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

2017-12-05 14:27施敏华
师道 2017年11期
关键词:妈妈

施敏华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能将几句平平淡淡的话语,铺迭出层层叠叠、繁繁复复的情绪,吹动你情思飞扬。

依然是每个暑假必然守候的歌曲舞台。几个音符,几句唱腔,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姑娘叶炫清演唱,没唱几句,就吹落了眼眶里的水滴。

木心老先生的这首小诗似乎在很多地方读过,但没有一次这么认真地品读。当一段文字淹没在潮水般涌来的怀旧热流中时,似乎一道美餐来不及细细品尝,下一道就又来了,味蕾麻木了。就在这样的深夜,难得的悠闲时光,这首诗就像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贺涵空运过来的那条几万块钱的蓝鳍金枪鱼,慢慢展现出它迷人的风味,让人欲罢不能。于是一个个文字幻化成记忆中一朵朵灿烂的礼花,照亮了炎炎夏夜。

从前的夏夜,桃花牌落地电风扇整夜摇头工作,直至叶片后面的发动机部位发烫了,依然赶不走无处不在的炎热。于是,爸爸妈妈把桌子搬到门外,台下点着蚊香,凳子上摆着芦穄、香瓜、玉米。躺在温热的桌面上,仰望星河,在一声声洪亮的知了声里,在东边呱呱呱、西边呱呱呱的蛙鸣大合奏里,在呼呼呼的电风扇声里,眼神随着悠悠飞来的萤火虫慢慢飞向远方,飞向神奇的梦的世界。第二天醒来,已经躺在蚊帐里了,电风扇调慢到了一档,炉灶上散发着炖蛋的香气,又一个炎热的日子开始了。

漫长的两个月,有东宅老树下飘来的爆米花的芬芳,有涂在指甲上的凤仙花的鲜红,有夜来香的幽香,有拿个脸盆、脚盆在小河里乱扑腾的欢乐,有和邻居燕子妹妹在台风天躲在帐子里谈天说地的清凉惬意,有自个儿骑着自行车去外婆家忽然地里窜出一条小青蛇从龙头前游过的惊慌,也有傍晚时分踩中软绵绵的癞蛤蟆的寒毛直竖……在这慢悠悠的时光里,沒有补习班,没有电脑、手机,一个电视机就带来很多快乐。晚了就没有节目了,周二电视台都是“彩色圆盘”。就那几个台,几部剧,每首主题歌都唱得滚瓜烂熟。

书,在那个年代是奢侈品。记得东宅姐姐家里有一堆连环画,让我垂涎三尺,所以我总是蹭到她家玩。从《西游记》里大小雷音寺的瓜地,到国外的《百万富翁》的神奇经历,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手中不停地翻着,不知不觉,也接触了不少经典。那些手工一笔一画描摹出的精彩,至今仍是记忆里美好的馨香。除了连环画,就是听收音机了。记得一次去东边小河旁淘米,正好河边邻居家收音机里在放电影录音剪辑《叶塞尼亚》。拎着淘米箩的我听呆了,痴痴地站在那里,任米箩里的水一滴一滴打湿了脚,又晾干,夕阳的霞光把影子拖得老长老长。在妈妈焦急的呼唤声里,恍若初醒,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孩子除了快马加鞭早早赶完作业,给抽空在田地里忙碌的家长送水、帮忙,傍晚时分挑点羊草,剩下的就是玩。就在这样的慢慢时光里,小升初作文《有趣的一件事》,我毫不犹豫写下了夏夜捉萤火虫的经历,满分。慢里有诗意,慢里有快乐,慢里也有满满的成长。

