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光照

2017-11-29 12:31点评老师刘鑫周南梅溪湖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十几岁 2017年12期
关键词:缝隙奶奶母亲

点评老师/刘鑫(周南梅溪湖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缝隙·光照

点评老师/刘鑫(周南梅溪湖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隆冬黑夜,万家灯火照不散北漂者的愁绪,直到失子老妇人的到来;回到万历十五年,宗族的利益扯痛丧夫寡妇的命运,“八公”们却不知历史的车轮不曾为谁停留;像机关枪似的大嗓门聒噪着关知,蹦出的淬了盐巴的话语原来藏着一种柔软的守护;高考失利的小姑娘,做下“复读”的决定,只为抓住缝隙里漏下来的光……

随着本期主题征文“缝隙”,虚构、往事、历史都在作者们的笔下开花,岁月的缝隙或许有你想找的答案。

因为,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1 嫩黄的月牙儿

文/夏菲(湖大附中高一130班) 指导老师/李小军

关知和母亲吵了一架。她木然地靠在门板上。

母亲骂骂咧咧脱了蓝底印花大袄,嘴巴像挺机关枪,连连蹦出伤风雅的词句。大嗓门生怕四方邻里不知道一样。

“吃我的用我的,读了点书就晓得造反了……”

她边骂边坐上炕,屁股一挪,盘上了腿。关知面无表情,反而激起了她的战斗欲,越发变本加厉嚷起来。

“也不知道花我的钱在学校干什么,十里八外都传那小子……”

说完,她扭动着硕大的身体,向发黑的门板上啐了一口。

关知转身掀起帘子快步离开了。她现在只想离开。出门时,她忘了带上那条毛绒围巾。那条围巾的织法,别人学不来,围巾特暖和又防风。但……关知撇了撇嘴巴,谁稀罕她织的东西!

记忆中,母亲原先不是这样的。她会天天把长长的辫子梳得油光发亮,在脸上擦点护脸霜——城里打工的父亲寄回来的。身上的袄褂也永远熨得平平整整,会温柔地喊关知:“小知啊,来吃饭了。”

可是那一次,父亲带着一堆资料回来和母亲狠狠吵了一架,第二天就离开再没回来了。这之后,母亲终日唉声叹气。

关知长长地舒了口气。白气哈出来,像结的水渣子。这样的吵架是彻头彻尾的第一回,关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事情其实很简单,有人嘲笑关知没有爸,副县长家的儿子替她出头,拉着关知的手和同学们讲道理,以至于这件事被传成副县长儿子与关知拉手亲热。这事母亲知道了。关知觉得可笑极了。

太阳,就快要落山了。风插过林子,光秃秃的树干被拉得呼啦响。残阳毫不吝啬地从枝丫间砍下来,滴在枯叶堆上,零零碎碎的。

身后忽远忽近的“嘎吱”声飘过来。关知猜,会是母亲吧。她一转身,只看见一个冻得发紫的“糯米团子”,是邻居家的小弟弟。他气喘吁吁东摇西晃地走近。

“小知姐姐,大姨在家给你做了白菜粉条,老香了,叫你回家呢!”

回?才不回去!关知硬着头皮咬出两个字“我不”。小弟弟也没多问,走了。

关知站在原地,心就要碎了。天一点点暗下来。她没有再往远处走了,心里还是倔着不回家。

风刮得乱了些,有鸟连连归巢。关知回头望了眼回家的方向,舔了舔干涩的嘴唇,才准备挪动脚往回走。

刚出林子,关知胸口一震。母亲端坐在小道旁的石头上。母亲看到了关知,站起来摆了个手,一句话不说,硬生生给她套上了毛绒围巾,系得关知差点站不稳。母亲的大袄都还没扣紧,手冻得紫红。关知还站在原地发怔,母亲走出几步远,又转过头来“凶”她。

“还不回家?!”

关知低下头匆匆跟上。她偷偷去牵母亲的手,冷不丁又缩了回来。母亲脸色没多大变化,关知抓了那只大手晃了晃。母亲没有言语。

“我都晓得了……”母亲突然开口,惊了关知一下。

“喔……”

“你不回家,你在这里干嘛?家里不暖和?你也不饿?”

