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7-12-05 16:30谢范昌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14期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临床效果

谢范昌

[摘要] 目的 分析胰島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7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随机分2组,37例/组。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持续静滴,实验组予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比较2组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PH恢复时间、尿胴体转阴时间、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pH恢复时间、尿胴体转阴时间、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 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胰岛素泵;皮下注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7(b)-0089-0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一种常见的急性代谢代谢并发症,I型糖尿病患者属于高发群体,临床症状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口渴、多饮、多尿、尿中出现酮体及消瘦症状异常加重等,对患者身心安全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医治手段[1-2]。为了研究分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及安全性,将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胰岛素持续静滴、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74例)。按照收治时间顺讯从1~72依次进行编号,单数编号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双数编号患者被分为实验组,一组各占37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15;患者年龄下限为65岁,年龄上限为75岁,平均年龄为(70.41±4.35)岁;患病时间为4~20年,平均患病时间为(9.84±6.53)年。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13;年龄年龄下限为64岁,年龄上限为77岁,平均年龄为(70.92±4.64)岁;患病时间为3~22年,平均患病时间为(9.97±6.75)年。2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年龄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变化。对照组:接受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医治。给予患者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应用持续静脉滴注形式,胰岛素药剂定量为0.1 U/(kg·h),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可适当进行增加或减少。当患者胴体结果转变为阴性时,治疗方式变为皮下注射。实验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通过胰岛素泵给予患者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应用持续皮下注射形式,胰岛素药剂定量与对照组一致;当患者胴体结果转变为阴性时,定量减少至0.05 U/(kg·h)。治疗时间:15 d。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2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后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pH恢复时间、尿胴体转阴时间。②记录2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③观察2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分别对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方法

将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pH恢复时间、尿胴体转阴时间、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用(x±s)表示,t检验]和并发症发生概率([n(%)]表示,χ2检验)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临床情况

实验组胰岛素用量(54.70±7.48)U、餐后血糖达标时间(6.27±1.22)d、pH恢复时间(9.24±2.62)h、尿胴体转阴时间(21.31±6.10)h较对照组显著更短(P<0.05)。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2.2 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MDA、SOD、TAC、GSH-Px大体持相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MDA(4.10±1.94)nmol/mL低于对照组,SOD(32.53±8.19)U/L、TAC(27.14±4.55)U/mL、GSH-Px(96.83±8.94)U/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出现感染患者占1例,出现低血糖患者占2例,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占1例;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81%(4/37)。对照组:出现感染患者占5例,出现低血糖患者占4例,出现其他并发症患4者占例;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5.14%(13/37)。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比较,实验组(10.81%)较对照组(35.14%)显著更低(χ2=6.19,P=0.01)。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内科中属于常见疾病之一,在胰岛素问世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病死原因是由于酮症酸中毒。当胰岛素问世后,其病死率显著下降,但如果处理方法不当,仍有较高的风险导致死亡。酮症酸中毒病因较为复杂,如妊娠分娩、暴饮暴食、心脑血管意外与精神刺激等均属于其诱发因素。若发现尿中有胴体出现,则是酮症酸中毒的早期危险信号,患者应及时去往医院接受救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导致对胰岛素具有拮抗效用的激素含量显著增加,糖原异生成旺盛状态,提高肝糖输出量,血糖水平增高;又加上脂肪动员、分解速度变快,酮体量、胴体利用率降低,造成血胴大量积聚的现象。所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伊始应提供给患者外源胰岛素,以便维持人体代谢的稳定。

近年来医学临床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主要是应用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形式,但前提要求治疗人员能较好把握滴注速度、浓度,同时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否则出现滴注速度不稳定、患者负面情绪明显结果,易引发感染、低血糖等并发症,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相较于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方法,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输注速度具有稳定性,保证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呈平稳状态,不会产生较大波动;同时他可模拟人体胰岛素正常的生理分泌模式,有效避免低血糖等并发症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它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局部用药剂量较小,据相关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胰岛素注射半衰期短对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影响不明显,血糖浓度预测、胰岛素浓度调节更加方便,治疗效果优良[3-4]。

而此次该研究表明:实验组胰岛素用量(54.70±7.48)U、餐后血糖达标时间(6.27±1.22)d、pH恢复时间(9.24±2.62)h、尿胴体转阴时间(21.31±6.10)h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P<0.05)。治疗后,实验组MDA、SOD、TAC、GSH-Px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10.81%)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胰岛素用量更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大大降低,对于医学临床推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乃君,金秀平,魏剑芬,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8):918-920.

[2] 刘志贤,刘会东,厉胜,等.急性腹痛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6):3113-3115.

[3] 张计兰.动态血糖连续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临床中的联合应用管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z1):74-75.

[4] 刘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34-35.

(收稿日期:2017-04-23)endprint

猜你喜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临床效果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3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与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胰岛B细胞功能改变的观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尿崩症的特点及诊断工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