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辽单130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2017-12-01 07:38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沈阳110161
种子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杂交种晚熟父本

, , ,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沈阳 110161)

玉米新品种辽单130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白石,刘祥久,刘志新,马宇光,高长建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沈阳 110161)

辽单130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系辽47029为母本,自选系辽46687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种比较试验,2015—2016年参加辽宁省玉米高密晚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单1305具有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倒伏、稳产,广适等优点。

玉米; 杂交种; 辽单1305;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1 品种来源

1.1 杂交种来源

为了拓宽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选育出广适、优质、抗病、抗逆性强、株型紧凑的优良玉米新品种,2006年开始辽单1305的选育。母本是由6个先玉335自选系与2个适应性广的自交系郑58、P 178,二次混粉后,经过多代自交于2010年冬选育而成。父本来源于丹340变异株中5个自选系辽47001、47002、47003、47004、47005进行二次混粉后,经连续自交多代于2010年选育而成。

2011—2012年院内品比试验及多点试验,比对照沈玉21增产20%以上,2013参加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比试验,比对照沈玉21增产18.7%,居参试组合第2位。

1.2 母本来源

母本来源于8个广适抗病玉米自交系,6个先玉335自选系辽47101、47102、47103、47104、47105、47106与2个适应性广的自交系郑58、P 178,采用错期播种,进行二次混粉后,在高密度8 500株/667 m2,经过多代自交于2010年冬选育而成。

1.3 父本来源

父本来源于5个广适抗病玉米自交系,利用丹340变异株中5个自选系辽47001、47002、47003、47004、47005,采用错期播种,进行二次混粉后,在高密度8 500株/667 m2,经过连续多代自交于2010年选育而成。

2 杂交种及亲本特征特性

2.1 杂交种特征特性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 d,比对照沈玉21长1 d,需活动积温2 955 ℃。属晚熟玉米杂交种。玉米幼苗叶鞘呈紫色,花丝紫色,花药绿色,芽势强。株高300 cm,穗位高124 cm,叶片数22片,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形,长20.5 cm,穗行数16~18行,白轴,籽粒马齿型,黄色,百粒重36.5 g,出籽率81.9%。商品品质好,穗较大、不秃尖[1-3]。

2.2 母本特征特性

流感有时会恶化成重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要尽可能地提前接种疫苗。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孕妇在怀孕的第4个月起,可以考虑接种流感疫苗;对于处于流感并发症风险中的孕妇,不管其怀孕处于什么阶段,推荐使用本疫苗。哺乳期妈妈也可以接种。

春播生育期125 d左右,需有效积温2 750 ℃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00 cm,穗位高90 cm,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浅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5 cm,穗行数14~18行,白轴,半马齿型,百粒重30 g[1-3]。

突出特点:根系较发达,茎秆韧性较好,活秆成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性好,籽粒脱水速度较快,商品品质好。

表1 2015—2016年辽单1305高密晚熟组区域试验测产结果

试验地点 2015年 2016年 辽单1305产量(kg/667m2)对照产量(kg/667m2)比ck(±%)辽单1305产量(kg/667m2)对照产量(kg/667m2)比ck(±%)凤城862.6809.06.6632.3594.76.3沈阳东陵853.6749.113.9871.8701.024.4朝阳935.0948.4-1.4862.0814.95.8海城650.6663.4-1.9917.8800.614.6葫芦岛823.4782.85.2745.0705.65.6昌图宝力823.6772.46.6723.9737.3-1.8岫岩821.2738.411.2庄河498.9464.27.5677.3620.69.1金州651.7622.34.7铁岭649.4616.15.4813.1769.35.7北票蒙古营803.4737.39.0葫芦岛621.2597.93.9法库892.3760.617.3丹东791.7845.0-6.3大石桥638.9606.15.4806.7698.415.5普兰店797.8759.45.1681.0699.4-2.6锦州618.9654.5-5.4平均757.2717.05.6759.1708.77.1

