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建研究

2017-11-30 00:32张震秦艮娟段晓梅欧阳娴李煜
绿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云南

张震 秦艮娟 段晓梅 欧阳娴 李煜

摘要:分析了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建设四个方面的特殊性,根据避灾功能将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建为社区级避灾绿地、市级避灾绿地、救灾疏散通道以及位于受灾城市之外的临时指挥中心,探讨了避灾绿地指标体系中社区级避灾绿地及市级避灾绿地人均有效避灾面积、避灾绿地有效避灾面积、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等指标确定的依据,为山地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建;云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1000505

1引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境内绝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处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带的东侧边界,50%以上城市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或以上,易发生地质灾害,是我国地震灾害发生最严重的省份之一[1] 。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山地城市的避灾绿地规范或标准,针对山地城市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考虑人体尺度及生活习惯、山地城市地质地貌特点及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避灾绿地规划建设标准,对山地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建设的特殊性

云南山地地形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环境多变,生态敏感、灾害频繁,云南山地城市在避灾绿地建设相对于平原城市具明显区别。

2.1地形地貌的特殊性

云南山地是由多种基本地貌单元交错组合而成的地貌形态和特征。地形是山地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山体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形成山顶、山脊、山腰、山崖、 山谷、山麓、盆地、山沟等多种空间类型,依照具体位置的不同,光照、水分、热量和空气流动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2.2城市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的特殊性

云南山地城市地层一般呈三度空间的构造状态,以地层的走向和倾斜度表示,地层的走向及倾斜度影响建筑工程的布置。云南城市大部分依山而建,在山地选择较为平缓的台地或坝区建设,呈现组团式的城市框架,相对用地规模较小,同时城市人口多集中分布在这些组团中,相对密集。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众多分布于不同高程的河流、山体、陡坡、冲沟等的绿地,这些绿地大多不能做为防灾避险的区域。

2.3自然灾害类型的特殊性

云南山地处于地壳运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且地震或降雨经常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易发生多种地质灾害连续爆发。

2.4避难交通组织和可达性的特殊性

受云南山地城市地形结构的影响,城市交通组织呈现立体化,道路坡度较大,城市立交桥、高架桥很多,大多数步行通道连通性比较差,一旦城市发生地震等灾难,城市交通会面临陷入瘫痪的危险。由于地形的限制,道路的建设依形就势,导致道路曲曲折折,其宽窄不一,导致道路网密集复杂,道路交叉口多,可达性差。

3避灾绿地的功能结构体系构建

云南山地城市地形结构复杂、道路交通立体化以及绿地规模破碎化,特殊的山地地形,导致大规模平坦的城市绿地较少,对外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容易受到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发生灾害,导致城市道路中断的几率高,致使避难人员转移以及救援人员、设施输送的困难。根据避难行为,灾难发生的10 min内属于灾难发生期,灾难发生后的10 min到3 h属于紧急避难期,在这一期间,避难人员从受灾点逃离,并转移至相对安全的临时避难所,3 h至10 h属于避难转移期,即从临时避难点转移至相对安全长期避难期,10 h至3 d,属于受灾点清理救援期,避灾绿地中避难人员的救援与转移,外界救援人员与设施进入受灾点开展救援,3 d至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属于灾后恢复重建期。

避灾绿地既要满足安全、各避灾点联系紧密,又要保证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同避难阶段应发挥的功能不同,参考重庆市制定的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规范,把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划分为社区级避灾绿地和市级避灾绿地两种类型。

同时制定城市道路交通救援疏散和空中救援疏散两条救援疏散通道,陆路救援与空中救援同步进行,确保整个救灾体系在特殊情况下的正常运行。

3.1社区级避灾绿地

社区级避灾绿地发挥灾难发生期和避难转移期引导避难人员避难转移的功能,是提供受灾人员就近避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的避灾场所,也是受灾人员转移到市级避灾绿地的过渡性场所,应具备基本的设施,保证避难人员临时性基本生活条件,多由城市数量较多,面积相对较小,分布较广的斑块状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组成,如:学校的体育场、街旁绿地、社区公园等。面积宜大于2 hm2,部分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但有效避灾面积不能低于2000 m2。社区级避灾绿地作为城市避灾绿地结构体系的基层单元,应均衡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区域,人口密度越大,数量应越多,保证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到达社区级避灾绿地。

