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2017-12-01 10:06郑建山常富尧
北京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船工号子通州

文 郑建山 常富尧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文 郑建山 常富尧

光绪末年,国运大衰,朝廷改征粮为折征银两,漕运废除。水运衰败,陆路兴起,通州码头地位逐渐消失,运河号子也失掉了它的原有功能,但它那富有特点的音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号子的种类很多,在北京地区大体分为六种,即船工号子、建筑号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矿工号子。流传在通州地区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北京最富有特点的劳动号子之一,是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它的发现、挖掘和整理,填补了北京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空白(现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已经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通州,位于京东,“取漕运通济之意也”。通州的漕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通州域内就有了官船活动。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通州“上控京阙,下控天津。……舟车辐辏冠盖交驰,京畿转漕之襟喉,水陆之要会(清·《日下旧闻考》)”,成了京津水路交通枢纽、重要的漕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通惠河舟艘直入积水潭,帆樯林立。”这里每年运粮漕船有二万余艘,“岁入粮四百万石”,官府的水师船和商船有一万余艘。这些船队浩浩荡荡,首尾衔接十几里,“万舟骈集”成为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民国时期通州陈如彬曾有诗云:“广拓水驿万艘屯,漫卷舟帆桅樯存。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终日无休人语喧,彻夜不绝粮帮临。夕阳小艇能沽酒,三江风景到通门。”

伴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就是此起彼伏的号子声。1987年,我们曾访问过通州郎府乡(现属西集镇)年近九旬的韩友恩老人,他听前辈老人说:“当年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有人说‘十万八千嚎天鬼’。”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漕运和运河号子的盛况。

通州运河码头

运河号子最后一个传承人——赵庆福(左)

通州的运河号子(已知的)大体分为10种:即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或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开船前撤去跳板喊的是起锚号,此号紧凑有力,基本为无旋律齐唱。用篙把船头揽正,顺篙冲船至深水处喊的是揽头冲船号,此号稳健有力、无旋律,为一领众和(以下同)。船至深水处顺水摇橹时喊的是摇橹号,此号简洁明快(有的曲调只有两个音)、坚毅、有弹性。卸(或装船)船时喊出仓号(装仓号),此号较自由,旋律性强,为单曲体结构;根据活路可即兴编词,具有豪迈乐观性格。逆水行船前立桅杆时喊的是立桅号,此号简洁有力。升起篷布时喊跑篷号(船工忌讳“帆”音,把“帆”叫作篷),此号比立桅号慢些。船搁浅时船工下水推船时喊的是闯滩号,此号用立桅号曲调,只是速度慢些,更扎实,有张力。纤工背纤拉船时喊拉纤号,此号悠长、缓慢、稳健。拉纤号可即兴编词或使用歌谣、民间小曲词(如《高高山上一棵蒿》《逛花园》《瞧情郎》等),为了增加劳动兴趣,领号人扮成三花脸,头上梳小辫,手拿大扇骨,骨上挂铃铛,拴着红布条儿,在前面领逗。喊此时领号人专司领号不干活,称为“甩手号”。休船时把船用绞关拉上岸,推绞关时喊绞关号,此号用拉纤号曲调,只是不唱悠长部分,节奏性增强,也称“短号”。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也有专用号,但很少用。闲号是船工休息时喊的号子,此号比较自由,旋律性强,为即兴编词演唱。此外,运河号子有一号多用和同号多曲现象。一号多用:如闯滩号也可用于立桅、跑篷、绞关,但主要用于闯滩。跑篷号也可用于起锚、绞关等。跑篷号用起锚号,只是速度慢一些,绞关号用拉纤短号,等等。不同人演唱同一号,有时曲调会有差异或根本不同。如拉纤号和立桅号目前就有三种。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独有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儿”。“水稳号儿不急”是由运河的“性格”决定的。运河是人工河,与黄河不同。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品格,有阳刚之气。黄河号子是呐喊,是悲壮,它雄壮有力,浑厚高亢。运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担负着沟通南北交通的重任。它水势平稳和缓,像母亲一样坦然安详温柔善良,滋润着两岸人民,体现着一种阴柔之美。因此,运河号子也有运河一样的“性格”,虽然有些号子也高亢浑厚雄壮有力,但绝不像黄河号子那样激烈紧张,平缓、优美、抒情、如歌则可以说是运河号子的主旋律。

“词儿带通州味儿”,主要体现在唱词多用儿话音(如:三儿、日儿吧、人儿、鞋儿等)和具有通州地方特点的衬字、衬词(如四儿搭四儿的、一了个的、来溜等),散发着北京民歌中京味儿和乡土气息,再加上通州人特有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表达方式(如:称媳妇为“做饭的人儿”、称男人为“一百多斤儿”、用“苇子开花”代表的季节表示劳动结束等),使它更有通州风采。

“北调含南腔”是指运河号子含有南方民歌音调,尤其在悠长、速度较慢的曲调中表现更为明显。这一特点与漕运有关。漕运及南北的经济交流不仅“漂来了北京城”,为通州的经济带来繁荣;而且南北文化互相融合撞击,形成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号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通州运河号子传人赵庆福小时候听老人说,通州运河号子是向南方漕运的河民学来的。此外,“自潞河南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歌相闻,最为繁盛(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潞河》),客舫上的“弦歌”是否对北方的运河号子产生了影响,尚待考证,但通过对运河号子音调的分析,它和南方民歌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运河“拉纤号”和“出仓号”,与江苏民歌《无锡景》《紫竹调》《茉莉花》《如皋探妹》等有多处音调相似。

运河纤夫

“闲号独一份儿”也与运河的特点有关。不为劳动而唱的号子称为“闲号儿”。运河水势平稳,没有需要经过惊心动魄的拼搏才能过去的急流险滩,整个活路并不十分劳累,船到码头尚未卸船间隙,领号儿人有精力有心情和船上岸上的人交流、唱“闲号”,这种现象在河号中极为罕见。

运河号子的演唱形式除起锚号为齐唱外,其余船号皆为一领众和。领唱根据劳动情况即兴编唱指挥劳动动作“行话”, 悠长的拉纤号多用民间歌谣或民间小曲词语,目的是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运河号子多为联曲体结构,这是因为大运河水势情况不同,所用腔调较多的缘故。也有单曲体结构,音调多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都视具体活路而定。“号”者,“大呼也”。号召、召唤众人共事一致之意。号子是呼喊、呼唤之声,它与人民的劳动生活紧相伴随。运河号子当然也是如此,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

光绪末年,国运大衰,朝廷改征粮为折征银两,漕运废除。水运衰败,陆路兴起,通州码头地位逐渐消失,运河号子也失掉了它的原有功能,但它那富有特点的音调,至今在人们中间流传。

作者郑建山系通州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常富尧系通州区文化馆馆员

责任编辑 崔晓晖

猜你喜欢
船工号子通州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雪落通州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赞船工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我家的“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