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优则仕

2017-12-05 17:10杨双林季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

杨双林 季敏

摘要:高职院校总会有中高层管理者因退休或其它原因空出工作岗位,因此不断地需要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拔人才充实管理团队。在厘清教而优则仕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出现教而优则仕的三层原因,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悲喜之处,得出的结论是正视这种现象,因为其不可避免。

关键词:教而优则仕;高职院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38

0引言

中国古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众所周知,就是学习好的人就可以拥有官职,走上仕途。由此演化出“教而优则仕”,即教学中表现优秀的一线教师担任了学校的中层以上行政职务,该名教师从此走上了教育中的仕途。这种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当然也位列其中。存在即合理,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根源。

1高职院校教而优则仕存在的原因

1.1社会层面

1.1.1官位崇拜的观念

多数中国人认为无论什么领域,只有有了官职,才表示这个人工作得比较优秀,比较高人一等,因此官员在中国总是比在外国更加受人尊敬和青睐。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受这一观念影响的概率或许小之又小。因此高职教师若有机会走上仕途,自然会乐而从之。因此社会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可小觑,深刻地影响着绝大多数高职教师,以致他们在“教而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则仕”。

1.1.2物质至上观念

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特别明显的一点是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其中尤以房价上涨为甚,同时多数中国人总认为租房没有安全感,因此全力以赴购买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接着再竭尽全力购买改善性的第二套住房,同时还需要购买家用轿车,需要带着家人周游世界、环游中国,中国人对物质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永无止境,而这些欲望的满足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全国的高职教师为数不少,身处当下的环境之中,几乎都会受其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择机通过担任学校中层干部的方式以尽快达到购房购车的物质目标,也就不难理解。

1.2学校层面

1.2.1收入因素

在高职院校,如果专业技术职务相同,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年收入超过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多数没有外出兼职,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工资,因此如果有机会将工资提高一些,自然会愿意争取,因此教而优则仕这一现象,高职院校自身提供了第一个条件。在国家允许高职教师外出创业或兼职后,高职教师们的收入来源会增加一些,不过短期内会比较有限。

1.2.2其它隐性待遇因素

众所周知,工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职称几乎成了影响工资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每位高职教师几乎都有一个梦想:退休之前评上教授或者副教授。但职称晋升的条件逐年提升,而有无行政职务同样会影响这些条件具备的时间早晚,因为高职院校中存在一种观念——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对学校的贡献要大于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因此在职称晋升方面学校应适度关照——其正确与否确实无法考证,不过部分高职院校表现出了实践倾向,因此为了尽早实现职称晋升的职业目标和家庭梦想,教而优则仕成了一部分高职教师的不二选择。

1.2.3个人层面

教师个人非常愿意承担各种行政职务。试想,如果教师本人对行政职务没有强烈追求和偏好,即使社会上对官位崇拜的观念再怎样浓厚,社会再怎样唯利是图,学校因为行政职务把收入及其它隐性待遇差距拉开得再大,这样的高职教师依然能“任其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毕竟内因比外因重要得多。

教而优则仕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对高职院校来说亦喜亦忧。

2教而优则仕的三重喜

2.1学校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能够在教学上拔得头筹、屡获优秀,说明该教师的确有过人之处,比如积极主动、风趣幽默、善于总结和思考,因此受到学生喜爱、受到同事钦佩、受到领导器重,这样的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一定会充分调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对该所高职院校来说,有了更加有魄力的管理者,学校的发展当然会势如破竹、如日中天,学校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这是教而优则仕带来的第一重喜。

2.2体现了教师本人足够积极进取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过来,不想当领导的一线教师不是好教师,或许有其偏颇性,不过教师能主动申请中层干部职位,这一行动本身就已经表明该教师愿意为学校管理事业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表明了此类教师在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积极思考,如果这些愿意加入管理团队的教师全部遭到拒绝,恐怕该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备选中层干部了。

愿意教而优则仕的教师越多,越能看出教师们的积极进取劲头的高低,这是其中的第二重喜。

2.3体现了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能够在现任优秀教师中选拔中层管理者这一行动本身,也可看出高层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领导水平,先由教师们自愿申请,再从中择优录取,从而既能选拔出愿意担任中层管理者的教师,又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还能让所有教师对选拔过程和结果心服口服,这成为高职院校教而优则仕现象的第三重喜。