3.2市级避灾绿地2017年11月绿色科技第21期

张震,等: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建研究

园林与景观

市级避灾绿地是受灾点清理救援期和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基本生活场所。

市级避灾绿地的避灾救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灾难发生初期,城市避难人员从受灾点转移到市级避难绿地中进行避难,获得救援,主要包括市级避灾绿地周边避难人员和邻近社区级避灾绿地的避灾转移人员。第二个阶段是灾难发生后期,避难人员需进一步的救援治疗,市级避灾绿地作为转运枢纽,将受伤严重或超过承载量的避难人员运输到受灾地以外的城市进行救援,同时是受灾人员恢复灾后生活,重建家园的基地。

一般具有较大的用地规模,占地面积宜大于10 km2,具备齐全的救灾设施,能够为更多的避难人员提供更长时间的基本生活条件。endprint

市级避灾绿地的选址一般应距离灾害源相对较远,受次生灾害的威胁较小,可以保证避难人员在此避难的安全性,同时应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便于周边避灾人员进入。市级避灾绿地兼具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提供避难场所、医疗、卫生防御、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受灾人员的转移以及物资的中转和发放等功能,同时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交通救援疏散和空中救援疏散两条救灾通道的畅通,保证对外连接两条以上城市道路的同时,还应设置应急停机坪,作为城市道路被破坏或堵塞等特殊情况下,运输救援人员与设施,运送受伤人员。

3.3城市救灾疏散通道

作为避难点之间的连系,城市救灾通道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山地城市地质结构复杂,城市道路建设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类型也有很大的差异,道路建设受地形的限制,盘山而建或通过桥梁相连接,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城市道路有可能受到山体滑坡、桥梁断裂等的影响,导致道路无法正常通行,同时由于道路相对较窄,灾区救援时,大量人员物资的输送,也会造成交通的拥挤,阻碍救灾减灾的工作的顺利进行,如:2012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导致通向县城的陆路交通一度完全中断,救援人员和物资只能通过运输机空运到灾区。除了自然灾害造成救灾疏散通道中断以外,灾害发生后,由于道路狭窄,人为因素也可造成交通的阻塞,导致救援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如2013年雅安芦山县地震的救灾过程中,一些社会志愿者和民间救援队在灾难发生后,自行驾车进入灾区,秩序混乱,造成救援交通要道严重拥堵,致使救护车、军队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不能前进,因此作为山地城市救灾疏散通道,应具有两条应急救灾通道,一条陆路交通救援通道,一条空中救援通道,保证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整个救灾工作能及时运行。

3.4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成模式

由于山地城市本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按照相关标准建设中心避灾绿地进行防灾减灾的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考虑现实条件,可以在城市范围内设置多个市级避灾绿地,同时在受灾城市区域以外设置临时指挥中心,保持与市级避灾绿地的信息联系,对市级避灾绿地的管理进行统一协调安排,调配救灾人员物资设施。

一旦灾害发生,灾区多个市级避灾绿地收集掌握灾区一线的受灾信息,汇报给临时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情况进行救灾物资的协调安排,发布受灾信息,指导市级避灾绿地及社区级避灾绿地进行灾后抗灾救灾工作。

4避灾绿地的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国家2008年制订的关于《地震应急避灾绿地的建设标准》的要求:“人均面积应大于1.5 m2”,以及2007年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关于避灾绿地的要求:“紧急避灾绿地人均避灾指标不低于1 m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避灾指标不低于2 m2”。考虑到山地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国家标准在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适当修正,从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及承载力进行研究,并不能真正从人的角度为切入点来研究避灾绿地的人均避灾面积,由此而得出的数据并不准确,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并不是规则的物体,不能像摆放物体一样,个人空间不仅包括人身体的尺寸、身高、重量和其他属性,还包括其他的隐形空间尺寸,这些隐形的空间由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组成,也就是心理安全空间,因此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为原则,从人的外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人性空间、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和人体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适宜的人均避灾指标。

