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

2017-11-28 09:08主持人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城乡战略农村

■ 主持人 蓝 枫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

■ 主持人 蓝 枫

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达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会上,王蒙徽部长强调,要认真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怎样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期会客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毅,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乡村振兴需要机制创新

党国英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提“乡村振兴”而不说“农村振兴”,您怎样理解?

党国英:我认为,农村突出的是“农”字,指的是庄稼,强调产业或经济。而乡村突出的是“乡”字,指的是村庄,强调文化与社会。乡村是文化、风俗、历史传承的载体,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所以乡村的概念涵盖面更广。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直接关系。乡村振兴主要着眼于这五个方面,要全方位实现乡村现代化。

过去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提“乡村振兴”,表明我国乡村发展存在一些弊端,必须下大力量才能解决问题。乡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乡村发展滞后,因此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快的速度让乡村发展起来。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理解为:一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二是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三是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达到小康。四是全面小康之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五是发展的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六是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设计?

党国英: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很快,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6%左右,至2016年末已攀升到57.4%;但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已不容忽视。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的人口在缓慢增长,但活力越来越小。每年都有上亿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事实上,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国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强调体制机制创新,意义重大。“乡村振兴”统揽了之前的“三农”政策,关注到了新时期城乡要素对流的动向,展现了一幅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相互依赖需求的美好图景。以江苏为例,今年6月,江苏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45个村庄进入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方阵,开展乡村振兴。江苏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用“一根针”把上面“千条线”有效串联,形成制度合力,发挥整体联动效应。江苏地处沿海发达地区,城乡联系紧密、要素流动频繁。作为覆盖全省的公共政策,江苏“田园乡村”建设正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率先实践。

在此前提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度设计。我认为,十九次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二轮承包后的土地承包年限。我国1998年开始新一轮土地承包,期限是到2028年。中央再次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同时促进农村土地市场有序流转。修改土地承包法,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决策,把这些决策转化为法律规范。

城市与乡村是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未来或有针对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出台。

激发潜力 推动乡村振兴

范 毅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范 毅:我国乡村发展存在很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问题,特别是传统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昌盛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乡村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城市生活,建造了形式上与城市无差异的社区,农民也逐步上楼进社区,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上与城市的差异性,导致城市有的相关配套设施和基本服务无法进入农村社区,而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地方在利用传统乡村资源方面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这也说明,乡村振兴是有内在潜力的。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2003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力度还不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也要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反哺,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主持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样取得预期效果呢?

范 毅: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乡村要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要站在乡村发展角度去设计政策,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充分激发乡村活力。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前提下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的比较优势,由此推动城乡关系改革。

我认为,首先,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过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反之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则受到了诸多制度限制。当前亟需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农村集体的封闭性,建立农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一方面乡村还会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

其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当前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人口在城乡都能享受同等舒适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不是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等表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第三,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小镇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把小镇融合到乡村中,符合当前中央有关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也从根本上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

第四,借助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一个基本趋势,在城镇化大趋势下,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可以利用的政策空间。要鼓励各地提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对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外人员在农村使用。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服务业发展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

相关链接

网友“江山如此多娇”:乡村振兴战略让乡亲们对新时代有了更多新期待。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让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

网友“群山环绕”: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希望更多在外的农民承担起建设美丽家乡的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网友“春天多美”: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希望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引导农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依靠绿色高效农业,多产粮、产好粮。

网友“华山君”:只有真正热爱美丽乡村,才会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村当家乡。

网友“我爱家乡”:农村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农民信心倍增。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城乡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