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研究

2017-12-05 14:49张金秋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9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大学生

摘 要 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是现阶段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核心力量,充分展现出了高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日渐繁荣和壮大,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逐渐在志愿者服务中占据较大的位置。根据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分析,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内涵认识的服务氛围,基本构建了有力的队伍和组织,但整体的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主要是根据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进而提出完善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志愿者 服务模式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Z151197。

作者简介:张金秋,唐山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097

“文化志愿者”这一概念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所提出的,并且我国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到2012年为止已经成立了2000多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且有30多万文化志愿者被记录在册,由此可见文化志愿者在我国文化建设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通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等活动都体现出了高校大学生在文化志愿者中的重要性,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所以,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概念,以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概述

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概念主要是以“志愿者、文化志愿者”为基础。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都对“志愿者”提出了多种的解释。例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界定为志愿者是不计较物质报酬的,是以责任、信念和良知为基础帮助和服务社会和他人的人;而中华志愿者协会认为“志愿者”应是不为物质报酬,充分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时间等资源,自愿地帮助和服务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虽然表达不是很一致,但是研究者们都将“自愿”、“帮助社会和他人”、“不要求物质报酬”等意义要素看作是解释“志愿者”的重点。所以,笔者以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将志愿者的定义界定为:自愿为社会以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并且不要求任何物质报酬无私奉献自己的人。而“文化志愿者”则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关研究者指出文化志愿者是通过自己的文化、艺术、知识、体育等能力自愿帮助社会和他人,并不要求物质报酬的文化服务者。国家文化部将“文化志愿者”规定为具备一定文化艺术技能,自愿奉献出自己精力和时间,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士。由此看来,官方与民间的定义都是类似的,主要提出了关于“文化志愿者”的两个重要信息:意识志愿者自身是具有相应的文化艺术才能的人,二是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认识到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指的是自身具有一定程度文化艺术才能,自愿牺牲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不断地提供给社会和他人文化服务的大学生。

二、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一)明显可见短期服务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

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是以文化展览、文艺表演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为主,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服务热情和青春活力,所以,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广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以某高校为例,在2008年初所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该校在南京路向市民热情地表演,并代表过中国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到南美弘扬和传播我国的服饰文化。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凡是在服务的过程中都是一直接受着掌声和欢迎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也能够在民众的热烈欢迎中感受到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以及群众来说,短期的文化志愿服务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但是针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来分析,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在志愿者的激励保障、志愿者的教育培训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长效机制建设。举个例子来说,现阶段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教育培训仍处于一个间歇和零散的发展状态,呈现出的往往是为了活动而培训的想象,并没有成功地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机制。再例如,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并不具有一定的保障激励机制,单独依靠志愿者精神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中是可行的,如果不构建相应的鼓励机制,是无法延续这一文化志愿服务的。

(二)基本构建组织队伍,但仍需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校要具有一定的基层组织队伍。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通过党委宣传部来与其它机构沟通和交流,达成一定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再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项目化的品牌管理。之后,在高校内招募适合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让大学生能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体会到独挑大梁的感受,并按照具体文化志愿服务要求,进行有效的文化志愿者培训。该校通过长达5年多的实践和建设,成功地构建了一支有力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而满足该校了文化志愿者服务的人才需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注意科学系统的团队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选拔和实施制度还存在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问题,文化志愿者队伍很容易会招募到还不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进而影响到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整体水平。

(三)初步形成服务氛围,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内涵

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大学生对这一志愿服务是持有一定积极态度的。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参加到文化志愿服务中的,并且认为文化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弘扬先进文化、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能够通过高校所举办的文化志愿服务实践,更好地全面发展,并在校园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志愿服务气氛。但是,构建文化自身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困难的系统工程,文化志愿者应在了解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之上,合理认识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质和内涵,深化理解先进文化,进而充分发挥服务效果。我们可以从多次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深入地体会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丰富了阅历,从而全面地发展自己,为日后的文化志愿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

三、完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改进考核以及培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首先,高校应对大学生文化志愿者进行有效的培训。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文化建设情况,合理制定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培训的机制,进而彰显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及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思想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知识培训等,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技能。其次,优化关于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应合理制定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量化考核方式和标准,将其视为完成志愿服务的最终和基本标准,并且构建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服务个人档案,以一学期为时长,定期地总结和表彰先进的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和志愿者,进而逐渐形成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共存的文化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将大学生的学分与文化志愿服务相挂钩,只要参与重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大学生都能够獲得一定的文化学分奖励,并且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奖学金,将其用在奖励优秀文化志愿者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举措看出该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面上鼓励了大学生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事业之中。

(二)通过培养较强的人才队伍,加强组织的保障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培养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效加强组织的保障性。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保证文化志愿者与组织者的互动和沟通过程。高校应注重激发文化志愿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文化志愿服务联系到一起,与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定期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他们自身的需求,进而有效解决他们在文化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进一步保证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参加服务和帮助的热情。二是增强关于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相关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来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各个环节,有效增强动态监管和过程管理,进而保证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以及高校文化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三是改善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制度。一方面,成立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退出制度。当大学生认为自身无力胜任或是自愿退出时,应充分尊重其意愿,合理制定退出所需流程,并将其退出原因归档,进而加强一定自身的管理。另一方面,在招募文化志愿者时,应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而更全面地审视报名者,将具有自愿奉献精神的人纳入高校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

(三)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深入大学生认识和思想

行动是由观念来决定的。只有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才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质和内涵,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热爱文化志愿服务事业以及文化自身的心,有效体现出文化志愿服务的真实目的。首先,高校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志愿教育。高校在进行必修课时,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介绍,向学生们展现文化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内涵和实质意义。其次,高校还应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文化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高校可以开设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选修课,例如《文化志愿服务教育与实践》等,通过专题形式来向学生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进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文化志愿服务的内涵。同时,高校也要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融入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学、街道、社区以及农村等地开展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活动。再次,高校应加大关于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力度。高校应在校内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以及讲座等途径,向大学生宣传其优秀事迹,树立一个先进的榜样,进而有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入到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去。

四、结语

形成和发展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体现出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而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培育。高校大学生还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对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也应积极鼓励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参加社会实践和自己的活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在满足社会道德需要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还在进行文化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作为学生应有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养成在社会实践中奉献自己的精神,进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盈、高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平台设计与实现.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10).

[2]李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意义研究.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张旻.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江苏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中共南京市党校学报.20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