母亲又扯紧了大嗓门,推了推关知的脑袋。关知吃吃地笑了。

反正还很暖和,我们慢慢走回去吧。关知抬头望着嫩黄的月牙儿,在心里对母亲说。关知觉得有条透明的线,把母亲和自己之间的缝隙补得密不透风。

她是多么喜欢这样的感觉。

点评:写人记事的文章重点在于人物的塑造,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无疑是成功的。相信读罢此文,没有几个人脑子里不会深深印刻下这个口直心快、脾气火爆、外表凶巴巴却又粗中有细、刚中带柔、内心充溢温情的农村母亲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既离不开小作者对人物个性极为精准的把握,也得益于小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 留缝其实是有原则的宽容

文/廖臻智(长沙市雅礼中学1607班) 指导老师/唐鸿杰

我们俯下身子,去观察那长长的铁轨,会发现任意两段铁轨间都会留着一条缝隙。正因为这条缝隙留下了适度的空间,整个铁轨才可以历经夏暑冬寒,不怕热胀冷缩。这条狭小的缝隙,堪称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其实,缝隙无处不在。世间万物中都能寻找到缝隙的影子。石头之间的缝隙里,泉水渗出来;浓云之中的缝隙间,阳光漏下来;树木之间间着缝隙,清风可以吹过来;停车场的车位预留了缝隙,车辆彼此均能自由地开进倒出;大大小小的道路将各个街区分隔开来,相互之间才不会模糊不清;宅院与宅院那留出来的六尺宽胡同,就是给两家人可进可退的空间。

缝隙不属于单方,而是融合彼此。它以适度的间隔求得缓冲的余地,确实体现出设置者的智慧。譬如:土地之间有缝隙,是为国界;海洋之间有缝隙,是为公海;天空之间有缝隙,是为防空识别区。

而有些缝隙,与物质无关,跟人心相连,是在你我之间的那条缝隙。这缝隙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留条缝隙,未尝不是好事。双方关系亲密时,可以靠近;关系尴尬时,可以拉远;关系恶化时,还可以此为界,互不侵犯,留得和平的底线;别人发火,我先退两步;我生气时,别人退两步;等心平气和,再相向而行,让彼此靠近,不是于人于己,获得双赢吗?这种留缝,其实就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啊!

宽容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等名句传颂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坦荡的包容。但如果博大到无边,坦荡到无限,则可能让宽容变成纵容,让好心助长恶意,效果会始料不及更适得其反!而这时,留缝的高明就显现出来了!

留缝就是给机会啊,世间哪有不受时空限制的机会啊!蔺相如给了廉颇机会,廉颇也借着回旋的余地,“将相和”成为历史美谈;诸葛亮给了马谡机会,马谡却突破了缝隙的边缘,被斩首的结局无须怨天尤人。

给他人的错误留一条缝隙,体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成全了别人的知错就改;给自己错误留一条缝隙,则是让自己能重新奋起,再创新高。楚汉之争,霸王项羽无法忍受兵败的事实,无颜面对江东子民,放弃东山再起,愤而乌江自刎,正是因为他的心里没给自己留条喘息的缝隙啊。反观记录这段历史的太史公司马迁,即使因失言惨受宫刑,他却抓住了一线生机,在夹缝中求生存,终至编写出了《史记》。心里的这条缝隙,为别人留,也为自己留,留缝既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豁达。

自然界从不缺少缝隙,自然才得以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世间不缺缝隙,人类才得以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不要苛求无缝对接,还需保持适度的缝隙!

点评:“缝隙”和“宽容”,两个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词语在文中居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内涵意蕴上高度契合。这不能不归功于小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可能在对“缝隙”的熟视中视若无睹;没有深刻的洞察力,就难以发现并提炼出“缝隙”独到的意蕴。如此,则成就不了这篇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识见不凡的佳作。

3 篱笆园子里透出的清香

文/郑紫莹(长郡梅溪湖中学G1507班)