4.1社区级避灾绿地人均避灾面积确定

城市避灾绿地的分类与功能结构,决定了人均有效避灾面积的不同。社区级避灾绿地作为紧急就近避难场所,人员以应急等短期避灾行为为主,作为避难人员短暂聚集停留,以及转移到市级避灾绿地的中转站。综合国家标准,参照重庆市地方标准,社区级避灾绿地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 d以内,即自然灾害发生后的72 h黄金救援期,内部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保障基本生活,满足人基本的肢体活动空间,包括站立、蹲坐、躺睡等基本活动。成年人正常站立时,身体正立面宽度为0.6 m,侧立面宽度为0.4 m,由此可知正投影面积为0.24 m2,进行蹲坐活动时身体正面宽度0.8 m,侧面宽度为0.6 m,则正投影面积为0.48 m2。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发布国内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 cm和155.8 cm,参考国家标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 10000-1988)》,可知正常成年人的身高与臂长成1∶1的比例,也就是说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的摆臂舒展活动的空间为以人为中心,臂展为直径的球体空间,成年男性需要的平面上的空间面积为2.19 m2,成年女性为1.91 m2,取平均值为2.05 m2。在避灾过程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时去伸展双臂活动,在这里选择满足50%的人的伸展活动,即所需面积为2.05×50%+0.48×50%=1.265 m2,由于云南山地城市地形多为山地,城市内缺少成块面积较大的避灾绿地,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适当减少人均有效避災面积,山地城市社区级避灾绿地的人均避灾面积应不低于1.2 m2。

4.2市级避灾绿地人均避灾面积确定

市级避灾绿地作为相对长期避难场所,内部应配备保障基本生活的设施,能够满足安置避难人员10~30 d,在灾难发生时作为避难人员生活以及灾后重建家园的基地。根据选址要求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平坦、成片区域、人员容量较大的城市公园、开阔的广场、体育场(馆)等。参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规定,市级避灾绿地作为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基地,需要提供较长时间的安全生活环境,因此在研究计算市级避灾绿地的人均有效面积指标时,不但要考虑正常成行走、蹲坐、睡眠时所需的基本空间,还要满足受灾人员能够在避灾绿地内具有基本生活空间的需求。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和排污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等;一般设施配置包含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综合设施配置包含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和功能介绍设施等。endprint

根据固定避灾绿地功能与规模,参照初建宇等关于应急棚宿区的研究[2] ,按照住宿单元标准设置应急棚宿区,人均指标约为1.55~1.75 m2,周边考虑设置缓冲区,人均指标约为1.75~1.9 m2。参考赵静关于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应急给排水的研究,应急供水设施主要包括耐震性贮水槽、防灾水井、应急供水车、景观水设施等,根据不同的避难阶段使用应急供水设施[3],考虑应急供水设施的存放可置于地下,因此不占用避灾绿地面积。应急厕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般可以隐藏在草坪或硬质广场下面,灾难发生紧急情况下使用,便槽的设计规格可以根据避难总人数进行设定,按照紧急情况下便槽需使用2~3 d计算,便槽容量=避难人数×屎尿量1.5~2.0L/(人·d)×2~3 d;便坑数以使用率60~100人1个坑作为建设标准,一个坑位按照1 m2计算。应急停机坪的建设要求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可以利用空旷硬质广场作为停机坪,应急停机坪的设计可以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中D为直升机全尺寸,停机坪直径或边长的宽度不得小于1.5 D,停机坪的安全距离应从其起降区域向周围至少延伸3 m或0.25 D[4]。综合计算加上应急垃圾储运和排污设施、应急储备仓库和应急指挥中心等所占用面积,市级避灾绿地的人均有效面积为:2.0~3.0m2/人,最少不能低于2.0m2/人。考虑灾难救援后期,市级避灾绿地作为灾后重建的基地,避难人员依靠避灾绿地进行恢复重建,人均指标可以提高,增加人均有效避灾面积。

4.3避灾绿地有效避灾面积的确定

避灾绿地有效避灾空间应扣除不适合避灾的区域。相比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以山地为主,城市绿地多为坡地,缺少平坦的空地,如果按照坡度大于7°的绿地面积扣除,绿地内有效避灾面积就大大减少。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绿地都可以作为有效避灾场地。避灾绿地应具备防火隔离带,乔灌草搭配的防火隔离带无法作为有效避灾面积,应该扣除。

