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术图书出版再思考

2017-12-02 00:21高雁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高雁

摘 要: 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学术出版進入繁盛时期。数字出版的火热、融合出版的倡议、国际出版的热潮、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等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在此新形势下学术出版可以抓住机遇,创新转型,强调运用学术规范,“走出去”争取国际话语权,从而取得新的成绩。本文主要探讨学术出版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术图书出版 融合发展 数字转型 学术出版规范

一、学术出版的概念及市场规模

学术出版指的是服务于学术研究,进行成果转化的出版行为。也就是说,学术出版天然地与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是为学术成果转化服务的。学术出版涵盖的领域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相对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而言,学术出版更能满足人们对原创性、专业性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一个国家的学术出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业的发展水平”[1]。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术出版承载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所不能替代的,具有重大的意义。

广义上的学术出版包括图书出版包括期刊、报纸及其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本文主要讨论学术图书出版行为。

近年来学术出版呈现出版品种数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出版社425家(不含副牌),出版图书475768种(含重印书),出版品种数较上年增长6.10%。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90%的出版社涉及学术出版。其中不乏专业做学术出版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90%以上是学术图书,且精品多,丛书、套书多。随着社会对学术的认可,尤其是对高端学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学术出版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学术出版的特殊性

1.专业性

学术出版不同于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是与学术研究紧密相连的,是学术研究的延伸和衍化,是学术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学术研究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行为,其研究领域广泛,学科众多,学术出版处于学术研究的下游,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因此专业性不言自明。学术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推广等环节无不体现了专业性。学术研究涉及多种学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划分为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经济、管理等,那么在出版领域,相应地对着这些专业的出版编辑,只有进行专业的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专业的出版活动。

2.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出创新成果比较困难,成果产出周期长,多则长达数十年,即便在当下学术生产节奏加快的情况下,一般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产出的周期也在两到三年。学术出版作为学术生产链条的下游,自然受学术研究的生产周期影响。从立项到出版周期长,决定了出版机构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也较长。除了周期长外,学术图书的读者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读者面窄,决定了发行量无法与大众图书相比。因此,经济效益低下是学术出版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社会效益是学术出版注重的一个主要方面。坚守学术出版的单位看中的往往是学术出版的社会效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出版的发展,但是有利于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

3.学术质量是生命线

总体而言,学术出版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其经济效益。不受利益驱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术出版质量。学术出版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学术生产者本身,他们既是学术成果的生产者,又是学术出版成果的使用者,这种内循环的体制有利于在学术出版圈内形成一个学术监督共同体。这个学术监督共同体在学术生态圈中松散地存在,但能够促使学者珍惜声誉,重视创新,生产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促使学术出版单位规范出版行为,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图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当下存在的问题

当下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技术更新迭代加快的时代,学术生产和出版不可避免地受这样的趋势驱动。

出版单位直接面向市场,受到技术更新、读者阅读体验改变、学术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等的影响更甚,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出版规范尚未出台

出版质量是学术出版单位的第一生命线,对于学术出版单位来讲更是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2014中国学术出版年会”上表示,学术出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水平,当前我国出版业紧紧围绕着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展和管理经验这四个核心任务规划和发展学术出版物,形成有效支撑和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2]。国家非常重视出版质量问题,连续多年进行了专项检查。但是关系到学术出版质量的学术出版规范尚未出台,不利于学术出版质量的提升。目前状态是从事学术出版的单位各有出版规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规范》,科学出版社的《作者手册》等,均涉及学术出版规范的要素,比如关键词的编制、索引的提取、图表的制作规范等,各家出版的学术出版规范各有异同,使学者面对不同出版社的时候需要不断转换学术出版规范角度,莫衷一是。未来学术出版势必要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出版规范的接轨有利于学术出版的“走出去”,因此,建立一个全行业遵守的规范势在必行。既能让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有基本的规范可循,又能让出版单位产出的图书有统一的规范。