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而优则仕,就不可能只喜不忧,因为任何现象都有其两面性。

3教而优则仕的三处忧

3.1学生失去了与大师相遇的机缘

军队中有“一将难求”的说法,企业界同样有“优秀企业家是天生的”言论,其实都表达了最优秀的人才非常难得的意思,这种现象在社会各领域中普遍存在,教育界当然不会例外,像孔子、苏格拉底这样能够启迪学生智慧的大师几千年来为数并不多,高职院校中真正受到学生肺腑之爱的教师凤毛麟角,而这样的教师如果在一线担任专任教师,则一学期至少会影响3个班100名左右的学生,多则影响五六百人,但如果走上领导崗位,每学期至多能够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受惠面大为缩小。endprint

一所高职院校如果将这样的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为学生深爱的大师级教师全部吸纳为管理者,那么至少对该校部分在校学生及将来的潜在学生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因为学生们在大学三年期间将无缘与大师相见,也许某些学生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一所高职院校好或不好,取决于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而学生这种真实感受的主要影响者来自于各位为其授课的一线教师,所以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高低才真正决定了这所学校在学生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严峻的招生形势来说,可谓是一则喜讯。基于此,高职院校中的教而优则仕位列忧之第一。

3.2高职院校工资福利更偏向管理层而非一线教师

其实,高职院校中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要努力由一线教师转聘为管理团队中的一员,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因素恐怕就是收入待遇了。不能说这是优秀教师的过错,因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之下,再优秀也需要有起码的物质保证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也许不得不说是学校的工资福利制度对一线教师不利。

如果学校管理者真正意识到一线教师工作的重要程度及辛苦程度,应该会将工资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因为一线教师上课时连续站立40-45分钟,备课时连续坐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些教师课间休息几乎也一直站着,连续站立一上午或一下午是常有之事,体力消耗确实比管理者要大。

如果管理者真正意识到学校所有事务中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这样的高职院校的明天会更好。学生在学校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幸福人生做准备、打基础,因此学校应将最优秀的教师安排在一线作为专任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而不是抽离一线,在远离学生的管理岗位上间接地发着光和热。如何将优秀教师稳固在一线,除了教师自我教育之外,学校要做的就是需要将工资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而且幅度要大一些,否则,在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驱使下,一部分优秀教师一定会流向管理岗位。

因此,教而优则仕在一定程度上透漏了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的漏洞,也透漏了高职院校领导方针的偏向,这是第二处忧。

3.3实现教而优则仕的教师爱教书但更爱当官

教学能够经常保持优秀的教师实属难能可贵,于学生难遇,于学校难得,不希望他们脱离一线教师岗位,因为他们具备为学生深爱的人格魅力。他们自愿成为学校管理者中的一员,一方面表现出他们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而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爱教书但更爱当官的个人偏好,也许让学生喜爱只是他们的无心插柳,而成为中高层管理者才是他们的有心栽花,而且这朵花真地盛开了。基于此,教而优则仕反倒成为这里探讨的第三处忧了。

4结论

综上分析,教而优则仕可谓是喜忧参半。其实,像孔子、苏格拉底似的大师想必不太会教而优则仕,因为一旦走上仕途,大量的时间、精力恐怕只能用于繁杂事务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内心自然不会宁静,没有宁静的内心,阅读和思考或将寸步难行,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拿什么去保证,岂不就沦为了人间的悲惨世界?幸好各所高职院校管理岗位总是有限的,大部分优秀的高职教师仍然得固守在一线,更好的则是无论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如何,总会有崇尚物质简朴而灵魂高贵、珍爱学生生命如掌上明珠一般的高职教师,在他们心中,学生带来的心灵感动远远胜过中高层管理职位带来的物质吸引。

因此,高职院校中的教而优则仕现象自各所院校建校以来,就不可避免,表面看似影响不大,实则影响深远,各高职院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若能在正视它的基础上,优化学校的薪酬管理,也许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会助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形之中也能够优化高职院校總体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爱卿.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竞聘任职中的悖论与求解[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2]杨树亚.“仕”,不该沦为“教而优”的终结——中小学“教而优则仕”现象微观察[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05).

[3]王颖,王毓珣.关于教而优则仕的理性思索[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05).

[4]王楚红.试析“研(教)而优则仕”现象的逻辑基础与成因[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6).

[5]刘小勇.对“教而优则仕”现象的解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