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街亭”“空城计”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性格缺点的回护

2017-12-06 00:26
名家名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谡空城计三国志

魏 璐

从“失街亭”“空城计”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性格缺点的回护

魏 璐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尤为成功和突出。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拥有治国治军的才能,鞠躬尽瘁、谦虚谨慎的品格,神机妙算、先知先觉的超凡计谋,集忠诚与智慧于一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诸葛亮并不是绝对完美的,他也有性格上的缺点,也曾犯过重大决策失误。但小说作者通过巧妙的运笔回护,尽可能避免或弱化了对诸葛亮这一正面人物塑造的不利之处,使其艺术形象在古今读者的心目中依旧熠熠生辉。

三国演义;诸葛亮;失街亭;空城计;性格缺点;用笔回护

鲁迅评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①但诸葛亮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毕竟还是“人”而不是“神”或“妖”,无法做到百战百胜、完美无缺。在蜀军北伐曹魏、一出祁山之时,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使街亭失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蜀军由主动变为被动,最终败退汉中,这是无可置辩的历史史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作为蜀国当时的顶梁支柱,诸葛亮这“一失”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小失,而是立刻使举国陷入不利境地的大失。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出于“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多想把诸葛亮塑造得几近完人,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始终坚持了以正史为基础的写作原则,没有回避诸葛亮的这次重大决策失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作者对街亭一役的始末进行了详细描写,明确体现了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从而把诸葛亮拉下了“神坛”,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才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有血有肉、亲近可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性格弱点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不仅没有损害他整体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他优秀的品质更加得以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他不足之处的有意回护和弱化。

一、“失街亭”:以谨慎机敏回护用人不当之过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对“失街亭”一事的简单记述:“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②《三国志·蜀书·刘马陈董吕传》则记载更详:“良弟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③从这些正史记载来看,历史上的诸葛亮不顾先帝临终前的叮嘱,重用马谡,又一意孤行、不听从他人的劝谏,主动派遣马谡统领大军,从而造成了街亭惨败,明显揭示了其作为包揽蜀国大权的丞相识人不明、刚愎自用的一面。马谡的傲慢自大没有作为重点突显出来,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是出在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上,也难怪会受到史家们的批评。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引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之言,认为诸葛亮有二错:“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④而“违众拔谡”,令守街亭,已是大错;街亭既失,又“戮谡以谢众”,在“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的情况下“杀其俊杰”,更是大错。

而在小说中,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引兵出关后,首先立刻断定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⑤接着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在最初就给予了将士们选择的主动权,而非凭一己之见直接选派马谡。这时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却并未立刻答应,而是强调了街亭的至关重要、敌人的难以对付,表明他对马谡带兵并没有必胜的自信。在马谡立下生死军令状后,诸葛亮仍不放心,又调拨兵将于各处补救:以王平辅之,又遣高翔守列柳城,遣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后,派赵云、邓芝引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在四将起程之前又一一再三叮咛之,正如毛宗岗

注释:

①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2010年版,第102页。

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68页。

③[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8、819页。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9页。

⑤[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下),岳麓书社2005年版。下文为简省起见不再另行注出。评点,可谓“十分疑虑”、“十分提防”、“十分仔细”、“十分周密”、“十分到家”、“十分郑重”,处处表现其谨慎小心。而在整个调遣过程中,军中的其他将士也并未提出用人方面的质疑。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识人不明,之所以最终同意马谡去镇守街亭,是想发挥其深通谋略的长处,对他狂妄自大、轻视敌人的缺点,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进行防范。但在如此严密的补救措施下,马谡依然没能守住街亭,原因自然是他的傲慢自大和纸上谈兵;而正是诸葛亮提前准备好的一系列后着,确保了街亭失守后阳平关这一汉中总咽喉的无恙,还为后来“空城计”的成功作了层层必要的铺垫。得知街亭失守时,诸葛亮在“跌足长叹”后迅速调整了军事战略,由防守改为撤退,有条不紊地分派兵将各得其所,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过硬军事领导素质。

