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因为“粗糙”而走红的纪录片

2017-12-05 16:18毛晨钰
看天下 2017年32期
关键词:手艺人手艺纪录片

毛晨钰

手艺人的生活本就如此

这部拍了四年的五集纪录片,拍下了那些“接地气的,曾经用在生活上的手艺,而不是所谓的手工艺术”

因为拍了一部“垮掉”的纪录片,70后导演张景突然成了“网红”。

他花了将近4年时间来制作5集纪录片《寻找手艺》,带着另两个团队成员跋涉35000公里,深入88个村寨,寻访144位手艺人,探究199项传统手艺。

尽管前后花了不短的时间,但这依旧是一部“很糙”的片子。摄影师是司机,录音师是客栈经理;唯一有专业经验的人就是导演张景,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却没什么代表作。

纪录片中时常会有闲人入镜;配音不算专业,更时不时冒出口语。就连导演自己都说:“不管是剪辑方式,还是画面感觉,都很90年代,一点也不炫,一点儿也不刺激,字幕更是丑到要死。”

在被13家电视台拒绝后,《寻找手艺》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视频网站B站上火了。到目前为止,《寻找手艺》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了80多万,豆瓣评分8.8。在5万多条弹幕中,网友这样评价:“粗糙但富有生命力”。

“一只松松垮垮的拖鞋”

2016年底,张景正在经历人生中“最难熬的二十多天”。

那段时间,他接到了十几家电视台的拒绝。没有一家愿意播他花了几年时间制作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就连先前谈好的几家都吹了。

积蓄用尽,全家靠借钱度日,片子播放遥遥无期。张景白天不是看书陪孩子,就是窝在书桌前写稿子。因为经费紧张,他包揽了纪录片的配音工作。晚上他就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借着微弱的光翻看欠账单。打了方框的是已偿还的,还有一些靠拍片抵债。但还钱的能力还是赶不上借钱的速度,上面又新添了七八个人的名字。

再往前翻,那些都是2013年欠下的。那时的张景,被他自己形容为“一只松松垮垮的拖 鞋”。

张景曾在央视工作,后来辞职开了公司,专门接些商业拍摄的活儿。这一年他拍的好几个片子都没能拿到钱,公司资金链断了,还要应付各种官司。为了安抚他的心情,朋友把他拖去上了几堂“洗脑课”,赚钱的法子没学会,却给了他一点生活的新思路。

他反省了前半生最值得骄傲的几件事,发现没有一件跟钱有关,于是就琢磨着:“不能没赚到钱,还把理想淹没了。”他一直都有拍纪录片的理想,但在央视并没拍出什么叫得出名声的片子。

张景出生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山村,从小就接触工匠。人生的第一个偶像就是在村里给人做道场扎纸人的手艺人。难得有可以“任性”的机会,他决定拍拍那些“接地气的,曾经用在生活上的手艺,而不是所谓的手工艺术”。

2014年,张景先跟几家电视台聊了《寻找手艺》这个项目,当时有4家愿意播他的片子。他有些得意,把这张“大饼”捧到了妻子面前。外行的妻子被这么一忽悠,就同意卖了一套位于燕郊的房子。在还了银行欠款后,卖房的钱到手只剩40万,再加上兄弟资助的50万和老丈人的20万私房钱,张景总算凑足了经费。

2014年5月8日,这是一个被家里老人们算过的良辰吉日。那天的北京,有少见的蓝天白云,趁着孩子们睡着时,妻子为张景送行。

张景信心满满,而在他的记忆里,一旁的录音师喻攀皱着眉头抽烟,摄影师小蒋闷声不吭地装车,司机何思庚也是一头雾水。不过,喻攀和何思庚却表示他们其实在心里“悄悄兴奋着”。

一行人开着一台开了三十多万公里的破车上路了。随身携带的除了几台二手摄像机和镜头,还有一张中国地图,黑色水笔在上面爬出一条蜿蜒的路,从北京到新疆和西藏,再经沿海地区回家。

为了防身,他们还特地准备了两罐辣椒水,最后没派上用场。年龄最小的喻攀好奇它是什么味道,拿来喷在自己身上,滋味让他印象深刻。

当司机扛起摄像机

“无规划毫无目的”,张景如此概括自己的拍摄方式,但他还是做了些功课。为了选择拍摄地点,他从废品收购站买了“堆起来能有两米多高”的国家地理杂志,把上面有关手艺的地点全都记录下来,最终确定了三百多个拍摄点。

这几乎是他全部的准备工作。在之后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他没有写基本文案,更没有拍攝脚本。在每一个地方拍多久是“看心情”的,短的只有十分钟,也有拍两天半的,一般每个项目会拍三四十分钟。