家西边的马路修了很多次,都没有阻挡我早早爬起来绕过一大段路、去小姐姐家等她一起上学的痴情。看到早早守候在她家的我,小姐姐酒窝里的笑意更浓了。她会怜爱地帮我梳个滑溜的小辫,然后我们各自骑一辆自行车,去瑞祥中心小学。快乐的笑声填满了石子路上的坑坑洼洼。后来,她去了海门镇上学,我失去了疼爱我的父亲。出殡那天,没有电话的年代,不知她如何得知了,匆匆赶来,将一个小小的精致的花圈放在父亲的照片旁。此情此景,时隔26年,依然如此清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乡下,没有公交车,家家户户的标配是自行车。还记得初中时参加区里的数学竞赛,徐校长带队,约好了所有参赛的孩子在校门口集中,一同骑往平山车口一个厂,然后再租一辆小三卡,估计也有节约的意思。不幸的是,独自在家的我睡过头,迟到了。望着空荡荡的校门口,来不及流泪,估摸着他们刚出发不久,拼命往前骑。约定的地点其实我也不认识,但是根据校长的描述,隐约有印象。驮着一背脊的汗水,喘着粗气,一路寻问,一路奔忙,终于看见了刚停下自行车的那几张熟悉的脸。校长惊喜地迎了出来,没有责怪,只是说:“到底是聪明小倌,被你追上了!”中考时,我们自己骑着车到县城招待所参加考试,自己再骑回家迎接漂亮的分数,迎接崭新的生活。

师范五年,我们四个发小一起考进通师,一起坐在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到海门车站坐车去南通,月末再坐车回海门,再坐上早已等候多时的爸爸妈妈的后座上回家。妈妈的头发渐渐白了,但是背挺得笔直,一路上几家人乐呵呵的。如今回忆起来,我说:“妈妈,那时你真是辛苦。”妈妈却笑着说:“很奇怪的,我们那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非常开心。”

那五年,妈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育着我——书信。虽然仅仅是100里都不到的距离,但每个月都会收到家书。妈妈的爱与希冀寄托在字里行间。鸿雁往来,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妈妈的信中寄来了一张报纸上剪下的报道,内容是时任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的许新海是怎样将一所新校办成名校的。后来,在我的建议下,班主任龚老师真的组织全班前往东洲小学,与许校长交流。许校长的励精图治、百折不挠、锐意创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已经是许局长了,满头华发。巧的是,一次全校参与的作文大赛题目就是《给母亲的一封信》。我就把自己与母亲真实的交流写在信里,结尾深情地说:“妈妈,我会用一生为你写一部最精彩的小说。因为,我是你最好的作品。”据说评委老师读完流泪了。打动他们的应该就是那份真情吧。

师范的五年,也是醉在书香里的五年。图书馆、阅览室、一缘书屋……身边凡是有书的地方,都爱去。周末借到《穆斯林的葬礼》,立即躲到蚊帐里,谁也不理,谁也不睬,开始读。从午饭后,到夜幕西垂,到明月初升,到月至中天,不吃不喝,与新月一起经历美好的爱情、冰冷的鸿沟、冷酷的现实,泪水流了一遍又一遍。很奇怪,没有饥饿感,没有觉得腰酸背痛,只是在深夜一口气读完后,两腮通红,感觉自己发热了。然后,静静地躺在床上,为主人公扼腕叹息。佩服自己当时那爱读书的劲儿,三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能通读,还做批注。有点晦涩的《鲁迅全集》,居然用一个暑假就读完,还每一篇都写了阅读感悟。犹记得教我们现当代文学的冒老师,很激动地写下了“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这样的激励话语。当然,现在我也只是成了一名培养文学新星的老师,有点愧对冒老师的期待。前段时间整理自己的书,翻开泰戈尔的《新月集》,居然看到了当年很多自己的批注。再读这些文字,好像和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回到了那段沉静美好的读书时光。

菁菁校园,懵懂的少男少女们,不知何时起,很多人都会盼望打开信箱的那一刻。除了家书,也许还有笔友的来信。有人读着读着就偷偷羞涩地笑了,有人躲在角落里和好朋友分享着秘密,也有的成双成对你拎水瓶我端盆子,在吃饭时喁喁私语……往来的信笺里,清秀的字迹上,是青春。有的可能手都没有牵过,但回忆里永远盛开清香的白玫瑰……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信也好看/邮票清新有讲究/贴反了 人家就懂了

——致我们已经逝去的童年、青春里的慢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妈妈
妈妈的爱
虫妈妈接来了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淘气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