[3] 吴伟,陈仲常,黄玮.国家创业生态系统要素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9):7-11.

[4] 陈侃翔,程宣梅等.国内外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经验对浙江省的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5(6):133-137.

[5] 殷朝晖,龚娅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2(5):67-71.

[6] 杨建武,吴名蒙,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2):27-29.

[7] 庞静静,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3-64.

[8] 张玲斌,董正英,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问协同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03-105.

[9] 孙凤娥,苏宁,江永宏,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6):64-68.

[10] 郭联金,王国胜,万松峰,以创客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170-173.

[11] 贺瑛,舒元,郑贵辉等,基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16(2):48-51.

[12] 惠兴杰,徐珂欣,罗国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8):70-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课教学探析
提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