爷爷家屋后开辟了一个菜园,十几株果树绕着菜地,菜地里总会种上好几种蔬菜。这个季节,菜地里还能寻到果树上掉落下来的蜜柚。

周末,车载着我从省城最后一段柏油路驶出,奔往这处菜园。

菜园建了篱笆,一张小柴门将那些喜欢捣腾的鸡仔挡在了园子外。柴门用木条扎起来的,得抬起一点,再轻推一下,直接推则会在泥地上划出一条条泥缝。

柴门入口,已经嗅得到菜叶的清香。红薯地里,叶子牵牵绊绊,个头大的红薯撑开了土层,土层拉开一条条缝隙,这在宣告它生长的力量。几棵杂草也懒得松土了,就着这缝隙从土层里探头出来。

这时候,几只小鸡仔跟赶考样,在一处破了口子的篱笆那里钻了过来。这次,小鸡仔们挺老实的,并未拱白菜,只是拿爪子当耙子,在松软的土层下找些吃食。

这是我在初三中考后第一次回到这个园子。我不禁想起中考那年。那个时候,这场大考横亘所有人跟前。有人说,生活闭塞,厚厚的书本以及宽宽的试卷,挡住了阳光,也遮掩住了眼前的景色。那时候,我倒不以这样的说法为然。

如果我们只将自己藏在屋角落,那当然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只要稍微移步,便可以倚靠在窗口。窗外的绿,从窗口透进来,窗外的欢笑从窗口的细缝里透进来。你跟窗外的人儿招呼一声,那快乐便已分享给你了。

当然,窗口那条缝隙,不止用于观望。我眼前的小草在缝隙里钻出,更显生活的智慧;脚跟前那几只小鸡仔,终于找到了园子的入口,更显它们对美好的渴望。

我立在那里,又不禁想起人生那些可触摸、可寻访的那些缝隙。这些缝隙就在那,需要智慧、勇气或者勤劳去迎接。正如老舍所言:“才华是刀刃,勤奋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内心对缝隙那头光明的渴望,扛住路途中的漫漫长夜,不焦虑,不气馁,做现在该做的事情,自然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

我站在这园子的时候,已经闯入了高中生活。我知道,这往后的路上,我还会遇到第三条,第四条……第N条缝隙。一条条的缝隙,你若穿过它,那头,便是阳光,是温暖。

“娃,过来,跟爷爷一起刨土。”爷爷肩扛着锄头过来了。这园子正是他老人家年复一年照看的,每一棵种子在埋进土里后都辟出一条缝来,以至于整个园子里都郁郁葱葱了。

爷爷将锄头交给我,“来,你来!”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磨了磨手掌,握起了锄头。那锄头真重,我举起锄头,砸了下去。

点评:本文主题和生活的贴合十分紧密、自然。紧密,是因为作者善于从生活现象、自身经历中提取素材、提炼思想并服务于文章主题——“缝隙”,而且没有太多题外话;自然,是因为这些素材的提取、思想的提炼并没有多少刻意为之的痕迹,一切源出天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仿佛本该如此,就该如此,就像那丝丝缕缕从“篱笆园子里透出的清香”一般。

4 她说,要有光

文/程雨霖(同升湖实验学校1510班) 指导老师/张明之

整片天空被均匀地涂抹上了灰黑色,聚集的乌云密密地遮蔽了一切喜怒哀乐。雨欲袭,暂未至。

我已经疲倦了,背着包,拉着箱子,挪回到了家门口——我离开这里已经六年了。六年前,我外出求学,离开家,到学校边租房住。这次站在家门口,我感觉这六年过去了,无法带回来一张满意的答卷,这次高考我失利了。

家里的白炽灯只开了一盏。这是奶奶多年俭朴的习惯。她曾说,家里的门铃只需按一下——有人自然会来开门,无人何必多浪费一点电铃的电费。奶奶只愿意亮一盏白炽灯,也源于此了。

昏暗的光线里,奶奶侧靠在沙发上,捧着报纸。事实上,奶奶早已经知道了我高考的情况。我窘迫起来,朝奶奶看了过去。

奶奶那张脸比六年前更加蜡黄。脸上拉伸出纵横交错的“缝隙”,这皱纹已经很深了。她开口了:“盼砣啊,你怎么想的呢?”她的声音冷静又温暖,像一柄刮雨刷,在我眼前抹出一道透明的弧线。

奶奶坐直了,看着我。我们四目相对。我顿时掉泪了。

“我……我不知道……”我埋下头,心里扎成一团乱麻。

“奶奶啊,原来四个月大就没了父亲,四岁就得去捡茶……”奶奶又说起了曾经不知说过多少遍的故事。

“哎,你肯定觉得听厌了吧……”奶奶倒是先说出了口。

“没……没……”

“可是不止小时候苦啊,后来奶奶遇到爷爷后,日子还是不好过,哪像现在这个样子……”

我抬起头——这是我从未听过的事。她所说的与爷爷的日子,当年一定是泡在了苦水里。奶奶的情绪并没有波动,说事时一直冷静,像在说别人的故事。

“当时,亲戚多,就属我们穷,生了仨,还被亲戚嘲讽哟,养又养不起,还生这么多!”

