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2017-12-05 17:07仲玉梅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段化妆英雄

仲玉梅

“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如是说。的确,高中学生要想突破“见解平庸、思路平常、语言平淡”的写作瓶颈,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思维方法使作文“思想深刻”。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在议论类文章中如何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要深刻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有诗句类、故事类、言论类等,在对故事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有“轿夫穿新鞋”这样一则材料: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这则材料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说的是轿夫的事。那么,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要防微杜渐,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过而能改诚可贵…… 如果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只着眼于局部,就容易立意为:“踏实干好平凡的事”“舍己为人”“严以律己”“细节决定成败”等,这般单从轿夫角度的解读就不够准确。所以,审读故事类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这样才能透过引喻与警示,深刻洞察小故事中所寓含的大道理。这个立意的过程,运用的就是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因析果、由近及远的透视思维之法。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运思要深刻

运思,是指思路的运转。运思深刻,要求主体部分几个层次之间要构建缜密的逻辑关系,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等。这诸多的层次关系更需要借助灵活的思维方法来构建:

(一)发散思维→并列关系

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是指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沿着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写作时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可构建并列关系的结构层次。例如,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幸福三要素》一文则从众多要素中精选了三个,分别为: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这三要素就构成了并列关系。借鉴这样的发散思维方法,可进一步思考生命健康的标准有哪些。王蒙在《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中写道:

第一是基本的善良。第二是明朗。第三是理性与自我控制。

像这样的思考就特别富有启发性,清晰的并列层次也能使读者迅速把握文章脉络,进而与作者产生思想共振。

(二)比较思维→对比关系、递进关系

比较思维是指在思考某个问题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或异或同的比较,包括正面的相似比较、反面的差异对比、同类相推的类比等。运用比较思维可使文章的几个层次形成对比关系、递进关系等。例如,王蒙在《人生三境》一文中分别比较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对人生的不同影响:

逆境,人生的考验与挑战;顺境,也许会成为陷阱;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通过这样的几层比较,读者对在不同境遇中该如何更好地生活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与选择。优秀的作家大都擅长比较思维,周国平在《平淡的境界》一文中同样运用比较思维思考了“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这一问题: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

作者巧妙地把作文与烹鱼进行了类比,在层层递进中把“文字要平淡有味”的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

(三)递进思维→递进关系

递进思维是指对问题做进一步纵向的思考,好比“掘井”要“及泉”,是一种深度探究的思维方法。例如,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是这样层层递进思考的: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显而易见,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化妆”技巧与境界,唯有通过“生命的化妆”方能成就“一流的文章”。

再如,陈贵先在《说贫道富》一文中对“不同阶层的人如何对待富人”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仇富——崇富——宠富。这样的思考层层递进,把当今社会不同人的病态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四)因果思维→因果关系

因果思维是根据事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进行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找原因的思维方法,多运用因果思维法能使议论的几个层次形成更严密、更富有逻辑性的结构关系。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有如下几个观点句: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的“两个发现”,“但是这在他身上不是主要的”。

③马克思的“毕生使命”——革命斗争。

第①句是总起句,按常理,主体部分的两个层次应按顺序先写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再写他是一个科学家,可第②③句的写作顺序恰恰相反。其实,第②③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有非凡的建树,所以才會在革命实践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应该说,恩格斯的这篇悼文情理兼具,是议论环环相扣、逻辑特别严谨的典范之作。

再如,摩罗在《重温英雄梦》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人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①首先,英雄是精神的。endprint

②所以,第二,英雄是自己的心灵强大到足够与整个世界相抗衡才成其为英雄的。

③第三,英雄是寂寞而孤独的,这一点正是英雄与圣人的分水岭。

④最后,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关于英雄的这四点思考是层层相承的因果关系,在这样互为因果的几层推论后,英雄迥异于常人的精神特质也就特别彰显了出来。

(五)辩证思维→转折关系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之处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能有效防止议论的片面性,有助于在对立统一中全面分析问题,使议论层次抑扬有致、迂回转折。例如,贾平凹在《好读书》一文中对读书问题做出了如下思考:

①读书就得受穷。

②读书就别当官。

③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

④说了许多好读书的坏处……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因此还是好读书者好。

乍读此文,还以为作者在发读书人的牢骚,其实,辛酸之语背后是对读书的深爱!文章以大量笔墨铺陈读书的坏处,结尾一段的“但是”轻轻一转,简略几语却道尽读书之好!作者巧妙运用辩证思维,让读者在聆听了一番关于读书的阔论之后豁然开朗!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语段要深刻

语段的“深刻”主要体现在该段“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就是指这个观点能引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思想共振。当然,语段的深刻思想同样必须灵活借助各种思维方法得以表达。例如,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些“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见解深刻的语段:

①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

②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曹文轩《前方》)

③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④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花未眠》)

这四个语段综合运用了比较思维、因果思维等方法,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大致有人生启示、生命哲思等。其思想关注的不外乎两个方向:内视和外察。內视,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反省,生命的姿态要向下;外察,也就是眼光要关注外部世界,生命的姿态要昂扬向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段化妆英雄
英雄犬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给语言“化妆”
化妆
重走英雄路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