2.出版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学术出版单位很注重自己的声誉和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出版单位已经基本完成转制,成立独立运营的经营实体,在经营的巨大压力下,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学术出版单位会选择放松把关,降低准入标准,只要在经济效益上能够达标的作品,那么无论是否有学术价值都可以成为学术著作;而在生产流程中,既不对编辑进行专业培训,又不要求编辑专业对口,编辑出版成为某些出版的最终目的,导致出版物无论在学术质量上还是编校质量上都不达标。这些现象的存在扰乱了学术出版市场,更使一些学术出版在学术圈内饱受诟病。endprint

3.应对新的形势反应不一

当下的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对学术热点的关注时刻发生变化。新的出版形态不断挑战着传统出版的神经。比如,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国际出版、新媒体营销等,都不断在市场中洗牌。在融合出版、国际出版方面走在前列的出版社自然能够占得先机,但大多数出版社仍旧守着传统出版的阵地,未能适应形势变化。

四、学术出版再思考

面对学术出版的问题,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尽快出台全行业认可的学术出版规范

学术出版规范是学术出版行为是否规范的标尺之一,应尽快出台全行业认可的学术出版规范。可以建立由几家龙头学术出版单位牵头的学术出版规范制定联合体,共同商讨出版规范确立、出台和应用问题。

2.“走出去”取得国际话语权

出版国际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与国际接轨,使更多学者的优秀出版成果能够走出去,彰显学术出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出版社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出版成果的国际化,助推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言。比如积极参加国际书展,如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中华外译项目;积极组织学者参加国际出版年会活动,与国外出版社对接,实现学术出版的国际化。

3.积极利用新媒体

当下,新媒体日益发达,尤其是自媒体,成为新媒体中的一支生力军,传播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的接受方式。既给出版社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机遇在于,如果能主动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新的创新和调整,就能占据新的出版细分领域。比如,互联网众筹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出现的一种筹资方式,应用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案例逐渐增多。众筹虽然本质上是一种筹资行为,但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学术出版因为资金紧张,可以利用这一新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融资,给出版环节减轻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好的众筹方式就是一次好的营销推广的机会,借此可以让受众了解图书及出版机构,提升市场影响力。

4.坚持品牌化出版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品牌致胜的世界。图书出版,不论是大众出版还是学术图书出版都应该看重出版品牌。学术出版界有影响力的出版社都比较注重品牌的培育,一是注重出版社整体品牌声誉的培育和维护,二是注重培育单独的图书品牌,比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新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都是深耕学术出版领域,一直坚持学术出版品质,注重培育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经营20年的“皮书”系列,便是一个智库出版的高端品牌,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一致的赞誉。

5.培养一支专业的编辑出版队伍

专业化的出版队伍是学术出版必不可少的一支力量。坚持学术出版必须培养专业学术出版力量。坚持出版的专业对口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在人才任用上,应该有分工,各个学科的编辑负责各个学科的出版工作。其次,在专业编辑的再培训方面下足功夫。每年应坚持培训,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既可以进行内部自我培训,又可以参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其他出版机构举办的出版编辑培训。最后,加强对出版新形势和新情况的认识。国际出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大的出版潮流,如何适应这个潮流,加强认识,提高能力,是人力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社应该培养一批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编辑队伍,从而在未来的出版领域立足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寿光.中国学术出版:现状、问题与机遇[J].出版发行研究,2013(5).

[2]刘永红.关于学术出版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16(2).

[3]崔金貴,盛杰,谈国鹏,顾艳,刘伦,刘星星.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

[4]段乐川,杜传贵.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编辑力[J].出版科学,2017(3).

[5]赵良珣.自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角色在定位与能力拓展[J].传媒论坛,2017(9).

[6]董德英,李晓冬.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可持续发展策略[J].传媒论坛,2017(10).

[7]李存霞.学术出版的自赎与愿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