“我当时也怕啊,怕养不活他们仨。于是,我去当小学老师、初中老师,还在大晚上去收电影票……”

“后来老八上学要他哥——你爷爷出钱。没办法,我们俩一个月几十元工资,不晓得掰成多少份哦,但还不是过来了嘛。”

“再后来,你爷爷四处跑工地。你姑姑、伯伯寄到亲戚家。我们一家五口人,硬生生被分成四地分离哦,还不是挺过来了吗?”

……

是啊,这情况是多么困窘呀。

“盼砣啊,看见一个缝隙,就直往前钻,有一丝光都不能放过,把它抓紧在手上,就能突破!”

奶奶的脸色仍然平静如水。我知道奶奶的意思,一次高考失利不至于失落到这样子,人生总是有艰难的时候。芥川龙之介笔下那个抓着蜘蛛丝逃离苦海的人,不就是一个典型吗?再小的希望,只要有一道缝隙,一丝光线,就不能退缩!

“奶奶,我想去复读……”我坐到了奶奶的身边。奶奶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点着头,感觉屋子里的灯光亮了一些。

点评:文中的“奶奶”,一位历经过生活磨难的人。文中的“我”,一位正处在挫折中的人。文章所记录的“奶奶”那段经历,应是她正年轻时的事,“我”的挫折也是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同一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有意将两种人生态度置于一起,进行比较,更加彰显在缝隙里寻找光的意义。“奶奶”只亮一盏灯的习惯,既为奶奶叙述的故事作了铺垫,也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

5 牢笼

文/翟彩杏(麓山国际实验学校1510班)

“颂曰:楚昭出游,留姜渐台……江水大至,咳,无符不来……夫人守节,流死不疑……”二叔努力从喉咙中挤出一个一个字,读了一夜《列女传》又滴水未进,即使身处壮年也难以支撑。

看来他们是要定了牌坊。

她跪在祠堂里,头低着,用沉默对抗所有人。她饿出了幻觉,感觉这个祠堂越来越小,慢慢地将她困住,让她动弹不得。周围的人也沉默着,他们是累了。她跪在这里一天一夜,他们也守在这里一天一夜。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王柳氏,你应该明白。”八公的声音异常疲惫。八公在王氏宗族里辈分最高、年纪最大,也一夜未眠。

王家是徽州有名的望族,出过好几个状元,不过那都是王柳氏嫁过来以前的事了。如今,这个王家已在朝中无人,这对于一个大族来说不是好事。

八公是想用一具象征着贞节的尸体来博得朝廷的关注。

王柳氏明白,她都明白,她只是不想死。

她还记得初见的那天。娘带她到庙里祈求好姻缘。她却趁娘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到了大庙后院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风徐徐吹来,落英纷纷落下。桃花雨中,一个男子缓缓走来,相貌堂堂,气宇不凡。这偌大一个寺院,人们都在祷告、烧香,只有他们两个偷跑至了这里。她轻声呢喃:“我是不信这些的,倒真有和我一样的人?”他听见了,回应了他:“八叔硬要我来,说是给族里求个读书签,一大早就来上头香。我觉得憋闷,就出来走走。对了,鄙人王承璋。”

她还记得那夜他们私奔了。雨下得格外大,密密匝匝地砸在地上,正好,可以掩盖她逃走的声音。她早早地吹灭了灯,让下人们以为她已上榻休息。然后,她在浓黑的夜里,如一条蛇一般溜了出来,消失在了夜里。

她跪在昏暗的祠堂里。外面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如同她年轻的生命。她要自由,可是他们不准;她不想死,他们也不准。自己的挣扎在众多股庞大的力量下,不堪一击,又或者说她无力改变什么。

