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再辨

2017-12-05 23:48武宏伟
师道 2017年11期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核心

武宏伟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变革。素质教育还未彻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又再度出发。理论界对这个来源于西方的“核心素养”,怎样在中国生根开花,怎样贯彻落实到每个学科教学中去;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怎样贯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对空心的理论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今天怎么做,明天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的实心操作——这也正是多次课改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再来分析探讨一下“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定位和操作才能落到实处的问题。

一、语文素质教育及其现状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1. 素质。“素质”原为生理学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

2. 素质的类型。素质一般分为三类八种:三类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3.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指对上述三类八种类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现状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已经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所以才提出了和这种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当教育真正达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名词就会自然消失,因为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提高人类素质的教育。

2. 应试教育不变,其他难变。素质教育搞了近30年,虽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是雷声大,雨点稀,喊得多,做得少,思想超前,行动滞后。何以然?有“大气候”的原因,诸如中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教育结构及评价机制的单一和落后等问题;也有“小气候”的原因,诸如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构建想得多,实际操作研究得少,理论和实践追求“高、大、全”的多,从“低、小、碎”入手进行方法和途径的实践探索少。但归根结底是“大气候”不变,“小氣候”难成。现行应试选拔人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变,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一言以蔽之,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空心的“素质教育”,实心的“应试教育”。

(三)语文素质教育及其现状

语文素质教育是什么?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语文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教育;语文道德、学习和审美素质的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内容凝结在课堂教学中就变成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可是在语文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每篇文章中的目标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是其关键所在,可是并没有权威的、被大家认可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的方式方法供人们参考。教师只能各自为战、各显神通。一切的“过程与方法”都围绕“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一句话,还是应试教育。

二、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发展前景

(一)素养及核心素养

1. 素养。素是本色、本质;养是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素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反映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反映全球化的要求,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本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六种学生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方面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种;自主发展方面有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种;社会参与方面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种。和九大素养比较,少了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审美情趣三种。

(二)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适应语文终身发展、语文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们也不是没有总结过。在知识教学时代,他们提出了“字、词、句、语、修、逻、文”,然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被大家普遍接受,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后来又有人补上了个“思”字,但还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说,但这个“核心素养”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还在争议讨论的过程中。

1. 四个维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有人把它具体阐述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endprint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它是其它几个维度的基础。

(2)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两个维度。针对上述的四个维度,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说写表达、听读吸收。

(2)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文修养包含三方面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

3. 笔者观点。(1)语文核心素养要基于语文素养来确立。语文素养是什么?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内容可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六个层次。

前边谈到对“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阐述,几乎涵盖了语文的全部素养,谁还能找出第五条、第六条?即使是能够找出,也肯定是与这四个维度有所交集的牵强附会。这不能叫做语文“核心”素养,只能勉强叫做语文“素养”而已。

“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两个维度的阐述,似乎又缺了点什么,尤其是“知识”,没有知识,怎能形成能力?

(2)上好“七个基本课型”,抓好“四件事”,實施“一个策略”,就是抓住了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是笔者研究践行的省级课题,被评为优秀成果的《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七个基本课型”是以人的语文 “听、说、读、写”能力为框架,把各种能力具体划分为不同要素的书法、朗诵、演讲、辩论、表演、阅读、写作等的七种课型的大“专题”来教学。

天天抓的“四件事”是:练好字;读好书——读的书质好、量大,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写好文章:抓日记、读书笔记和平时作文,写作辅导课有“型”“序”,“核”;练好口才:朗诵、演讲、辩论、表演等。

“一个策略”是实施“大语文教学策略”,就是把思品、历史、地理等科目的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阅读教材。把语文和政史地等科目的教材整合为两大卷册,即语文讲读卷和语文阅读卷。语文讲读卷可由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主体构成,语文阅读卷可分为文学卷、思品卷、历史卷、地理卷、心理卷等。

“大语文教学”就是用语文的学习观来指导学习政史地等科目,并共同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指导学习思品、历史、地理等科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视阅读指导和调控,重视写作指导和调控,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笔者上述的观点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按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说法就是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参与的“知识与能力”。缺了“知识与能力”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在这个意义上,笔者的所谓核心素养,实际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大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 素质与素养。其一,区别。“素质”讲的是人的“质”,即人的性质、品质、特点等属性。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就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它在生命之初便被孕育着,并在生命过程中逐步生成、趋于完善,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具有先导意义与根基作用。素质是人性之本,是能力之源。

“素养”讲的是人的“养”,即人平日的修养。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从理论上讲,素养是需求取向的,是一个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素养包括做人之道;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深度;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与社会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等。

其二,联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素质可以弥补,修养可以加强。素养是素质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就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

2.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其一,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内在的一致性。在根本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这一提法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其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命题,一方面可以清楚认识到素质教育这一命题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素质教育的新突破。endprint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即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四)核心素养及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前景

1. 从素质教育的“空心”所想到的。前边讲到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种种,其实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双基”落得实,是世界公认的,这也就是基础素质抓得好,只不过是知识抓得多了一些,活动抓得少了一些;书本知识抓得多了一些,书本外的知识抓得少了一些;考试抓得多了一些,考试外的抓得少了一些;全面的、千篇一律的抓得多了一些,个性的、特长的抓得少了一些……这些也许就是“动手能力差,不具创造力,不出拔尖人才”的主要原因吧!那该怎么办?缺那补那吧,进行缺欠素质教育吧!

弥补缺欠素质,进行全面性的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当务之急。所谓的全面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二是使所有素质都获得培养与提高,不能只片面抓某一种素质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要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吸取进去,以解决目前问题为前提,才能卓有成效。

2. 必须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 拔人才的机制;必须大幅度改变目前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我国现有的考试和评价过多拘泥于纸笔形式,强调孤立的确定性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评价任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过于注重标准解题过程和正确答案。不改变这个应试教育的现状,一切都是“空心”的。

“核心素养”构建了理想的评价体系,这些只停留在口头、文字上的理论,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并行之有效?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还会走“素质教育”的老路。

3. 必须改变教材。目前的语文教材,只是一本名作集,只是教和学内容的载体,真正要教和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面对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教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教师自己的事。这个问题在数学等其他理科的教材中是不存在的,教什么是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的。于是,对于习惯了“拿来主义”或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就只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或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教了;学生不知该怎么学,更不知该学点什么,那就只好按照老师教的内容去学了。于是,“课程内容是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了。

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实践与研究”需要有一个教材做支撑。“学习目标+规律+方法+例子+知识归类+拓展材料+拓展问题”等多位一体的“教材”是笔者多年实践和研究的框架,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同,可作为参考。

4.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教师不读书、不写作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什么?因为应试教育不需要,评职晋级、评优评先也不需要。如何能够调动教师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践行教育教学,参与到研究践行“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身上的行列中去,这是个大问题,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础保证。既要有顶层举措,也要有基层的具体实施措施。

5. 語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是什么,落实到每节课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必须明确而有梯次。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线教师是不关心理论方向的。那些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东西他们是不听不看的。他们关心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怎样做才能达到家长、学生、学校、社会的要求。基于此,只要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概念必须明确,目标必须明确,任务必须明确,怎么测试必须明确,测试结果对他们有何厉害关系也必须明确。这些如果真正使他们明白了,改革就不愁落不到实处。

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新一轮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再度出发,怎样卓有成效地落到实处,明确且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或许是关键。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核心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