抗逆性:抗倒伏、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抗灰斑病,较耐瘠薄,抗旱性较好。

2.3 父本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4 d左右,需有效积温2 500 ℃左右。叶鞘绿色,叶片绿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190 cm,穗位高80 cm,叶片数20~22片。花丝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5 cm,穗行数14~18行,白轴,百粒重26 g[1-3]。

突出特点:根系较发达,茎秆韧性较好,活秆成熟,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籽粒脱水速度较快,商品品质中上。

抗逆性:抗倒伏、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较耐瘠薄,耐涝性较好。

3 产量表现

2015年辽宁省高密晚熟组区域试验测产结果,平均产量为757.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6%。2016年进行复试,平均产量为759.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1%。2015—2016年区域试验2年平均单产758.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6.4%。

3.2 生产试验

2016年辽宁省高密晚熟组生产试验中测产结果,平均产量为720.3 kg/667 m2,比对照沈玉21增产5.8%。

表2 2016年辽单1305在高密晚熟组生产试验中测产结果

地区辽单1305产量(kg/667m2)对照产量(kg/667m2)比ck(±%)丹东五龙山711.6601.018.4锦州市凌河区591.3593.6-0.4葫芦岛市674.3676.4-0.3朝阳北票市814.0746.99.0朝阳喀左县812.1754.27.7辽阳市辽阳县742.7689.47.7大连市二十里堡763.9777.6-1.8大连市普兰店628.4638.6-1.6丹东凤城市726.8674.87.7锦州市义县552.0516.06.7营口大石桥834.5741.812.5铁岭市银州区714.6660.28.2沈阳市沈北新区797.1779.62.2平均720.3680.85.8

4 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4.1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春播在4月下旬播种为宜,适宜清、间、套种的栽培方式,辽单1305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可在平肥地、坡岗地及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播种前施农家肥3 000 kg/667 m2,复合肥15 kg做种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 kg。同时辽单1305耐密性较好,适宜密度为3 500~4 000株/667 m2。病虫害的防治中,虽然该品种抗性较好,为了促进玉米的高产,还应注意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注意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中期玉米螟虫及各种病害的发生[4-6],播种前应尽量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意,该品种在接种条件下感灰斑病,灰斑病较重地区不宜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4.2 制种技术要点

该品种在制种时应选择平肥地,具备灌排方便和旱涝保收的地块保证种子质量,隔离区要在300 m以上,保证种子的纯度。春播在4月下旬为宜,母本种植密度3 800~4 000株/667 m2,父本种植密度3 500株/667 m2,农家肥3 000 kg/667 m2做底肥,复合肥10 kg做种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 kg/667 m2[7]。

5 适宜推广区域

该品种适宜在辽宁省及同类生态区活动积温3 000 ℃以上的晚熟玉米区种植。

[1]边吉.玉米新品种[J].新农业,2006(5):45-46.

[2]杨镇,李刚,刘晓丽,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481的选育[J].辽宁农业科学,2011(3):79-80.

[3]杨镇,李刚,刘晓丽,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452号的选育[J].杂粮作物,2009,29(2):74-75.

[4]白石,张丽颖,刘志新,等.优质玉米新杂交种辽单1211的选育[J].辽宁农业科学,2010(6):55-56.

[5]张书萍,王国宏,石青琢,等.玉米新品种辽单588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种子,2016,35(4):107-108.

[6]王金燕,李刚,马骏,等.高茎糖粮能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辽单771选育[J].辽宁农业科学,2013(4):86-87.

[7]叶雨盛,王晓琳,李洋,等.玉米杂交种辽单506的选育技术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4(4):89-90.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Maize
Varieties Liaodan 1305

BAIShi,LIUXiangjiu,LIUZhixin,MAYuguang,GAOChangjian

2017-04-20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33);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20142010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 BAD 16 B 12,2012 BAD 04 B 03,2013 BAD 07 B 03)。

白 石(1980—),男,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育种研究;E-mail:baishi_mail@sohu.com。

高长建(1965—),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1140129780@qq.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10.105

S 513

A

1001-4705(2017)10-0105-03

猜你喜欢
杂交种晚熟父本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粗皮桉杂交种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特点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晚熟脐橙映峡江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秧与施肥方式对其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
杂交水稻制种父本群体培养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