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心底的感激

2017-12-05 15:37王树杰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报纸投稿作文

王树杰

(一)

作为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接触到的相关报刊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自不待言,然而仔细想来,《作文周刊》则是给予我极大鼓励与帮助的少数报刊之一。

我没有向有关编辑老师核实过《作文周刊》具体的创刊时间,但我和她那美丽的邂逅则是早在1983年。

那年,我十四岁,上初二。虽然国家已开始改革,但农村的生活依然很穷很苦。父亲在外地教书,母亲领着我们三个孩子在家守着几亩薄田,能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不能奢望锦衣玉食,吃的是红薯干磨碎蒸的黑窝头,穿的是父母不能穿的旧衣衫,身上还长满了虱子,加上长相丑陋,所以班里几乎没有人和我玩儿。我成了学校里最孤独的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孤独的生活虽然没有送给我众多的玩伴儿,却赠给了我大片的时间。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我暗暗发誓:虽然我又穷又丑,衣衫褴褛,但我要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将来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于是,当别人尽情玩耍的时候,我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阅读。我读的内容很杂,从小说到戏剧,从报纸杂志到小人书,只要能找到的,我都会认真去读。

有一天,过周末,我去父亲教书的学校玩儿,看见他办公桌上有一沓《作文周刊》报纸。这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一份报纸,就悄悄地抽了一张带回家。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我把那份八开四版的小报翻来覆去看了很长时间。那时的报纸,还是黑白版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但内容亲切可人,无论是同龄人的作文,还是老师们的指点与评论,都给我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暗暗决定,给《作文周刊》投稿。

(二)

寄出第一篇习作之后,我每天都在一个小本儿上做记号,算着投出的天数。近两个月过去了,稿子杳无音信。我于是不再做记号,只是坚持每周都投稿。渐渐地,投了多少篇稿,什么时间投的,我都不大惦记了,惦记的,是一种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的渴望,是自己的习作被编辑老师肯定和欣赏的惊喜。

也许是我“每周必投稿”的执着感动了编辑部的老师们,忽然有一天,班里几个平时连看都不看我一眼的女生跑来告诉我,传达室有我一封信!又补充说,是个大个儿的信封!山西来的!

我抑制着内心的激动,懒洋洋地从传达室取回那封信,临进教室,还故意磨蹭了一小会儿。当我夸张地甩着那个可爱的大信封坐回座位的时候,我用眼角的余光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用吃惊又羡慕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相貌丑陋的家伙,仿佛我一下子变成了《百万英镑》里的亨利。

下课后,在一群同学的催促中,我小心翼翼地剪开信封,一磕,磕出一沓《作文周刊》,共四张。我飞快浏览了每张报纸的标题,并没有发现我的作文,心中不免有些沮丧。拿过那信封,又一磕,滑出来一枚精美的书签,上面还印着鲁迅先生的头像。鲁迅是我最崇拜的作家,我心里不禁又高兴起来。

“别难过!”语文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后,“这是编辑老师对你的鼓励,继续投稿吧,说不定下周就会发表你的作文呢。”

我相信老师的话,我没有难过。这几张报纸虽然没有发表我的作文,却改善了我在班里的人缘,也更加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和勇气。

(三)

自那以后,一直到初中毕业,我都在源源不断地给《作文周刊》投稿,也陆续收到一些寄来的报纸。虽然从来没有刊发过我的作文,但她就像漫漫黑夜里给我人生航船指引方向的灯塔,伴我走过了那段青涩而愉快的岁月。

进入高中,因为严重偏科,老师和父母开始限制我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而让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学等较差的学科上。面对《作文周刊》,我只能忍痛割爱了。

经过几年的挣扎,我也没有考上大學。为了生计,我在家做了几年小生意,但是,少年时代的梦想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于是,十年前,我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自学考试,终于走上了语文教师的岗位。职业的特点,让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曾伴我成长的老朋友——《作文周刊》,而我,则以辅导老师的身份与她重续前缘。

2010年前后,我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五年级学习了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课文,顽皮的孩子就开始模仿着书中的人物给同学乱起绰号,相互取笑。有一天下课后,有个叫栾秀娟的女孩和一个叫程艳静的同学因为起外号吵了起来。栾秀娟有点儿驼背,程艳静喊她“宰相栾罗锅”;程艳静近视眼戴眼镜,栾秀娟就喊她“四眼狗”。经过批评教育,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不该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事后,栾秀娟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作文,经我修改后投给了《作文周刊》,题目叫《绰号风波》。文章很快就发表了,除了样刊、稿费外,报社还给栾秀娟寄来一张精美的证书。

这件事轰动了小小的乡村学校,尤其是对栾秀娟本人,可以说意义重大。据她妈妈后来讲,当时家里孩子多,收入少,栾秀娟学习又不太好,上完那个学期,家里就不想让她再上学了。正是那篇作文的发表,一下子改变了家人的决定。——七年过去了,如今的栾秀娟即将迈进大学中文系的门槛。

《作文周刊》,一张貌似普通的报纸,却改变了一个乡村女孩儿一生的命运,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深地感动。

(四)

半生为人做嫁衣,何日报章著华文?屡次辅导学生作文的成功,引起了我对《作文周刊》更加浓厚的兴趣。我已不再满足于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我想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她又及时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学校和家里都安装了电脑,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于是,我利用网络对《作文周刊》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入的了解,又在QQ、微信上和有关编辑老师结成了好友。让我有点儿惊讶的是,这一份看似单薄的报纸后面,竟然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编辑团队。他们热情、团结、敬业、能吃苦;为了工作,他们也常常像我们一样加班、熬夜;他们虽然没有奋战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但对于各种版本教材的把握与理解、设置征文内容的准确与及时等,都让我佩服。和这样的编辑老师打交道,尽管未曾谋面,甚至没有通过电话,但我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同事和知己,也自然会有为报纸服务、为报纸投稿的冲动和热情。自去年以来,在《作文周刊》编辑老师的帮助下,除了辅导学生习作、投稿以外,我本人也几乎每个月都应邀给报纸写一些写作指导性的稿件,而且大部分都已发表。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更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时光荏苒。屈指算来,我和《作文周刊》的相知相识已有三十四个年头。我早已从当初那个孤独、自卑而失落的丑陋少年成长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而《作文周刊》也从一张黑白版的八开小报变成了一份艳丽多彩、举国闻名的优秀读物。回首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想起她给予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鼓励与帮助,我的心中顿然涌起一种温暖的感激。endprint

猜你喜欢
报纸投稿作文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