“不撞南墙不回头”,她撞上了也不想回头,甚至有几次她都觉得自己撞开了一丝缝隙,看到了点点微光。这堵墙严丝合缝,而她却头破血流。

那就遂了他们的愿罢。她缓缓端起面前的那杯鸩酒,一饮而尽,眼角留下两行清泪。

族人都不曾想到这个“离经叛道”的夫人会如此快地缴械投降,各个面露惊色。这时的她,不再像那个夫人,而像一位死士。

“王柳氏,你的牌坊将会立于天地之间,为王氏家族带来荣耀……”八公还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都说不出了。

她软软地倒在了地上,她害怕,却又平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他们以为她死了。

他们没注意到的是,在江南地区,一种更为自由的经济形式正在悄悄发芽;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以李贽为首的社会思想变革悄然兴起。因为这是万历十五年,无形的触手从各个方向钳制着人民,使他们动弹不得;因为这是万历十五年,整个王朝就像一张大网,牢牢地抓住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

如精美花瓶一般的王朝,瓶身上布满了细碎的、毫不起眼的裂纹。表面上依然完整,可是越来越多的水正沿着细缝渗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感到惋惜,也觉得不舍,使劲地想要睁开眼晴,想要多看这世界几眼。可她终究还是逃不脱命数,在海啸般壮烈的死亡面前,她只得俯首称臣。她艰难地勾起一抹微笑,随之轻轻地闭上眼睛,不留一丝缝隙让这世界进入她的眼帘。

点评:这是一篇以点带面,通过小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大风云、大格局的作品;要写好这类文章,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文中的“大处”,指的是晚明王朝的整个走向;“小处”,则是指寡妇王柳氏被逼殉节一事和对人物细节、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透过这道小小的“缝隙”,可以窥见整个晚明王朝势必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败以及造成这种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6 心灵缝隙

文/康露(邵阳县第十一中学九年级325班)

黑夜里,他裹了裹身上已经洗得皱巴巴的冬衣,想要把这仅存的一丝温暖留在体内不被寒冷掠去。可身上的那点暖和劲,还是被这寒风搜刮得丁点不剩。

他冻得牙齿直打颤,不由得加快脚步,想找一个地方歇歇。

他是一名北漂者,在这座城市里孤独地打拼了三年,递过无数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他体力消耗殆尽,身体遍体鳞伤,如同跳出水面继而困在岸上的鱼。

他懒懒地倚靠在公园的长椅上,眼前高楼大厦里灯火通明。在他看来,那楼里都是这个城市里比他幸运的人。他甚至觉得,那些楼里也有无所事事的人,却不会因维持生计而奔波忙碌。他不甘心!他埋着脸,抽泣着,忽然坐直了,号啕大哭起来。泪珠颗颗滴落在衣襟上。

一位老妇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过来。她坐在了他身旁,侧着脸跟他说话:“年轻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她等着他的回答。

他身子一颤,怯怯地抬起头来。他发觉自己有些失态,连忙擦去脸上的泪水,还不时吸了吸鼻子。两三分钟后,他还是开口了:“工作上的事……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他接着问这位老人:“您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家人没有陪您一起来吗?”毕竟此时已经很晚,他不免觉得奇怪。

老人显然熟悉这周围的环境,拿起拐杖指了指对面那亮着灯的楼房。那楼房一定有一户住着她的家人。“那是我儿子的房子,我住着。路上车少了,尾气少了,我就下楼来转转,屋子里闷得慌。”老人说。

“您儿子呢?”

“儿子三十岁时去世了,出了一场交通事故。”老人说这事时顿了顿。

去世了?他的心猛地一沉,懊恼地说道:“对不起,我不该问的。”“不要紧。这么多年了,都过去了。我儿子出事那天,我感觉天都塌了。我以为自己撑不下去了。”

“后来呢?”他好奇地问。“我还有丈夫要陪,他身体不好。我得好好活下去。”

老妇人说到这,眼睛湿润了,神情仍然那么从容。他想,老人应该释然了。

老人转过头望他,说:“所以孩子,你还年轻,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你必须咬着牙,坚持下去。”