对擅长“看心情”的张景来说,很快,扑空也成了他擅长的另一件事。

在拍摄的前三天,张景一无所获。

第一站是河北曲阳,这里的石雕很有名,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出自这里。张景想象这里应该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作坊式手艺,没想到石雕早就实现了机械化。他完全“乱了套”,不知道该拍些什么。后来,这种状况频频出现——他们冲着一门手艺奔波上百公里,到了那儿才发现,手艺没了。

“多扑空几次也就不会失望了。”张景说。他甚至把这些挫败经历都放进纪录片里,被网友称为是“花絮和正片的结合体”。

拍摄没多久,摄影师小蒋因为家里有事退出了。

司机何思庚原先在中关村做IT,有段时间的理想就是当个卡车司机。因为工作不顺心,听说张景要拍纪录片,脑袋一拍就跟着去了。小蒋离开后,他接过了摄像机,“反正不用白不用”。这个野路子摄影师为了拍新疆的风把相机安在了车玻璃上。当沙尘扑向屏幕前的观众时,网友们说他是“被开车耽误的摄影师”。

令人失望的事不少,但真正让他们绝望的,只有一次——拍摄素材丢了。

在藏区拍摄时,他们的车爆胎了。换好胎已是晚上十二点,临出发前,他们发现装着拍摄素材的包没了。

一开始三个人以为是被野狗叼走了,打着侧影灯沿着国道找了一两百米,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先前拍摄的佛学院。他们的车停在广场上的大佛边上,何思庚至今都记得张景那张“叫人慎得慌”的脸。张景瘫坐在黑漆漆的车里,翻看相机在过去七天拍摄的素材,光打在脸上,他幽幽地说了一句:“也许佛祖不想让我们拍他。”

第二天,何思庚在翻看喻攀随手拍的录像时,看到镜头里有几双脚绕到了后备箱取走了一个包。镜头一晃,还能看到那几个小伙子的脸。他们把视频截图發给了当地的喇嘛,最后总算找到了这几个小偷,拿回了素材。

要真实,不要表演

张景总是在刻意回避那些早就名声在外的手艺人,因为他们“太知道摄像机要拍什 么”。

他们曾在陕西凤翔拍摄泥塑艺人。当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深“完全明白”他们要拍什么,很快就招来自己的老伴儿,让她坐在炕上,摆出样子。老人一直做出仔细描绘的动作,可笔尖上根本没有颜料。这个画面让张景颇为心酸,对他而言,这是表演而非纪录。

在5集纪录片中,很多人看到云南老人坎温的故事时,总忍不住掉眼泪。

八十多岁的坎温总是坐在墙角做伞,对拍摄并不是很有兴趣。只是为了上镜好看些,在背心外头套上了外衣。在用棉线固定伞的骨架时,坎温失手了。足足试了8次,他才成功。每一次棉线断开,老人疑惑而有些焦灼的表情都被纪录下来。

在整个纪录片里不乏这种戳心的镜头:推土机踏过山岗,一旁的造纸作坊人去楼空;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就不再造纸的老人;为了铁饭碗被迫放弃漆器制作的女孩……这些都在暗示着被现代科技碾压而过的手艺人。

当这样一部纪录片被送到电视台的时候,某个电视台高层看了一集多就再也看不下去。他对张景说:“你们作为业余爱好者,拍成这样很不错了。但是我们是专业平台,接受不了这个东西”。

被拒绝并不会令张景难过,令他觉得委屈的是被说成“非专业”。“我不是非专业,而是反专业。这也需要专业技巧,所以这部片子是专业的。”

让张景重拾信心的是两千多名孩子。他的一个做老师的朋友把这部纪录片放给了4所中学的孩子看,还请孩子们打分评价。张景收到了从湖南寄到北京的重达七十斤的问卷,孩子们为纪录片打了8.3分。

他又有了再努力够一够的勇气。作为一个70后,他花了4个小时才成为B站会员,然后把视频上传。很快,《寻找手艺》就被推到了首页,再加上很多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它成了2017年大热的纪录片。有人认为2016年在B站上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居庙堂之高,而《寻找手艺》是处江湖之远。前者让人油然而生大气磅礴的自豪感,而后者却给每个人带来粗糙的疼痛感,但“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现在的张景除了要应对越来越多的合作方,还在筹备第二季的拍摄。只是这一次,钱不再成为问题。他打算继续坚持这种极为个人化、任性的拍摄方式,正如摄影师何思庚所说:“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看到的,可能就是那个角落今天仍在真实发生的。”

猜你喜欢
手艺人手艺纪录片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Rough Cut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老手艺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举办展览
春·手艺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