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埃森曼的建筑图解

2017-11-28 09:25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埃森德勒格网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彼得·埃森曼的建筑图解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建筑图解分为两种类型,即解析性图解和生成性图解。其中,生成性图解在当代新的设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受到了建筑师们的普遍关注和推崇。彼得·埃森曼作为具有开创精神的先锋建筑师,消解了一切理性的设计观念和常规的设计方法,突破性地将生成性图解作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操作内核,成为图解建筑化的奠基人。埃森曼在一系列的建筑图解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四种图解手法,即:格网、缩放、印迹、折叠,把设计者的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最终生成建筑形式。

彼得·埃森曼;建筑;图解;生成

图解作为当代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工具,近年来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不论是蜚声国际的哲学家或建筑师如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格雷戈·林恩(Greg Lynn),还是国内知名建筑学者如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东南大学的虞刚副教授,都对建筑图解进行了探讨或实践。《牛津词典》对“图解”的定义为:用来表达、分析事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或运行机制的简要图形或图示。在建筑学语境里,可根据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理论体系将图解分为两种类型:解析性图解和生成性图解。其中,解析性图解包括了草图、分析图、尺规工具图以及借助计算机软件绘制的施工图、效果图等二维图示化语言,通常被用来解释或分析建筑的几何关系、形式特点或空间内在逻辑,是建筑师构想的呈现也是建筑物的图形再现,在古典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表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代新的设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建筑的图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有着明确的“图解性”。这种“图解性”来源于当代生成性图解的生成功能,即一种图示化的思维推导能力,帮助建筑师生成建筑形式。

埃森曼在他的著作《图解日志》(Diagram Diaries)中表达了对图解的理解。他区分了解析性图解和生成性图解这两种类型:解析性图解是对图像的速记,“是一种示意符号”[1],生成性图解是一种功能和运动,相对于前者,后者更加具有创造性和设计能力。因此生成性图解成为了当代建筑师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工具,是建筑形式最终生成的强大动力,在建筑和建筑的“内在性”之间调停,有如“发生器”一样。[2]他认为建筑形式不是由任何风格、功能或技术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建筑形式本身固有秩序的逻辑系统。因此,“形式本身就具有修辞的能力”[3],并通过图解生成。

图1 2号住宅、3号住宅图解

实际上,埃森曼对“图解”的认识与理解借鉴了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图解理论。德勒兹认为图解就是“抽象的机器”[4],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图解的形式是非表现性的;二是图解的应用是种艺术性的创造;三是图解融入时间和物质后会将其转化。因此,图解不是一种普通图像,它所传达的信息超出了其表现功能,它不是解释和说明任何实际事物,而是构建一种可能发生的现实,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产生变化。埃森曼将德勒兹的图解理论引入到建筑中,成为图解建筑化的奠基人。在对图解的认识过程中,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这些实践以九宫格图解为初始形式,而后融入了基地、信息、时间、踪迹等要素,最终主要发展了四种图解手法,即:格网(Gridding)、缩放(Scaling)、印迹(Tracing)、折叠(Folding)。

1.格网

埃森曼在他196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建筑的形式基础》(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中曾明确提到,格网就是以正交体系为主导的三维笛卡尔格网。这种正交方格网立体矩阵可以被看作是埃森曼在九宫格图解中引入轴测图技术的结果,是他对建筑形式的一种纯粹性的思考。研究之初,埃森曼进行了多项卡纸板住宅实验,其中早期的2号住宅、3号住宅便是基于九宫格几何图元的笛卡尔格网。在图解过程中,埃森曼还融入了“句法”规则,即建筑可以被看作是语言,各种基本构件如墙、柱、梁、板都是构成语言的单词,若打乱它们的结构(单词顺序)进行重组,便可以生成新的句子。基于此,埃森曼在接下来的操作中进行了图解变形和重组,依照墙与柱的多重轨迹寻找不同的建筑形式(图1)。正如埃森曼所认为的,建筑形式不是直接从A到B,而是经过了A1、A2、A3……一系列图解推导出来的。

