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为什么要盘库存

2017-12-04 19:26崔鹏
第一财经 2017年46期
关键词:运作杠杆资本

崔鹏

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收紧,被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出现了谨慎的迹象。

11月16日财政部公布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概就是这种谨慎的一个政策落地。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基本可以理解成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大概发端于2014年。在此之前,类似的项目运作模式还有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模式。

粗看起来这两种模式相差不大。BOT模式的基本运作是针对一些公共项目,政府负责项目的招标和发放,由社会资本完成这些公共项目的建设,建成后通过对社会使用者收费以收回成本获得收益,运营若干年后再无偿或在收取一定费用后转让给政府相关的公共项目管理部门。

BOT看起来不错,但它促使社会资本产生了一些偏好。这种偏好就是,缩短建设时间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一些中标的社会资本很可能采取短视行为,在建设的项目中偷工减料,等到移交时此类项目已经接近折旧极限了。

而在PPP模式中,政府的参与程度更深。这种做法会使得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共同承担风险,对社会资本也有更强的监督作用,避免其短期趋利的行为。

实际上,PPP算是BOT的扩容,也是根据中国现实经济状况的一次升级。

从财政部的数据看,2014年到2017年9月,PPP项目的预期投入额度增长迅速,已经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年底到2017年9月中国经济数据的回升,以及大商品价格的上涨,PPP项目投入产生的累积效应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随着PPP模式的迅速推广,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局域经济发展目标把PPP模式演化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项目公司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由此导致政府在项目中承担的风险过大。

政府入股的项目基金成了以政府名义发起的债务融资,而且政府对部分项目变向兜底,扭曲了市场的风险估值。PPP项目普遍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

正因如此,财政部此次发布《通知》,目的是通过负面清单严控新项目,并对总投资额超17万亿元人民币的万余个PPP入库存量项目做集中清理,清退不合规项 目。

《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对已有PPP项目集中清理,清退踩了红线的项目。而所谓“红线”指的是: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未按规定开展“两个论证”(包括已进入物有所值评价或财政可承受能力)的;不宜继续采用PPP模式实施的;不符合规范运作要求的;构成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未按规定公开信息的项目。

此次政策部门对PPP现有项目的库存盘点,相信有降低经济整体杠杆率,提高整体项目运营水平的考虑。此外,可以预期,这也会为各种资本以更合理的方式参与到PPP模式中寻找到新思路。

IMF在最近发布的《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中预测,中国内地非金融部门的负责性贷款占GDP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235%增至2022年的290%以上。继续依赖扩张性政策,以提高信贷杠杆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已经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也正是这种“危险”促使政策当局把2017年作为中国的降杠杆年。经过对银行间市场的“整肃”之后,PPP盘库存也会从另一个方面起到类似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作杠杆资本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VR 资本之路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