4.3.1避灾绿地内陡坡占地面积

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内部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的陡坡,受地震波动的影响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而威胁避灾绿地安全,应该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选取包含山体陡坡的公园绿地作为避灾绿地。参考唐川博士关于云南省区域斜坡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斜坡的稳定性随坡度的升高而降低,山地坡度超过20°时,斜坡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形现象,稳定性也遭到破坏,如果出现高于30°的坡度,其出现变形现象的斜坡面积会占到该坡度总面积的70%以上[5]。

静态斜坡安全系数模型:

K=2·c·sinα·cosφ/γ·h·sin2{(α-φ)/2}(1)

式(1)中,K——稳定性系数;γ——岩土容重;c——内聚力;φ——内摩擦角;α——斜坡坡度; h——斜坡相对高差。其中,γ、c、α为斜坡物质组成要素,取决于组成斜坡岩土的性质和斜坡表层植物根系的发育程度;α、h为斜坡地形要素。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张云霞的硕士论文,昆明市的主要滑坡类型是土质滑坡,昆明境内容易产生山体滑坡的地形一般为坡度在10~45°,地质结构类型为下陡中缓上陡;在此区域内大部分为坡度大于30°高陡坡,极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昆明市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25°~35°的范围内,占总统计数的51.6%,大于3°的坡度占27.4%,小于25°的坡度占21%[6]。综合唐川博士与张云霞的研究,城市避灾绿地以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云南省区域斜坡稳定性以及昆明市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及成因,因此选取陡坡角度最低安全值为20°,即避灾绿地内应扣除坡度大于20°陡坡的占地面积。

4.3.2 建(构)筑物倒塌影响面积

参考马玉宏等关于地震中导致人员伤亡因素的研究[7],地质的波动造成建筑物和各类构筑物的坍塌,将人员砸倒埋没在废墟中,此种因素导致人员伤亡占绝大部分。各类建(构)筑物受到地震的影响,产生左右摇摆的现象,导致房屋扭曲变形,承重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倾斜倒塌或者整栋建筑向下垮塌,给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周边一定影响面积下的人员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避灾绿地要和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利用面积较大的绿地分隔建筑物与避灾绿地,设置满足安全距离(以建筑高度的1/2计)的绿地空间[8] 。因此避灾绿地内部有效避灾面积的计算应扣除建筑物及其倒塌所影响面积即建筑占地面积加上1/2建筑高度倒塌所影响的面积。

4.3.3避灾绿地防火隔离带

避灾绿地通过选择恰当的绿地植物,进行合理有效的乔灌草的植物搭配形成防火隔离带,运用植物的耐火性,一旦街区失火,可通过避灾绿地外围的植物防火带对火源起到分隔阻燃作用。植物的防火功能主要通过利用含水量丰富,含油脂少的植物形成遮蔽物,构成防火空间同时提供水分供给的方式来发挥。通过对防火植物的耐火性的选择以及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防火隔离带,可以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保护避灾绿地避灾人员的安全。参考李树华的研究[9] ,防火植物的选择遵循适地适树,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选取不容易点燃、耐燃烧且具有较强遮蔽性的树种。通过树木、合理搭配成树林所形成的空间(距离)的作用很大,一般情况下,种植有植物群落或者树林的避灾绿地至少可以形成数米左右宽度的空间。防火隔离带的规模(高度、宽度)需要根据避灾绿地周围道路街区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预测火势大小程度等来决定,一般做法,应设置30~120 m宽度的距离作为防火空间,包含道路,空地等进行火源与避难点的分隔地带(图1)。

由此可以得出公式:

S有效=S总-S扣除(2)

S扣除=S1-S2-S3-S4(1+α)-S5(3)

式(2)、(3)中:S总——避灾绿地总面积(m2);S有效——避灾绿地内的有效避灾面积(m2);S扣除——避灾绿地内不适合避灾的绿地(包括水体、斜坡、等)(m2) ;S1——避灾绿地内水域面积(m2);S2——大于20°的陡坡占地面积(m2);S3——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m2);S4——建(构)筑物倒塌影响面积(m2);S5——避灾绿地内乔灌草搭配作为防火隔离带的面積(m2);α——建(构)筑物倒塌影响系。endprint

