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型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7-12-05 08:46赵紫岑
医学信息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赵紫岑

摘要:吸入型麻醉药物在临床应用具有各种优势,广泛用于全身麻醉,为更深入了解吸入型麻醉药物,需对其药理作用等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药物应用进展,本文对吸入型麻醉药物进行进展研究。

关键词:吸入型麻醉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14;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4-0022-03

吸入型麻醉药物又可分为气体型和挥发性型麻醉药物。吸入型麻醉药物以气体形态通过患者呼吸道进入体内发挥麻醉作用,因其麻醉效果佳、起效快、可控性高,使得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有着静脉麻醉无法替代的优势。近几年,对吸入型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药理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问对吸入型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让大家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吸入型麻醉药物,为吸入麻醉药物的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1吸入型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吸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含两种学说,即脂质和蛋白质学说。脂质学说建立依据在于吸入型麻醉药物的脂溶性较高,与麻醉强度成相关性。但是此法无法解释不同吸入型麻醉药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强度差异以及非脂溶性药物的麻醉作用等现象[1]。脂质学说仍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而蛋白质学说的研究已经成为吸入型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领域。

蛋白质学说建立依据在于吸入型麻醉药物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和蛋白表达作用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但是目前尚未找出药物作用关键靶点。蛋白质学说中吸入麻醉药物作用的膜蛋白以配体门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为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又分为兴奋性谷氨酸受体通道、神经元烟碱受体、抑制性的GABAA受体通道以及甘氨酸受体通道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主要是Na+、K+、Ca2+通道等。气体吸入麻醉药物主要代表药物氧化亚氮和氙气是NMDA受体拮抗剂,药物抑制NMDA受体活动起到镇静、保护脑缺血的作用。低浓度吸入麻醉药物对神经元烟碱受体有抑制作用;而对GABAA受体以及甘氨酸受体通过抑制它们的活性来起到镇静、睡眠的作用;高浓度吸入麻醉药物抑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开放功能,减少信号传递,从而达到镇静、麻醉的效果。吸入麻醉药物影响着蛋白激酶C的功能和表达,因此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作用蛋白的研究重点。蛋白激酶C参与者神经细胞迁徙和神经递质释放,吸入麻醉药物使蛋白激酶C磷酸化,并促进钙离子的释放,并且间接性调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转运体功能和伤害性感受传递的P物质受体功能,起到镇痛、麻醉作用[2]。

吸入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离子通道均有抑制或增强的作用。有文献指出,参与认知、记忆、睡眠的功能的脑内激动系统、丘脑、海马等部位是吸入麻醉药物作用敏感区[3]。通过动物试验发现,动物颈部横断脊髓的MAC值稳定无变化,说明脊髓能够介导吸入麻醉药物的MAC效应。

2吸入型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

随着麻醉机等设备的改进以及监测技术的进步,低流量范围内吸入型麻醉药物开始在临床推广应用。新型低流量吸入型麻醉药物具有经济性、可控性等特点,虽然存在缺氧、CO浓度增高、麻醉深度改变等隐患,但是目前较少有关于吸入型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发出。新型吸入麻醉药物以地氟烷和七氟烷应用较广,两者使用费用稍高,但是麻醉苏醒时间短,对于需长时间维持麻醉的患者,新型吸入麻醉药物能够降低术后观察期费用,反而更加经济[4-7]。

七氟烷与地氟烷的价格要比临床上常使用的异氟烷的价格高,不过,地氟烷的脂溶性比较低,麻醉苏醒比较快,对应用地氟烷时维持麻醉的时间高于3 h的临床手术,患者在术后可以较为迅速的苏醒,可有效减少患者在麻醉之后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所停留的时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费用[8-9]。另外,七氟烷在患者血液中的溶解度要比异氟烷更低,不过对于1.5~2 h的临床手术,对患者应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恢复时间和应用异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具有相似性,主要是因为七氟烷在患者的肌肉组织的溶解度和异氟烷比较相近,七氟烷和异氟烷这两种吸入型麻醉药物在此段的麻醉时间中被患者所摄入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对手术时间在1.5~2 h的临床手术可以不必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10-11]。

具以往研究结果认为吸入麻醉会延长肥胖患者的苏醒时间,但是新型吸入麻醉药物应用于肥胖患者后,苏醒时间与常人无异,远远高于传统的氟烷、甲氧氟烷等吸入麻醉药物。原因在于传统吸入麻醉药物脂溶性高,在肥胖患者的脂肪内储藏,代谢缓慢;而临床使用的新型吸入麻醉药物脂溶性小,对肥胖患者无明显影响。