故而在《三国演义》对“失街亭”一事的记述中,“马谡拒谏”成为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并被作者醒目地列于本回标题,不断强化读者的认知;而诸葛亮用人不当之过在读者的心目中已然被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小心谨慎和机敏善变,其良苦用心未被马谡理解而导致其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出现了一次巨大的败笔,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同情叹惋而非责备之情。

二、“空城计”:以神机妙算回护过度谨慎之失

诸葛亮性格心态的变化在蜀汉建国前后的反差极为明显:最初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亦臣亦友,负担较少,又年轻有为,英姿勃发,对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干实现理想抱负充满了乐观和自信,故而尚有冒险创造精神,屡出豪言,奇策频出;而当他担任蜀国丞相,尤其被刘备临终托孤之后,复兴汉室的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于是性格越发谨小慎微,忧心忡忡,不敢犯任何意料之外的差错。谨慎固然是优点,但过于谨慎反而会迈不开前进的脚步,甚至错失良机。如诸葛亮在出兵伐魏之初,魏延献计,愿带五千精兵由子午谷投北,十日内即可径取长安。这在司马懿看来都是一条妙计,“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但诸葛亮认为“此非万全之计也”,“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出于谨慎,最终还是采取了大路进发、依法进兵的稳扎稳打方式。然观此次北伐蜀军败退的结局,人力物力的损伤远超五千人,不如当初冒险一试,还有出奇制胜的可能。

但正是因为诸葛亮未用此计,更加证实了司马懿对他性格的猜测“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故而当这样一个“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诸葛亮突然大开城门,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之时,司马懿“看毕大疑”,以为其中必有埋伏,竟引大军慌忙撤退了。正是由于之前的处处谨慎,诸葛亮料定敌人对自己性格的判断已然定型,乃敢放手一搏,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的危急关头,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最终化险为夷。正如毛宗岗的赞语:“惟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胆事。……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尔。”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与知己知彼,不动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便惊退了司马懿,使蜀军在逆境中又赢得了主动。如此看来,街亭之役,对于欲擒诸葛亮、进而一举消灭蜀军的司马懿来说,虽胜犹败;诸葛亮却与之相反,街亭虽败,却在撤退时不仅赢得了“空城计”的大胜,还通过巧妙的排兵布阵使魏军损兵折将,“皆弃甲抛戈而走”,“尽弃辎重而去”,出其不意地扭转了败局,虽败犹胜。如此安排,在使故事情节更加一波三折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和用兵之巧。

“空城计”一事于史料中并无记载,应纯属小说作者凭借大胆想象进行的煞有介事的艺术虚构。作者巧妙地将“空城计”穿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不仅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又极力刻画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优秀品质,其过度谨慎导致的错失战机之误反在危急关头助蜀军扳回一局,令人不得不叹服作者行文埋线的巧妙,也为诸葛亮的缺点与过失之处再次力挽一笔,反助其形象增光添彩。

《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对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做脸谱化的简单处理,诸葛亮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令人为之惋惜,曹操作为阴险狡诈的奸雄却又能令人感到其可爱之处。但作者在写作时还是没能摆脱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思想,为了将诸葛亮的性格弱点与不足尽可能淡化,不惜更改甚至虚构史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虚”与“实”的关系最难处理,而艺术虚构的部分往往又最能体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①从“失街亭”和“空城计”这两处精彩描写来看,作者正是出于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确把握,才能把人物个性特点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合情合理,达到虚实难辨的效果。对诸葛亮性格缺点的有意回护,用笔更是潜移默化、不着痕迹,使其形象不但没有因其过失遭到贬损,反而愈加光彩夺目,立体生动,感人至深。

[1][明]罗贯中.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下)[M].[清]毛宗岗批评.岳麓书社,2005.

[2][晋]陈寿.三国志(下)[M].[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11(1).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凤凰出版社,2010(11).

[4]张锦池.三国演义考论[M].人民出版社,2016(3).

[5]宋力.从《失街亭》看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功力[J].广西师院学报,1988(4).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注释:

①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猜你喜欢
马谡空城计三国志
空城计
称象
爷孙合唱《空城计》
大话三国志
空城计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