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声声忆往昔

2017-11-30 08:20周广熙
西江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鸭脚木屐忆往昔

周广熙

木屐声声忆往昔

周广熙

拍摄于1930年的梧州街道

木屐,简称屐,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路来哒哒作响,适合人们在雨天的泥地上行走。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是汉族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的日常用品。晋朝时,木屐的款式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代女子出嫁的时候,会穿上有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的贵族也常穿高齿屐。

木屐由木板与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在雨天的泥地上行走。木屐面若以帛制成,称为帛屐,以牛皮制作则称牛皮屐。

南方木屐以鸭脚木为底,用蒲为面,麻穿其鼻。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在军队里还使用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的杂草划伤。不仅军人如此,平民农夫也往往习惯穿着平底木屐,方便上山下地。

由于梧州是三江汇集之地,人们经常与水打交道,因此养成了穿木屐的习惯,梧州人穿木屐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木屐穿起来既凉爽又不藏水,可以避免脚趾生湿疹,所以,穿木屐的这个习惯一直在梧州沿袭下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很盛行。那个年代,每人至少有一对木屐,人们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出行都喜欢穿木屐,一年四季,木屐的哒哒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一般家庭没有风扇、电视等,在夜晚也没有什么活动,因此大家都喜欢三五成群,穿着木屐,拿着葵扇出去散步乘凉。人们穿着木屐行走在柏油路上,走在青砖铺砌的小街小巷内,走在古色古香的骑楼城里,满街木屐声声,回荡在古老的梧州城……

一些调皮的小朋友们在木屐底钉上一片钢锯片,这样,走起路来声音更响,夜晚还能看到木屐底摩擦路面擦出的火花,小朋友们以此来取乐。

20世纪70年代,我到农村插队,还自制了几对木屐。我从山里砍来鸭脚木料,锯成一寸厚的板材,刨光表面,以刀、斧、锯将其劈成合适的长度,分别按照大人或小孩的脚型尺寸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将多余的木材削掉,使鞋头处较薄,鞋跟处较厚,最后钉上屐带,木屐就完成了。

由于木材丰富,我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制作了在夜间走远路、洗澡、串门、劳动时用的几种木屐,走远路时穿的木屐厚底,洗澡时穿的木屐后高前低,串门时穿的木屐稍薄轻便,劳动时穿的木屐底部多齿。

当年插队,吃过晚饭洗完澡,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无所事事的我,穿着自制的木屐,打着赤膊,肩上搭着运动褂,手拿一支电筒,哼着小调,沿着乡间小路,到另一个村的老乡家聊天。每当听到木屐声声,乡亲们就知道我来串门了。以前,乡村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对我来说,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就是最大的乐趣。我后来记录的很多乡间逸事、民间传说也来源于此。

木屐声声,已成回忆,但那纯粹的青春岁月值得我永远纪念……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鸭脚木屐忆往昔
忆往昔,漆兮峥嵘岁月稠——我与复校时期的漆画教育
冬蜜成熟了
鸭脚煲就是餐桌上的日出
鸭脚煲就是餐桌上的日出
说古论今话木屐
风里的“鸭脚”银杏
木屐呱嗒嗒
时光隧道忆往昔
木屐
车师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