由于地氟烷与七氟烷对患者的诱导苏醒相比比较迅速,所以,地氟烷与七氟烷比较适合于在门诊手术患者中进行麻醉,与目前已经被比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麻醉的以异丙酚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方式相比较,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相比比较平稳,即使使用比较高浓度的七氟烷对手术患者进行麻醉诱导,也可以维持相关循环的稳定,而且吸入麻醉诱导所使用的麻醉药物的费用比较低,不过,因为,患者在实施麻醉之后出现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情况相对比较高,所以,患者在麻醉后的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停留时间相对比较长一些,因此,患者的治疗费用也要相对增加一些[12-13]。预防性的应用一些止吐药物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发生与吸入麻醉有关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情况,但是,复合氧化亚氮麻醉则会使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情况增多。而且,对实施七氟烷麻醉方式的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恶心及呕吐情况要比使用异丙酚进行麻醉的患者更高一些,另外,患者对七氟烷的麻醉满意情况也要比异丙酚更低一些。同时,应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的患者在其麻醉恢复期很容易出现谵妄和激动等情况,有可能是和实施七氟烷麻醉的时候患者出现一些惊厥样兴奋的相关脑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存在癫痫疾病的患者并不适合给予实施七氟烷麻醉[14-16]。以往,氟烷曾经在婴幼儿的临床吸入麻醉中具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即使存在患儿发生氟烷性肝炎的相关报道,不过患儿出现氟烷性肝炎的仍比较低。而七氟烷由于对患者的气道刺激相对比较小,不易发生激惹的作用,其诱导相对比较快速,并且循环较为稳定,所以,目前,已经逐渐的取代氟烷成为了对婴幼儿进行吸入麻醉的一个首选的麻醉药物,不过,与应用氟烷对患者进行麻醉相比较,应用七氟烷对患者进行麻醉会使其苏醒期出现一定的兴奋。地氟烷的血/气和血/组织的分配系数相比比较低,患者在应用地氟烷进行麻醉之后其苏醒比较迅速,所以,地氟烷比较适合用于儿童的麻醉维持,不过,由于应用地氟烷进行麻醉会使患者出现气道刺激的一些不良反应情况,所以,地氟烷并不适合用于患者的麻醉诱导。endprint

3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吸入麻醉药物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组织麻醉药物分压影响着药物的麻醉效果。吸入麻醉药物的浓度、肺通气量、心排血量以及脑组织血流量都将对脑组织麻醉药物分压产生影响。吸入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影响着药物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的长短。例如,新型吸入麻醉药物脂溶性低,其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并且肥胖患者不受其影响,麻醉后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血气分配系数容易受到外界温度、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体温降低,系数升高;溶解度降低,系数随之下降。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因人体组织血流情况以及血液灌注程度不均,其麻醉药物分布亦有些许差异。吸入药物到达心脏、肝脏、肾脏等血流丰富组织并平衡的时间约10 min左右,而达到肌肉、皮肤等血液灌注程度较低的组织并平衡稳定需要4 h,而脂肪等无血流分布的组织大概需要30 h才能达到半饱和状态。肥胖患者使用传统吸入药物其苏醒时间较长的原因便在于肥胖患者脂肪组织较多,能够积累大量吸入麻醉药物,到停止麻醉后开始从脂肪组织中重新回流入血液。因此新型吸入麻醉低脂溶性的特点可以不会出现延长肥胖患者苏醒时间的情况,甚至比异丙酚麻醉后苏醒时间更短。

吸入麻醉药物代谢形式以其原形直接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为主,仅小部分在体内代谢排出,极少部分通过皮肤、内脏器官甚至手术创面排出体外。体内代谢产物中有不少具有毒副作用的物质,已有不少关于氟烷性肝炎和七氟烷肾毒性的报道文献受到人们的关注,另外曾有报道指出吸入麻醉药物作用于染色体有使基因致畸和突变的可能[17]。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以及新型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和地氟烷在临床上都有着肝肾毒副作用,其中以氟烷作用最为明显,七氟烷虽经动物实验获得其肾毒性结果,但是现今未有其肾脏损伤的相关报道出现,所以临床重点在于避免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七氟烷麻醉。吸入麻醉药物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多在于头晕、头疼、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并有调查指出,在吸入麻醉暴露环境中的妇女其流产概率大于为暴露妇女,并且下一代中先天性疾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18]。并且吸入麻醉药物对大气臭氧层、温室效应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吸入麻醉使用过程中浓度范围需严格控制,麻醉过程以及仪器养护需严格按照制度操作,降低吸入麻醉药物对环境及人体的影响。

4总结

吸入型麻醉药物诱导和苏醒时间短,可控性强,在临床门诊得以广泛应用。近几年,新型吸入麻醉药物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相继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有利于后续对短效甚至超短效麻醉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也使得吸入型麻醉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吸入型麻醉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仍需要时间继续深入探究,现今只能从筛选用药人群,规范用药方法等方面预防毒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雪,陈晓辉,陆迪涵,等.妊娠期麻醉药物七氟烷暴露对出生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3):682-684.

[2]罗艳,姚尚龙,杨拔贤,等.中国麻醉医师在全身麻醉中七氟醚使用习惯的多中心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6-9.

[3]高烨,季永,张邓新,等.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4):311-315.

[4]胡骕,彭彪,罗冬冬,等.异氟醚对胶质瘤 C57B L/6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57-59.

[5]战珑,韩建阁.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及其副作用研究新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200-202.

[6]王瑚月,苏国生.不同麻醉药物发生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4):32-33.

[7]姜爱华,陈林静,马加海,等.熵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42-45.

[8]沈晓琨.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药物对择期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66-68.

[9]刘光跃,徐仲煌,李敏,等.腔镜手术不同麻醉方法费效的比较: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7):876-879.

[10]马丽丽,顾连兵,许鹏程,等.吸入麻醉药物长期暴露下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4):336-337,340.

[11]孙琳,吴小玲,曹晓琳,等.雾化吸入麻醉药物时不同给氧方式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3-345.

[12]吴晓蕾,郭杰,张丽红,等.不同麻醉药物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循环改变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5):387-389.

[13]刘丽英.贫血患者七氟烷吸入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819-2820.

[14]姜龙,张晓燕,姜平,等.动物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2):119-123.

[15]李晴宇,黄媛,张美秀,等.七氟烷吸入全麻加辅助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疝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國现代药物应用,2012, 06(19):38-39.

[16]洪彬源,陈桂纯,王云花,等.多模式麻醉药物合用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37(20):3080-3083.

[17]李钊,张芸,袁风雷,等.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骨科手术麻醉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3):33-34.

[18]许野,宁薇.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6):462-46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