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2017-11-30 09:15唐卓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内化讲授阶段

唐卓

【摘要】对分课堂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包括三个阶段: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中职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在应用这一课堂模式时,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在讲授阶段,教师是基础知识的有限介绍者,学生是知识框架的接受者;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是学生自学的评价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讨论阶段,教师是讨论组织者,学生是知识交流者。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对分课堂师生角色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任何课堂教学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教师和学生分别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根据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强度来区分传统教学模式和创造型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的活动越强,则越趋向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学生的活动越强,则越趋向于创造型教学模式。这一观点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即将师生角色固定化了,以为一种课堂模式下,不是教师主导,就必然是学生主体。而事实上,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教师主导,有时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对分课堂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显然遵循了这一规律,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强度是不一致的,因而理应扮演不同的角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不能缺少教师的讲授,由于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到操作应用不能单靠机械记忆,因而必须内化吸收,更由于计算机教学重问题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因而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因此,对分课堂模式完全适用于中职的计算机课堂,但要想充分发挥对分课堂模式的优势,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厘清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角色。

一、讲授阶段的师生角色

(一)讲授阶段的特点

对分课堂模式的第一阶段是讲授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介绍相关内容的基本框架、概念和理论逻辑等,着重讲授重点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讲解过程中并不穷尽教材所有内容,也不展开来讲。

(二)教师角色:基础知识的有限介绍者

这一阶段的教师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在形式上是一致的,都是课堂的主导者,以知识讲授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讲授与传统的覆盖式讲授模式是有所差别的。其目的并不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起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要注意提炼内容精要,尤其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由于中职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知识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告知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关知识的途径,包括参考教材、网络资源等。比如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时,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教授与导读,并介绍课后学习资源。

(三)学生角色:知识框架的接受者

在计算机的对分课堂模式中,中职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不是个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尽管第一阶段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的介绍,但学习者的任务重在理解而非记忆。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第一阶段的学生知道教师大概讲授了哪几个关键概念或者哪个关键原理,并知道这些概念或原理与哪个问题相关即可,至于具体如何应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则是第二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内化吸收阶段的师生角色

(一)内化吸收阶段的特点

内化吸收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阶段,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为学生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风格,通过参考相关资料(教材、网络资源等)理解消化课堂讲授内容,解决课堂布置的应用问题,并为下一次课堂的讨论做准备。

(二)教师角色:学生自学的评价者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后,教师应从讲授者的位置撤出来。这时候的教师不再告诉学生具体的知识是什么,而是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在评价时应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从结果进行评价就是看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否符合预期(所谓标准答案);从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可能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但其学习的范围明显超出了教材和教师的讲授,或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明显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都是应该鼓励和保护的。

(三)学生角色:知识的建构者

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内在知识体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分课堂模式要学习者建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个性化吸收。比如,在我讲解有关杀毒软件的知识时,有学生将其与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类比,有学生将其与军事上的防御体系进行类比等。这些类比都是准确的,也充分说明了知识是主观的、个性化的。通过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仅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三、讨论阶段的师生角色

(一)讨论阶段的特点

讨论阶段在讲授和内化阶段后完成。学生经过了教师讲授和进一步自学,对相关知识有了较充分的把握,因而为讨论做好了准备。讨论的内容仍然是上次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就课堂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及学习心得等与全班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入互动交流。这一阶段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环节,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深化相关知识的阶段。

(二)教师角色:讨论组织者

讨论环节的教师不再是课堂主角,而是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方面要确保学生的讨论组织有序,小组成员间合作愉快,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小组成员围绕课程内容来讨论,以避免偏离主题的无效讨论。这一过程中,小组组员可能会就某一个问题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对各种意见(即使明显错误)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保持价值中立,不予评判,也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其从讨论中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三)学生角色:知识交流者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参与有利于学生切身体验知识,并将只是变成自己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讨论则是最有效的课堂参与方式。学生在第二阶段的自学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但这种建构还带有很强烈的个体主观色彩,因此难免有一些误区和缺陷。交流是澄清这种误区和缺陷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逐渐转化为讨论组织者,而学生则从知识的接受者逐渐转化为知识的发现者和交流者。师生角色的转化与教学过程是相伴随发生的,彰显了这一模式的灵活性,而不是固守师生角色必须是什么的单线思维。中职的计算机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最后是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师生灵活转化角色,而对分课堂模式无疑能满足这一要求。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不同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教学效率对比及改革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38-42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3]李华,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3):77-79.

[4]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2):106-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阶段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