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17-12-02 11:46赵伟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4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赵伟娜

摘要:护理学助产方向教育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助产专业已经从护理专业分离出来,具有专门的、规范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开始助产领域的探索研究,但是,助产方向仍然从属于护理专业。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助产方向经过十二年的培养实践,初步形成了可行的、比较稳定的培养模式。本文研究总结了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助产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102-03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推动助产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助产专业已经完全从护理专业分离出来,成为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管理制度非常成熟的专业教育。在我国,助产方向仍然从属于护理专业;助产教育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本科学历助产人才严重缺乏;近年来,助产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一、助产分化基础

徐州医科大学是江苏省独立设置的两所医学院校之一,是苏北地区仅有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也是唯一设置护理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学校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有充足的生源和实习基地。护理学专业是徐州医科大学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江苏省教育厅、卫生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自建院以来为江苏及周边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护理人才。

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自建院以来,护理学院恪守“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关怀、服务”的理念,以“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突出能力、体现素质”为办学宗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凸显专业特色、致力于服务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事业。学院目前承担研究生、本科、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面向21世纪、多层次、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2010年,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试认证。

学院现有高水平专职教师23人,附属医院教师49人,外院教师13人,公共基础学院教师53人,硕士生导师19人。专任教师中具高级职称者13人,占比57%;具硕士学位者14人,占比70%;35岁以下青年教师11人,占比55%;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100%,生师比为15:1。2011年以来,获得教改课题30余项,其中省级课题5项;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近5年来学院共获得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0项。从2011年到2016年共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34项。

二、培养目标定位

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办学方向和规模,在完善护理本科教育的同时,早在2004年就作为全国首家开办了“护理学—助产护士专科方向”。

作为在本科护理专业下开设助产方向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培养形式,本研究通过对近五届本科助产方向护生的培养,探索出比较稳定可行的助产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学助产专业人才;具有系统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熟练进行产前检查、产后处理、正常接生、新生儿处理,能识别病理产科,能进行难产急救处理及新生儿急救处理,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护理教学科研、护理管理和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我院“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重实践、强素质、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遵循“加强基础、优化结构、简精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

厚基础: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助产护理人才;大平台:借助学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优势,构建大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后期根据社会需求、师资优势及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化,设置助产护理专业方向;重实践:构建基础实验—护理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为学生参与科研和加强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全过程中重视技能训练。开展与助产护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素质:遵循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实施“全程化”素质教育方案。

三、培养规模、方式

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助护方向采取前期同化后期分化的培养方式,从2004年开始在实习阶段分化培养(3人)发展到现在每年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分化出单独的一个班级(约为50人左右)的培养方式。

我院的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修业年限为四年,分化时由本科护生自愿报名,分化依据为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四六级成绩等择优录取。为在校期间修完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完成其他学习任务的毕业生授理学学士学位,并授予助产方向辅修证书。见表1。

四、完善“助产”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课程体系构建

在助护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经过专家指导、咨询、论证,设置主干学科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主要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产科与助产技术、妇科与计划生育、儿科护理学、遗传与优生、急救护理学。endprint

1.在护理学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护理特色课程,针对助产护理专业方向开设急救护理学、产科学及助产技术、遗传与优生、妇科与计划生育等课程。

2.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隐性课程(包括专题讲座、讨论等);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保障选修课比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个性发展。

3.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趋势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

4.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目前助产核心课程缺乏专用教材,我院根据助产护理课程主要使用《高级助产学》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为我院与同行院校合编教材),同时结合本科临床专业《妇产科学》共同使用,这两本教材的整合使用更充分适应了助产方向产科学、助产技术、妇科与计划生育这三门核心课程的具体教学需求。同时我院教师自编的《产科操作技能实验指导》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得到充分使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学院积极推进和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以问题为中心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强调问题引导和兴趣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床边式、虚拟教学等。讲授式教学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自学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讲授式教学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学院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如CBL、PBL、“床边式”教学、虚拟教学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1.“CBL”教学。徐州医科大学于2011年起依托江苏省教育教改立项重点课题《高等医学本科教学中建立案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系统地开展案例教学的探索及实践,全面深化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护理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在《护理综合技能》《护理科研》《外科护理学》中进行CBL的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学生的好评。

2.“情境”教学。在《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护理综合技能》课程中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体验专业人员的角色、处境、工作要点,让学生初步接受专业素养训练,及早体验真实工作情境。具体、逼真、生动的模拟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3.模拟教学。由于产科及助产学的特殊性,我们的学生很多操作都不能在孕产妇身上练习,在见习和实习时也很少有操作的机会,我院教学实验中心产科实训室配备各种基础训练模型、专业训练模型、虚拟训练软件、仿真训练系统等,包括孕期腹部检查、分娩机制模型、会阴切开模型、新生儿模型等,学生均可以进行反复训练与考核;给予学生充足的训练机会,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4.“床边式”教学。“床边式”教学是临床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授课在临床真实情景中与临床密切联系,促进师生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德风范和团队协作能力。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临床见习教学和实习教学均采取“床边式”教学,临床教学工作均在理论授课的同时,或安排下午或隔日交替完成理论授课及“床边式”教学,同时开展教学查房、专题讲座、临床操作示教、病例讨论等教学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度开拓学生临床思维。

(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改革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助产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护理学院根据护理学专业助护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构建校内实验和实训教学、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有科学合理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1.重视实践教学、深化改革。(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目前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专业课程共计1160学时,理论学时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2)新增实践教学课程:2012年新增护理综合技能课程。(3)实践教学大纲修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验、见习、实习大纲修订。2016年优化重组了产科、妇科及节育科、儿科、内科、外科、ICU、急诊科、手术室等科室实践时间,增加了精神科和社区各一周的实践时间。

2.实践教学运行和管理制度。(1)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和执行:学院按照教学任务认真执行实验、见习和实习计划,由学院教学督导小组管理、协调,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2)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包括实验教学过程开放、实验室管理开放、学生实训方法开放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中心还开发利用了“呼叫对讲系统”及“触摸屏查询系统”,实时监控实验教学质量。(3)实习运行和管理制度:护理学专业助护方向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由护理学院统一下达到各教学基地,在分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由各教学基地科教科或者护理部组织实施。

通过以上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高等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提高了助产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将理论与实践长期有效地结合,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加强助产实训室建设;及时发掘出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准确地反馈见习和实习的信息,更好地起到管理和配合作用等。这些问题是适应社会对高等助产人才能力要求[5]所提出的,也为我们将来的工作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五、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评价

護理学院自开展助护分化以来,共计培养助产护生403名,除11名考取研究生外,首次就业率为100%。见表2。

用人单位评价:从一年后用人单位对助产护生满意度调查表可以看出,毕业护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再加上新的医疗消费观念的提升,需要助产人员从数量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助产高等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大力促进助产专业建设,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助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素琼,孙玉仙,张毅芬.各国助产人员从事助产服务现状[J].健康研究,2013,33(3):184-187.

[2]李真真,魏碧蓉.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198-201.

[3]孙瑞阳,侯睿,郝玉芳等.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0):348-352.

[4]郑琼,朱晓玲,许芳芳等.本科助产专业仿真模拟实训课程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14,(16):2022-2023.

[5]石红丽,谭迎春等.助产护理本科护生实习前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1-3.

[6]张丽丽,赵珊,许婧睿等.助产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天津护理,2013,21(4):329-33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打造工程咨询业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