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豁达面面俱到,就爱薛宝钗的圆滑

2017-11-29 12:31孙庆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
十几岁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宝黛薛宝钗宝钗

文/孙庆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三班)

行为豁达面面俱到,就爱薛宝钗的圆滑

文/孙庆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三班)

薛宝钗档案

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通达了悟。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后迁居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

《红楼梦》卷帙在悲金悼玉的离歌中为读者徐徐开启,在这熙来攘往、纷繁错杂的人物世界中,我们似乎窥见了一幅幅生动鲜明而又衰微败落的世俗画卷。读者既迷失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家世显赫的漩涡中,又脱身于争名夺利、卖官鬻爵的腐朽堕落的深渊里。

薛宝钗作为曹公所精心刻画的人物,在遵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同时,最终也没能逃脱凄凉悲惨的人生噩运,面对她的只不过是浮华一梦……

完美是薛宝钗唯一的“不足”

无数读过、看过甚至听说过《红楼梦》的人,提及薛宝钗,立即能够很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温柔娴静、廓然大度、才华横溢的人物面容。而至于所谓宝钗奸险阴狠、无情至极的性格特征,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长久以来读者的固定思维和建国初期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能够说,宝钗作为《红楼梦》中与黛玉并驾齐驱的女主角,其较为单一的艺术塑造并没有使读者感觉到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反而既而拊掌称赞、既而心中暗怒、既而扼腕叹息,给予了读者从不同视角窥测宝钗人物形象的机会,让不同的读者从不同角度能看到自己心中所塑造的薛宝钗。

不同读者对于薛宝钗的情感感受是不同的,这是来自读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哀叹宝黛爱情悲剧的读者总是将心中的愤懑发泄于所谓的“胜利者”身上,将薛宝钗看作是摧毁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将宝钗固化地认为是封建礼教和贞洁情操的捍卫者。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续书对宝钗人物塑造的弱化和扭曲。其实作者并非将钗黛二人置于完全相反的对立面,并在三十几回后就将两人的冲突有意的弱化直至达到“钗黛合一”的境地。另一些人则很欣赏宝钗为人处世不骄不躁的作风,将其视为闺阁女子行为的典范,单纯笼统地认为宝钗至善至美没有过错。这也并非完全正确的想法,至少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篇中宝钗是有愧于黛玉的。

确实,完美是宝钗最大的“不足”,这种“不足”来源于作者对宝钗艺术形象的特殊塑造,来源于读者对宝钗性格的独特心理感受,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种“不足”,才让我们对人物有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感受,才更让我们沉浸于书中生动鲜明的艺术群像无法自拔。

被有意无意忽略的悲剧“女主角”

在曹公笔下,宝钗与黛玉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她们原是作为双重女主角来进行刻画的。从传统的性格塑造来看,相对于生性孤傲、多疑多妒的黛玉,用她的刻薄去讥刺人世间的一切卑劣庸俗来实现对残酷现实的自我保护,宝钗则正相反,当她发现凭借单薄的实力难以抵抗传统时,她选择了顺从。

如果抛去黛玉“读者心理主角”的光环,读者会很容易接受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的爱情现实。毕竟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门当户对而又幸福圆满的结局极容易带给读者心灵的慰藉。但宝玉毕竟不同于《西厢记》中经历了爱情挫折以后高中榜首迎娶崔莺莺的张生,宝玉与黛玉更多的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宝黛的爱情悲剧在于同封建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宝薛似乎已成为两大家族相互荫庇、相互支撑的政治工具。

如果说黛玉的爱情越发显露,那么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仅是一点欲露还藏的爱意。我从不认为她有与黛玉争夺“宝二奶奶”的心计,毕竟在接触到爱情的纠葛时,她甚至还有意识地采取逃避或警戒的态度。在“金玉良缘”的箴言下,或者说是在由封建家长建构起来荒谬的暗合下,宝钗选择接受这注定不会幸福的婚姻。她既不愿意随便放弃这种爱情,但也并不会积极地去完成这种爱情。明知它不会长久,但却选择牺牲。

《红楼梦》是一曲凄凉慷慨的悲歌,红楼儿女也最终难逃落魄流亡的噩运。作者并非将整部著作的中心安置在宝黛钗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上,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了整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现实中。而很多读者并不能体味出作者这样一重隐含的意义,将其一味地看作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一味地抨击某一人物来满足对另一位人物的无谓幻想与心理需求。如果曹公能够将《红楼梦》这部恢弘巨著完成,如果读者能够跳出狭隘偏颇的儿女情长,也许我们更能体会到“薛宝钗是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悲剧女主角”这一深层次的悲剧情感和独特涵义。

《小戏骨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扮演者钟熠璠。

无愧于心,方为至美

曹公所刻画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群形象,都是被划分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界限的。但他又注重突出游离于阶级界限之外的人物,这正是阶级性格对阶级界限双重作用的体现。曾一度占据学术界统治地位的“宝玉与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就是显而易见的印证。

同时,在反对自己固化的地位身份中,红楼儿女有些是出于被动目的,在被吞噬消磨掉自己人性的尊严后,选择以冲破封建藩篱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但很明显,最终都在顽固腐朽的社会环境中败下阵来。

而宝钗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悲剧,无谓的恪守最终迎来无谓的牺牲,无谓的牺牲最终迎来无谓的唾骂。宝钗的悲剧在于她始终不敢突破那束缚她天性的羁绊,始终不敢跨越那禁锢她本来面目的囚笼,甚至企图通过“冷香丸”来压制自己心中天真烂漫的性格。她应该是艳羡宝玉黛玉的,敢于遵循自己的天性和意志而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特殊压力;而自己只能恪守三从四德的无情礼教,不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如今,我们已然走过了封建社会的阴霾,但封建思想的余毒至今仍在我们心中某个不易察觉的地方等待复苏。也许只需要你妄动一下邪念,它便如同难以抑制的毒草蔓延至我们的全身,直至殃及整个家庭乃至社会。我们无法摆脱这种令人深陷尴尬与愚昧的疯狂境地,因为我们始终执念的信仰,也许在他人看来是束缚人自由之精神与自由之身体的邪念。

我们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也不能自始至终追求着什么。我们只能希冀去听从自己内心最纯粹最自然的想法,去做自己最喜爱最无悔的事情,那样才算是无愧于心。

猜你喜欢
宝黛薛宝钗宝钗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探究《红楼梦》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利弊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