图2 哥伦布市会展中心图解及实景

70年代以后,埃森曼开始反思这种只关注建筑“内在性”的几何式格网图解的合理性以及基于“句法”规则变形重组的实际意义,于是引入了建筑的“外在性”,即基地、信息、科学等要素。例如在他设计的柏林IBA社会住宅(IBA Social House)中,融入了柏林城市街道格网和抽象的墨卡托投影格网;在印度BFL软件公司(BFL Software)方案中融入了古印度建筑规划书籍《瓦士图·沙史塔》(Vastu Shastra)中的“曼陀罗”(Mandala)平面。埃森曼试图通过这些要素的引入使图解代替设计,以致最终生成建筑形式。

随着当代混沌学、拓扑学等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那种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动态形式逐渐被当代建筑师所推崇。埃森曼的建筑理论与设计也受此影响,他认为“必须重新思考建筑的处境,移置人们所习惯的建筑的状态。”[5]在格网图解中,埃森曼又引入了拓扑操作,如在哥伦布市会展中心(Columbus Convention Center)项目中,他首先引入了光纤的横截面,试图观照当代信息技术,然后叠加了火车铁轨岔道网络,以此呼应曾作为铁路站的基地状况,最后通过弯曲、折叠等变形策略营造了一个拓扑格网,最终生成了交错而富有变化的建筑形式。(图2)

2.缩放

埃森曼的缩放图解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分形几何学的影响。分形几何强调事物的自相似性,即任何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内在层次,且层次之间有着相似的结构,即使是蜿蜒的海岸线、变幻莫测的云朵也都有着自相似性。这种自相似性其实是一种形式的递归,不论是放大或是缩小它的尺度,最终整体结构都不会发生改变。基于对分形几何学的研究,埃森曼开始对传统空间固有的尺度感产生质疑。他认为建筑是一个有着多层尺度层次的分形系统[6],观察者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同,建筑所呈现出的尺度元素便会产生变化,并且只有当观察者所体验的尺度层次越来越多,永远存在下一个更小的尺度的时候,建筑才更加具有趣味性。埃森曼把分形几何看作是建筑在真实世界中的一般状态,并将分形的比例缩放概念用于建筑的图解生成。同时,他用哲学的观点将这种缩放图解描述为:“不连续,与形而上学的在场相对;再现,与初现相对;自相似性,与表现相对。”[7]

缩放图解在埃森曼设计的威尼斯坎纳瑞吉奥城市广场方案(Cannaregio Project)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广场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是他以前设计的“L”形11号住宅(图3)的相似形,但经过不同比例的缩放操作,形成了广场中大大小小不同尺度的住宅。其中最小的与人同高,只能作为一个遮掩体,并且嵌入在中等大小的住宅中,中等大小的住宅又嵌入在较大的住宅中,而最大的住宅又远比一般意义上的住宅大得多,仿佛是一座博物馆。这些相互嵌套的住宅通过缩放图解形成了一系列自我相似的“生成元”,并且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遮掩体、住宅、博物馆之间的界限,最终构成了一个自我参照的多层级建筑群(图4)。

图3 “L”形11号住宅图解

图4 坎纳瑞吉奥城市广场中不同尺度的11号住宅

图5 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图6 法兰克福莱伯斯托克园褶网图解

3.印迹

“印迹”概念最早出现在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哲学理论中,他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着先前符号和后来符号的印迹,因此,这些符号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地存在于整个符号系统中,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对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改变。埃森曼受到德里达“印迹”概念的启发以及德勒兹图解理论的影响,认为建筑就是被来自于各种先前的或后来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在场的或不在场的作用力共同撞击的结果,因此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印迹”。对此,他还将建筑的生成过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同人把脚伸进沙堆里,形成了印迹,但当脚离开沙堆时,还可以根据印迹的大小、形状、深度,推测出人脚的力量和作用形式。”通过这个比喻,埃森曼表达了印迹的作用,进而将印迹运用于建筑的图解生成中。