4.4避災绿地服务半径的确定

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制定受到避灾绿地本身的承载量、城市人口分布和道路交通可达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山地城市相比于平原城市,在平面上相同长度的一段道路,以同样的速度通过,所用的时间也会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山地城市道路大多不是平面的,地形的变化导致道路有很大的坡度,实际距离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见图2)。城市道路的可达性取决于道路的连通性以及人员移动速度。灾难发生后,城市道路遭到破坏,道路宽度变窄,为避免交通拥堵,避难转移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通常情况下,个体人徒步行进的速度非常有限,正常情况下行走的速度只有3~4 km/h左右,在灾难发生后应急逃生的过程中,人员由于受到惊吓或要帮扶伤者一起转移,速度就会随之变慢,在这里取灾难发生后人员步行速度为3 km/h,不考虑城市人口密度的情况下,保证避难人员在10~30 min内到达社区级避灾绿地,则社区级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为500~1500 m;避难人员直接到达市级避灾绿地或在社区级避灾绿地短暂停留转移到市级避灾绿地,保证在30 min~1 h之内,则市级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为1500~3000 m。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大小要受到避灾绿地承载量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制约,避灾绿地承载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人口密度较大,服务半径就会随着避难人员数量的增加而相应的缩小,以免过多的避难人员涌入避灾绿地,超过避灾绿地承载量,影响正常的救援工作,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在不考虑城市人口密度的情况下,避灾绿地服务半径计算公式:

R=V×T(4)

式(4)中,R——避灾绿地服务半径(m); V——避灾人员灾后移动速度(m/s);T——避灾人员到达避灾绿地时间(s)。

山地城市的建设受地形的限制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区域相对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生产生活及商业活动,居住人口较多,而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发达,不适合群体居住,居住人口相对较少,由此造成城市人口分布不均,避灾绿地相同服务半径区域内避难人员数量相差很大。因此城市避灾绿地的建设中,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受到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及该避灾绿地承载量的制约,也就是说避灾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其承载量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半径大小和所在区域人口密度,在避灾绿地承载量大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避灾绿地服务半径就会减小。

基于服务半径内人口密度的避灾绿地服务半径计算公式:

N=πR2×ρ(5)

ρ=Q×80%÷S1(6)

式(5)、(6)中,N——避难绿地自身人口承载量(人);R——避灾绿地服务半径(m);ρ——避灾绿地服务半径内人口密度(人/m2);Q——服务半径内总人口数量(人);S1——服务半径范围内总面积(m2)。

由此山地城市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应综合避灾绿地本身的承载量、城市人口分布和道路交通可达性等多种因素进行制定,确保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受灾人员可就近到达避灾绿地进行避灾,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带来的伤害。

5结语

基于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建设四个方面特殊性,根据避灾功能将山地城市避灾绿地体系构建为由城市之外的临时指挥中心统一管理救援和灾后重建,设置社区级避灾绿地和市级避灾绿地两级避灾场地以及陆路和空中两类救援通道;分析了人均有效避灾面积、避灾绿地有效避灾面积、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等指标的确定依据及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山地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格格,杨艳昭,游珍,等.中国陆域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5):548~555.

[2]初建宇,苏幼坡,马东辉.防灾避难场所应急宿住区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14,32(2):80~85.

[3]赵静.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应急给排水系统的研究[D].唐山:河北联合大学,2012.

[4] 中国民用航空局.MH5013~99.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R].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08.

[5] 唐川,朱静.云南省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28(6):5~7.

[6]张云霞.昆明市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及成因[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7]马玉宏,谢礼立.关于地震人员伤亡因素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84~90.

[8]李树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5.

[9]李树华,李延明,任斌斌,等.园林植物的防火功能以及防火型园林绿地的植物配置手法[C]//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协,2008:308~318.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particularity:to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city around green space of Yunnan,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to avoid disaster,it have four grades,that is:community green space,municipal green space ,avoid disaster relief evacuation passageway and command center outside the affected cities.Analyzed the basis of the indicators of disaster area green space per capita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disaster from index system of green space in the community to avoid disaster magnitude ,the municipal disaster area green space per capita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disaster avoidance,avoid disaster green space of effectively to avoid disaster area,avoid disaster service radius ,whos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urban green space to avoid disaster.

Key words: mountainous city avoid disaster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 Yunnan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云南
云南驿组诗
蒋正永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