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有归客

2017-11-29 12:31倪玉婷指导老师钟学丽
十几岁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沱江民风消逝

文/倪玉婷 指导老师/钟学丽

沱江有归客

文/倪玉婷 指导老师/钟学丽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在一处清喜的水泽边,那里有光,有塔,有鸟鸣,有半旧的渡船。你不来的话,这一切都了无意义。你来了的话,这一切也会变得了无意义。

守着渡口的那个姑娘,她的眼睛永远清亮如小鹿,她的身体永远灵巧如旷兔,她永远盼着船索隔水相望,永远有雪花落在她的肩头和漆黑如夜的发上。

沈从文让她等。毫无意义的千万个日子,一针一线编织起的不过是密匝且空洞的渔网,是过渡的缆绳上剥落翘起的线头。边城的白塔下安静度日的她,若是看了沈从文这“造物主”给她的结局,也必定是不怨的。她只会牵着渡绳,口中慢慢悠悠地轻念,就像多少年前一样:“不等,还能做什么呢?”

从文他太自私了,他让翠翠耗费一生代替他守望自己的“边城”,但他又写得太美了,让人根本不忍苛责。灿然的星斗融入女孩眼中一剪秋水,山歌清亮蜿蜒在这个南方小城中每个人的梦里。在他的笔下,笼罩在雾气中的沱江是灵动而哀戚的,暮色四下,夕阳迤逦一江的流光溢彩,漫江的姹紫嫣红都是生命与爱情。

人们说,《边城》写得太淡了。应当如此,这个故事本来应当如此,否则我想象不出该怎样去写。沈从文的笔触,也太适合写这个故事了——极少有人能够驾驭这样的文字,字里行间平静之下的悲悯,沉默背后的深情。他似乎不擅长正面描写情感,每一次不是侧面勾勒,就是一笔带过。常人选择浓墨重彩的地方,他却异常简洁,不多着一字。他是把无尽的深情倾注其中,却把这所有的悲欣苦楚仅仅凝聚在一块小之又小的地方。那是他的心脏啊。这样高度的凝练,让他的每一句文字都潜藏着巨大骇人的力量。收放自如,张弛有度,但细细揣摩处却又是每一言都饱满得充盈了湘西米酒的汁液,每一字都是笔力千钧。

那是他的美学,是在每一个深夜折磨着他披着单衣“唰唰”运笔的魔障,也是在那些祁寒的夜里为他燃烧也将他燃烧的神灵。

美毫无意义,或者,美也是最高的意义。

“我只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

对所有写作者来说,这是往前追溯,最初衷的初衷。高产的作家尤是,沈从文尤是。他最初的愿望,定然是如此——他要写下一片云朵投射在山坳的忽明忽暗的光影,他要写下凝在江底的玉漾起的波纹,他要写下夏日湿热的空气和皮肤与之接触的黏腻触感……每时每刻,为这下一秒即将消逝的事物永恒,他不知疲倦,写尽悲欢。

在每一个残月褪去、晨曦初露的时刻,当他拧熄电灯掷下纸笔,靠着椅背沉沉睡去之时,他又会梦些什么呢?

当信仰不可挽回地在时代的横冲直撞下成为碎片之时,踽踽独行而负隅顽抗是否是最愚蠢的选择?

但他就是如此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从今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与他无关缘,政治文学的百花齐放与他无缘。这个乡下人,带着自己的愚笨,死守着已经落伍乃至消逝的一切。

没有极端的热,是写不出极端的静的。他要抓紧时间写下来,却不是因为这淳厚的民风、古朴的幽情即将消逝灭亡;事实上,这民风这幽情早已消逝,他写下这一切只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忘记,害怕世人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个依山畔水的小城,流淌着永远做不完的绵长的梦。

卡尔维诺曾说:家乡和童年的记忆是无尽的宝藏,但他却在写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时过分挖掘了这宝藏。在这过分的挖掘下,记忆会在虚构中被扭曲变形,情感会被不加节制的自己肆意使用至耗尽。他给其他作者的建议是——永远不要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我想,他指的是耗费自己如此心力的作品。否则,这些素材如果细心安放,妥善保存,可以用来写完一生。

不幸却也是幸运,沈从文把这一生的心力精华全数献给了《边城》,无数人心心念念向往的边城。

船转过树梢,穿过绵延垂下的柳条,从雾气蒙蒙的洞庭湖面悠悠杳杳地过来,归来风烟浅淡的湘西。船篷里缭绕不去的,是从文自己,从未中断的念与心。

写作缘由

文字是进入心灵的密径,我由文字找到自己。

猜你喜欢
沱江民风消逝
龙龙草的诗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恐龙科普秀
——多棘沱江龙
星河映沱江 烟雨落凤凰
又唱沱江谣
消逝的红颜
多彩民风
消逝的打麦场
王岐山: 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