在建筑产生印迹的诸多因素中,埃森曼着重强调了历史文化的作用力,认为建筑不仅应当表达当今时代的文化内涵,还应表达过往文化的转变,能够让人感受到其隐藏的历史信息(即不在场的先行符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项目中,埃森曼事先搜集了该地多项历史信息,如:校园网格和所处城市的原有街道网格形式、校园历史上曾有军械库、该市曾在测量活动中出现误差等。在建筑生成过程中,埃森曼用校园和城市街道两种网格印迹生成了作为建筑主轴相互斜交的白色脚手架,用军械库印迹生成了断开的砖雕楼,用测量误差印迹生成了错位的红砂岩台基。整座建筑仿佛是在唤醒人们对于场地历史的记忆,因此常被人们形容为一个考古工程(图5)。

4.折叠

“折叠”是德勒兹对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单子论”(Monadology)的破解与延展。莱布尼茨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或任何实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多个密闭的充满褶皱的空间,即单子(Monads)。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单子”组成,且单子与单子之间,单子与世界之间通过不断地分割褶皱而融为一体。“虽然褶皱被越分越小,但物体永远不会分割成点或是最终极。”[8]德勒兹发展了这一理论,他用折叠的观点建立了一种物体无限连续的可能。通过折叠,事物就能“超越既有原则并打开新可能性的逃逸线”[9],最终实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在埃森曼看来,德勒兹的折叠概念传达了一种新的空间观,即空间的水平与垂直、外部与内部之间不再是相互对应的辩证关系,而是可以通过折叠在不同方向上延伸和弯曲,实现相互融合和转化。埃森曼在德国法兰克福郊区的莱伯斯托克园(Rebstockpark)重建方案中率先实践了德勒兹的折叠思想。他首先在基地的地形上建立了一个7×7的一个正交网格,并将其调整至能够完全涵盖场地的形状以作为地形网格。然后又建立了一个未经调整过的7×7正交网格,并且通过平移使两个网格之间的部分顶点相连接,产生一个翘曲的空间。最后,埃森曼又将正交网格的顶点与其对应的地形网格上最近的顶点相连接,以此形成一个褶网状表面(图6)。这种折叠形式的图解在变形中创造了一种扭曲的空间,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消解了建筑生成的线性逻辑,改变了传统建筑体系的构成观念,使空间获得了极大的复杂性。

埃森曼一直致力于对建筑图解的研究与实践,将建筑的生成机制置于复杂的思考层面,探索建筑设计方法的拓新和建筑形式的解放。值得注意的是,埃森曼的建筑图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广泛学习和吸收德勒兹的图解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拓扑几何学、符号学、语言学等学术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在现今仍在继续探索和完善。可以说,埃森曼的建筑图解以一种动态灵活的思维回应了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建筑创作的革新。

[1]胡友培,丁沃沃.彼得·艾森曼图示理论解读——建筑学图示概念的基本内涵[J].建筑师,2010(04):23.

[2][3][4][美]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M].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12,30.

[5]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29.

[6]李黎.彼得·埃森曼的建筑生成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62.

[7]王又佳.彼得·艾森曼建筑话语中的新的美学原则[J].新建筑,2007(0 3):9.

[8][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杨洁,于奇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

[9]虞刚.凝视折叠[J].建筑师,2003(06):35.

Architecture Diagrams of Peter Eisenman

WANG Y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rchitecture diagrams can be divided into analytical diagrams and generative diagrams. Under the new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generative diagrams gets general attention and highly praised by architects. As a pioneer architect who gets pioneering spirit, Peter Eisenman clears up rational design thoughts and normal design methods,breakthrough and make generative diagrams the operation kernel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becomes the founder of diagram architectural. Eisenman uses four diagram methods to change designers'thoughts into operational procedures. The four methods are gridding,scaling, tracing and folding.

Peter Eisenman; architecture; diagrams; generate

TU973

A

CN22-1285(2017)092-096-05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4.15

汪 瑜(1987-),女,宿州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姜 通)

猜你喜欢
埃森德勒格网
寻找德勒兹
透过展会看焊接智能化发展——北京·埃森焊接展侧记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遥感数据即得即用(Ready To Use,RTU)地理格网产品规范
实时电离层格网数据精度评估
矢量点状数据抽稀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正六边形规则格网表达的DEM谷地线提取
埃森:一座资源城市的绿色转型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网红”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