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解

2017-12-05 09:59唯言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臭臭鼹鼠小孩儿

唯言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说的是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是谁嗯嗯在它头上并最终成功报复的故事。有人评价说,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各种动物的嗯嗯,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地在现场看到这画面,也让孩子进一步明白各种动物的食性和排泄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本享有盛誉、被公认为经典的作品,我想仅仅只有这些恐怕远远不够。也许,正如该绘本的图画作者沃尔夫·埃布鲁赫所说,“如此肆无忌惮的故事我还从没有读过”。我想,它的经典首先应归因于它的“肆无忌惮”吧!

记得,当我第一次给孩子读这个绘本,告诉他嗯嗯就是便便、臭臭的时候,他坏坏地笑了。这本关于粑粑的书似乎莫名切中了他小小的坏心思。

一般情况下,哪个大人不是教育孩子远离粑粑:“那很脏,很臭,快走开,快走开。”而小孩儿多少都有点逆反心理,越是不被允许做的事,越是想要试一试。而这个故事围绕的就是这么一个被要求远离、甚至有点恶心的东西。孩子们正好可以在书中尝试尝试长久以来一直被喝止的行为,想想就很好玩吧,能不被吸引吗?“我就想试试妈妈不让我做的事情呢!”我仿佛从孩子的坏笑里听到他这样说。

嗯嗯的故事就这样在孩子的坏笑中开始了。

“搞什么嘛?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小鼹鼠叉着腰、气得大叫。孩子看到小鼹鼠怒不可遏的样子,快活地笑了。这个时候,他应该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恶作剧的主导者,有一种恶作剧成功的快感吧。

接着,小鼹鼠踏上了寻找是谁嗯嗯在它头上的旅程。孩子也不知不觉变换了角色,成了吃瓜群众,他多么期待小鼹鼠快点找到那个随地拉臭臭的小坏蛋呀。

最后,当孩子看到小鼹鼠在苍蝇的帮助下终于知道那是一坨狗大便,并且“扑哧”一声在大狗的头上拉了一粒小小的、黑黑的嗯嗯之后,他哈哈大笑起来,这次是复仇成功的快感。

让嗯嗯登上大雅之堂,也许是有一些挑战成人的既定认识和观念,但儿童就是儿童啊,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考量。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肆无忌惮真正符合儿童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思维,才让孩子们对它爱不释手吧。

再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描述嗯嗯的。

“一条长长的,好像香肠似的嗯嗯掉下来”,“马先生的屁股一扭,一坨又大又圆的嗯嗯,像马铃薯一样,咚咚咚……掉下来”,“野兔立刻转身,十五个像豆子一样的嗯嗯掉下来了,哒哒哒哒……在小鼹鼠的耳边响着”,“奶牛的嗯嗯,好像一盘巧克力蛋糕”……

香肠、马铃薯、豆子、巧克力蛋糕都是可以吃的食物呢!绘本把在成人看来脏、臭、恶心、避之不及的嗯嗯,描绘得不仅“美味可口”,还颇有几分趣味呢!够荒诞吧?不可思议吧?可是,每次,当我读到像“马铃薯一样,咚咚……掉下来”“哒哒哒哒……在小鼹鼠耳边响着”的时候,孩子总会笑呵呵地边模仿我的语调边做动作重复这些拟声词,那种参与其中的开心劲儿和满足感无可比拟。

爱吃爱玩是小孩儿的天性,把嗯嗯说成是那些常见而熟悉的食物,他們自然分分钟被吸引。况且,这些嗯嗯竟然可以像玩具枪一样哒哒哒,可以像敲门敲地板一样咚咚咚,多有趣!

儿童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趣味,而大人也能从中看见自己,观照生活。我想这是这个绘本成为经典之作的另一个原因吧。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看到那只被气得够呛的小鼹鼠顶着一坨嗯嗯不断寻找那嗯嗯的主人时,我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中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有时候,那不就是不成熟的我们自己吗?

从一爬出洞穴,一坨嗯嗯掉到头上开始,到终于找到拉嗯嗯的人并报复成功,小鼹鼠一直顶着那坨嗯嗯,它为什么不能先把自己洗干净再去找嗯嗯的主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嗯嗯的主人呢?找到了,也同样拉一坨嗯嗯在它头上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别人伤害过我们,我们就要一直带着那个伤害,去寻找曾伤害过我们的人,然后也给予他同样的伤害吗?小鼹鼠不是一只洒脱的小鼹鼠,它一直顶着那坨嗯嗯,把自己弄得臭烘烘的,这相当于在原来受伤害的基础上又给自己撒一把盐。它本来是受害者,本可以理直气壮的,可是它那得理不饶人地不断寻找并报复的行为,反倒给人以小家子气的感觉。小鼹鼠的人生里缺少一种叫宽容与豁达的东西。

这只小鼹鼠有时候不就像我们自己,我们有时候不就是这样跟自己较劲吗?我们不也曾反复纠结于过去发生的负面的事情,让自己在那些负面的情绪里消耗得筋疲力尽。那然后呢?没有然后,损耗的永远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某天,看到了一句话,人一生就是学着不断跟自己和解。是啊,跟自己和解!这是小鼹鼠需要钻研的人生哲学,我们又何尝不是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臭臭鼹鼠小孩儿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臭臭
家有萌宠
做个小孩儿真好
不傻
臭臭的美食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
舔一舔
臭臭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