对面楼里的灯,一盏盏熄灭着。街灯也只亮了路面其中一侧的灯。夜色柔柔地覆盖过大楼的外墙,挨家挨户舔舐着一些人家的伤痛。这样的夜里,他心里的那条裂缝,正悄悄地愈合。

点评:两个人物,一段对话,就构成了文章的主体,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好处理:人物如何立起来?情节如何发展推动?主旨怎么彰显?都在考验着写作者的功力。作者通过主人公心理、情绪、神态的变化,加上自然环境和次要人物的烘托对比作用,使得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足之处是,文章在整体构思上面,给人一种比较明显的“套”的印象。

7 浅淡时光

文/石佳琪(常德市第一中学 446班) 指导老师/徐颖

金色的余晖,斜斜地洒在校园的小道上,映着街角被清风吹起枝丫的银杏,也映着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人群。

似乎高中校园里的生活,总是忙碌且充实的。大家连走路的姿态也是低着头,大步流星。不可免俗,我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神经系统里已然建立了新的突触,麻木地记住了“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

那天像往常一样,我拿着学习资料匆匆地向教室赶去,顾不得这温暖的绚烂的夕阳。“嘿,赶着去自习吗?”一高挑的身影闯入我的眼帘。她是班上最高的女生,嘴角噙着笑,又伸手来拉我。那手一直是那样白皙细嫩的。“一起去散散步吗?”她又问我。我不加思考,微微摆头,“算了吧!我还有作业呢。”

我进教室的那一瞬转头看她,她正走进一片林子。这是学校里的一处林子,树密密的,时常有一股风顺着树干间的缝隙穿梭出来。这林子值得去吗?凉飕飕的,即使只在林子里走一圈也得耗掉半个小时。可惜了,这样的半小时。

教室里,墙上的钟摆依旧在“滴滴哒哒”作响。我将自己埋在日复一日繁琐的学习生活中。这方天地里似有一个无形的套子,亦或者在我心里住着一个别里科夫,沉重且压抑。

尔后的一长段日子里,我整个人都被一种叫做“疲惫”的感觉萦绕着,听不见鸟语,也忘记了花香。

“去走走怎样?”又是她。她在学校的这处林子外,喊住了我。我微微地向她点头,“走吧。”

也许我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那些次考试的失利,也找个小小的角落舔舐心上的伤口。

这片林子叫生物园。小木门轻轻一推,便开了。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一股淡淡的泥土香直入鼻腔。粉色的木槿花兀自开得欢快,占据了右面的一大片空间。我蹲下身子去看,鼻尖差点碰到了一朵小花苞,它涩涩的。这里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尽情展现着自己俏丽的容颜。

她拉着我坐在小径两旁的白木架上,任晚风细细吹拂额前的发丝,勾起一阵阵馥郁的花香。这使我暂时忘却了考题里的喧嚣,以及评价所带来的那些纷纷扰扰。

我们手挽着手,在园子里长有浮萍的池塘边漫步,任飞鸟来回扑腾。任晚霞静静地铺满天际。

我突然爱上了这个曾与我隔绝了的小园,爱上了这清新浅淡的时光。这种静谧的温柔的时光,就像是从忙碌生活的缝隙里偷来的,一点一滴,似青苔落蝶般温柔。

从那天开始,我有了饭后去生物园走一走的习惯,不管作业如何繁多,我总会想方设法从浮生的缝隙中偷得一点“闲”。因为那天在空中翻飞的秋叶告诉了我,纵使时间奔流不息,但从那丝丝缝隙里倾泻下来的,亦不乏那生意盎然的浅淡时光。

点评:浅淡的时光,并不浅淡的文章。或者说,这是一篇“浅中有深情,淡中有真味”的“浅淡”文章——浅浅地诉说中饱含着对校园、对高中生活、对同学好友的深挚情感;淡淡的话语间散发出回望那段青葱岁月、苦乐年华时的真醇厚味。而这种“浅中有深情,淡中有真味”的感觉不正和那“丝丝缝隙里倾泻下来的,亦不乏那生意盎然的浅淡时光”佳偶天成么?

猜你喜欢
缝隙奶奶母亲
给奶奶按摩
雨的缝隙
奶奶喊你吃饭啦
空中翱翔
奶奶驾到
给母亲的信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我家也有奶奶等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