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蓝图

2017-11-30 09:55赵力涛
人民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社会发展新时代

赵力涛

【摘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十九大报告表明中国的话语体系出现了重要创新,既体现在关于新时代和发展阶段的判断,也体现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这些变化有着重要意义,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创新提供了必需的空间,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需要一个全面的发展观

在过去近四十年里,经济改革与发展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是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的必由之路,经济中心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跃上新台阶,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直接。对于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学者来说,经济改革和发展固然重要,而且仍然重要,但是中国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需要一个全面的发展观,在新的发展观中社会发展也应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在过去的话语体系中,社会发展是块明显的短板,这一情况在十九大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所处的时代作出了新判断,对发展的目标作出了新论述。他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更多更高的社会需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单纯的发展速度更加重要。

新时代的总体判断提出了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所处时代以及主要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判断体现了社会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特点是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下一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面对更高的社会需求,不只包括物质文化方面更高的要求,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也发生变化,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发展的成果,也体现了发展带来的挑战。有关新时代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话语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十九大报告对于“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也体现了社会的视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到2050年,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这些体现社会视角的论述是重要的话语创新。在过去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过去的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由此而来的一个推论是社会发展无需格外关注,社会政策应该避免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其经济起飞阶段或多或少带有同样的发展观,但是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增长竞争更加强化了这一发展观。有的地方甚至还演变成为畸型的发展观,为了经济增长可以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可以破坏生态环境。个别地方出现了短视的发展观,和东亚发展型政府重视教育、医疗等促进长期增长的社会政策不同,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地方政府有忽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倾向,由此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短视乃至畸型的发展观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中国的话语体系过去长期是经济建设中心论主导,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发展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被轻描淡写。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当成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突出强调了以人為本的新发展观,承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发展虽然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十九大报告的重点已经从强调发展的速度转而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该要看到,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话语体系,为全面反思和纠正短视以及畸型的发展观提供了政治条件。

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探索一条新路

在新的话语体系下,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受到重视,社会政策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有望得到肯定与进一步的发掘。展望未来三十年,我们对于已有明确认识的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短视和畸型的发展观,实施积极的政策干预加以解决,使得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充分。与此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未知的问题,这将是更大的挑战。带有不确定性的未来需要开放的态度和大胆的探索,以求各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在未来的十五年里,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类目前走过的现代化之路能否在中国复制。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亚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现代化之后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出现了中产阶级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遵循着同样的发展模式,城市化水平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显著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新的挑战已经出现。中国虽然已经变成了世界工厂,可是还没有变成中产阶级社会;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转型,可是还有一半的人口在农村。中国通过再造一个世界工厂吸纳剩余的农村人口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目前的世界没有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年轻一代的择业观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endprint

在新时代,中国虽然在内地还有工业化的潜力,但是总体上往后工业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避免,而且事实上已经出现,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推动力。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还远远没有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后工业转型而社会结构还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工业化不再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答案,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能否独力推动中产阶级社会的全面兴起也是未知之数。这样的经历是西方以及东亚的发达社会都未曾有过的,中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和工业化时代出现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相比,新时代面临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中国如果能够找到应对之道,中国经验将更有说服力,附加值更大。

在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阶段,中国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社会并不是历史的终点,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需求的办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写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时,很多人以为是理想社会的开始,没有人预见到其实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开始。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启了有增长没发展的时代,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开始出现停滞,金字塔顶端的1%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社会分化开始催生社会对立与冲突。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曾经让学者们相信现代社会已经一劳永逸地找到了解决现代性风险的办法,可是疯牛病的爆发破除了这一幻象,后来的金融危机、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更加证明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

新的发展观与发展理念有助于中国应对未知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发达社会有发达社会的问题,所以中国在未来三十年的第二个阶段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发达社会的烦恼。比较研究发现,目前的发达社会呈現两种主要模式,有着各自的问题,一种是美国为代表的模式,经济相对有活力,但是收入差距大,社会分化严重。另一种是欧洲福利国家为代表的模式,收入相对平等,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力不够,带来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移民和难民的问题对福利国家的社会团结构成了更严重的挑战。

中国现在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虽然解决难度很大,但是我们毕竟对其成因有着相当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且已知的工具箱里不乏解决的办法。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以及资本性收入的阶层差异是当前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十九大报告已经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未来的挑战在于发展之后,新的问题仍会出现。有的问题,现在的发达国家能够提供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在美国表现为经济有活力但是收入不平等,在欧洲正好反过来,收入较平等但是经济缺活力。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能否走出一条兼有双方之长而无双方之短的新路。这是可以预见的挑战,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均衡的发展,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未知,未来的科技创新会带来很多未知的因素和风险,欧美国家现在的经验或教训已然不够。一个开始浮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就业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冲击;相应地,国家在促进创新的时候如何限制或弥补新技术的“创造性破坏”后果,如何拉长创新的价值链以增加不同阶层参与并共享创新的机会。进入这些未知的领域,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任何有效的解决之道都将是对人类知识的伟大贡献。

总而言之,十九大报告出现了重要的话语创新,关于新时代及其主要矛盾的论述体现了社会的视角,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正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补上了社会发展这块短板。新的发展观与发展理念在现阶段有助于中国直面社会结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会涉足未知的领域,面临未知的因素,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会有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这更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秉持开放和探索精神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实录)》,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

责编/孙垚 美编/宋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社会发展新时代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