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中国AI

2017-12-05 18:53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领域机器人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有足够的潜力和能力把愿景变成现实。

水母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快递无人机、机器人“书法家”、外形酷似姚明投篮命中率超高的双足站立机器人、会做外科手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大脑控制轮椅行走的机器人……

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种酷炫聪明的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只是新一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革命的一个侧影,在更广阔的背景里,一幅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图景,正在快速铺就。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说,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更预言,2030年,人类将成为混合式机器人,进入进化的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和科技巨头更是纷纷制定规划,试图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正在加速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實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前的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了到2030年让中国人工智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国家顶层的号召和设计,让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发酵。中国企业家和投资者窥探到新时代新部署下的巨大红利,大量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创业公司,以BAT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则在积极招揽人才,建立实验室和数据中心。

11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开放创新平台。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有足够的潜力和能力把这些愿景变成现实。正如中国一位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所说的那样,“国家决定了方向。国家制定了规划,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所有人都知道,有大事要发生了。”

奔跑的人工智能

1956年夏季,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当时,数字计算机刚刚进入全新时代,可以进行编程和逻辑运算并用于解决一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就此开启。

不过,随着研发推进,人们发现,计算机仅仅能够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在1970年前后陷入了第一次低潮。

上世纪80年代,PC电脑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带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但算法的优化与性能的提高还无法解决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自那以后,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二次低谷。

如今,人工智能迎来了真正的“第三春”。此轮浪潮背后是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脑科学、传感网等技术交叉融合、互为支撑,展现的是一件件前端智能设备互联互通的未来全新智能生活图景。

“经过60年准备,人工智能终于可以奔跑了。如果说它是一架天梯,这架天梯是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脑科学等搭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

在可预期的未来,人工智能领域被认为是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数字技术结合神经研究等医学领域、自动化机械臂等工业领域,共同组成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人一部分会以“软件”形式融入社会,如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另一部分将通过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在这种共识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利器,各方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美国推出《国家机器人战略计划》;欧盟启动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开发包括特种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英国政府也投入47亿英镑用于推动机器人研究的发展;日本提出“机器人革命”战略,涵盖特种机器人、新世纪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三个主要方向,计划至2020年实现市场规模翻番;IBM、微软等科技巨头也都在尝试软件、硬件、应用场景的联通,着眼布局未来。

中国AI组合拳

我国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战略决策和行动规划同样迅速,而且更有章法。

早在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就曾强调:“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随后,一系列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11项重点推进领域之一;“十三五”规划将智能制造视作产业转型的主要抓手;《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工信部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和政策牵引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机器人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提振实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国家战略布局的焦点领域。

放眼全国,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最雄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较其他区域领先优势显著;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基础技术发展实力较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东北地区具有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只是近年来整体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不过仍表现出一定后发潜力;京津冀地区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方面相对领先、集聚发展态势显著,近1/3的企业具有自主品牌,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北京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创新成潮的发展生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上千家人工智能机构,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百度等龙头企业以海量优质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算法平台、通用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智能芯片、语音识别等领域涌现了商汤科技、中科寒武纪等创新型公司。2016年,示范区人工智能企业实现总收入4112.5亿元,同比增长29%。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量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日本,这三国的专利量占全球的七成左右。《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

《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与美国处于同等数量级,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催生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

在一些重点技术领域,比如深度学习方面,根据美国白宫的人工智能报告,中国的“深度神经网络”相关论文已超过美国,位于世界第一。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深度学习的期刊论文数量增长率达186%,远远高于同期美国26%的增速。

与此同时,中国在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仿生材料与结构、模块化自重构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

跨过两道关口

我国以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对人工智能展现出强烈兴趣和前所未有的干劲。这不难理解,因为除了改变人类生活,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力、振兴经济以及创造财富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可能性。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对于政策层和人工智能从业者而言,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科技指数级发展虽然带来了巨大社会发展潜力,我国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变革?

大市场不等于大利润,高收益不等于高实力。目前,中国机器人附加值不高,产业亟待从大到强、向中高端迈进。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突破一些障碍、补齐一些短板,加快应用各行各业,形成正循环。

第一个明显需要突破的障碍来自人工智能的关键性基础理论。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年)》提出,我国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积累不足,资金投入相对有限且分散,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很大程度上以依托进口零部件和本体组装、集成为主营业务,虽有一定突破但基本上是被动地、跟随式发展,难以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

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图灵奖创立以来唯一的华人得主姚期智日前表示,中国想在2030年实现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首先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认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不足之处在于原创理论创新、基础人工智能研发能力还不够强。中国学者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另一个需要补齐的短板是高新技术。

现阶段,我国虽已为机器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国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减速器、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还主要依靠进口。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机器人市场“重”概念创新而“轻”核心技术发展,基础设施构建不足。国内大量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发挥作用或形成产值、产能的很少。一些企业热衷于炒作概念,虽然挂名“机器人”、“智能”,技术能力却匹配不上。

人才是胜负手

针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问题,中国电子学会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年)》中提出,创新技术同时要和智能应用充分对接,形成全链条“智慧生态”。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之间的整合能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既要围绕智慧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开展细分领域示范工程,也要打造重點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要迈过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两道关口,业界还有一个关键共识——人才。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创新,均依赖高素质的人才。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来高校、科研院所没有间歇的探索,美国因此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输出地。而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则较为稀缺。

腾讯研究院近日发布《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从其中企业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差异。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美国共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78700名;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00名,约为美国的50%。分领域来看,在处理器/芯片领域,美国员工人数是中国的13.8倍,美国有17900人,中国仅有1300人。

中国电子学会的报告认为,我国应建立机器人行业亟需的多层次、多类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同时,建立培养标准体系,运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加深与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相关行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

决策层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等方面都作出部署。

“这肯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一位行业专家认为,“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中国完全有希望培养出或者吸引更多人才来华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猜你喜欢
领域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