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读庄和写庄

2017-12-06 03:12刘恩波
海燕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充庄子心灵

□刘恩波

别样读庄和写庄

□刘恩波

庄子的光华神采在古中国的文化版图上熠熠生辉,其人其事其书,就像一条有着宽阔河岸湍急水流而又泥沙俱下的大河,引得古往今来的人们驻足留恋,尽意寻觅观览着那翻卷腾挪飘忽灵动的无限风情。读庄解庄,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阐释生命奥义品鉴文明历史的一把钥匙。当然,每个人因为手里拿着的钥匙之不同,而为我们打开的庄子的精神世界也就迥异其趣。就我有限的阅读来看,陈鼓应的注庄,精当恰切,绮丽多姿,蔚为大观,实因他早年心仪尼采,血脉里遂奔腾着浪漫文学的余韵回声,以此恰与庄子人格气象成鼎足互倚之势。李泽厚则将庄禅等量齐观,试图勾勒出古典哲学美学中底蕴丰盈的一种反异化品质和风神。王蒙解庄,多具作家只眼,颠覆瓦解,另起炉灶。流沙河读庄,有痛定思痛的反省和内视,借着说书人的口,点染着时代人生,心灵图像,而为历史文化问诊把脉。至于王充闾于古稀之年完成的巨著《逍遥游——庄子传》,则又是亦文亦史文史互证的灵性之书,若按照尼采的说法,“一切作品中,我只爱作者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书,你能体会到,心血就是精神”,那么我也同样爱充闾先生的这部海纳百川沉淀荟萃着他生命诸多感悟启迪和灵魂聚焦点的力透纸背的书。我以为那是别样的读法,别致的洞察,里面盛载着别具一格的捕捉和发现。

瑞士学者毕来徳在他著名的《庄子四讲》中,曾经公正地指出,“《庄子》可以有百种读法,但原则上只有一种是好的,就是准确把握作者赋予他作品及其各部分全部意义的那种。”也就是说,阐释者的眼光视野要在整合前人和同时代研究者综合经验的制高点上设置确立,个人的雄心壮志丝毫离不开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的发展脉络。否则,一部学术著作的随意性主观性将成为致命的痼疾。

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首当其冲就是以“八面受敌法”来读庄解庄的,就像武林高手临阵对决,“环视”构成了第一义的存在。“如同展开一把折扇”,在轴心统领下,向外辐射式地伸出各支扇骨。倘若用现代物理学术语的表达,大概可以这样界定,优秀的传记作者理所当然要在“统一场”论的基本格局里来阐发剖析传主的全部精神气象。

正是本着先立主脑的态度,这本《庄子传》从一开始就不是文学本体的内循环图式,而是扩展到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诗学、史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地带,是以整体立体大文化的价值取向走向庄子的立身行事、行迹修为、人生追求、艺术境界等根本的核心命题,进而探寻索引,描绘解析,勾勒阐明。

王充闾的读解,本着“南海北海,心理攸同;东学西学,道术未裂”的精神格局和向度,对庄子的至深开掘无远弗届的勘测,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点,堪称庄学研究中的了不起的创造和收获。这在统领全书的第一章里面显而易见,值得我们重视和分享。

以“诗人哲学家”命名而肇始发端的读庄旅程,在其源头,就确定了精神探索的丰富路线。充闾先生广征博引,采集众家精华,将庄子的生命大境界与人类几千年以来的文明史观、哲学信仰和艺术气象勾连穿插在一起,从而编织起张扬个性、开启神思、打造审美时空的心灵锦缎。

不必讳言,理解一个人谈何容易。尤其像庄子这样为闻一多推许为“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的人,他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都已然越出了个体的疆界,而俨然成为历史的文化的心灵的奥妙的一部分。

在这里,充闾先生开宗明义就以与古今前辈时贤对话的姿态,将庄子其人其文投放到文明史观的整体坐标上,在他眼里,庄子不是横空出世的造化恩赐,而是人类文化精神“轴心期”到来时必然涌现出的生命律动、无羁而跳荡冲决的诗魂印证。引述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的核心价值观,等于厘清了天才深深扎根于历史和时代土壤深层而绝非空穴来风乍然骤现的千古奇缘的悖谬。

乱世衰世浊世,思想未能定于一尊之际,恰恰才会产生凤毛麟角的大人物,承接着文明的胎动,阐述倡导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写出振聋发聩的哲学经典和艺术上的巅峰之作。“百家争鸣”时期的庄子,正是如此。他承接老子而又另立门户,嘲弄儒的正统法家的刻薄,而出之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游戏精神,遂成为中国古典诗意传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此,王充闾很精到地把握住读庄的心灵入口,他说,“宇宙千般,人间万象,在庄子的视线内,物我界限一体泯除,时空阻滞化为乌有,大小不拘,久暂无碍,通天入地,变幻无穷。”这不正是无所待的逍遥游一样的心灵之舞性情之诗吗?

难怪后来许许多多的中西方能人达士无不崇尚庄子的梦蝶境界,从博尔赫斯到帕斯,从布莱希特到海德格尔,都发现道的真义其实就在庄子的梦里。唯其对人生和天命看得那么豁达透彻,庄子游于艺的活法,凭着本真依归的理念,打破物我对峙的玄想,就都成了人类战胜异化渴慕自由释放纯真情感的心灵驿站。

概而言之,王充闾以他卓然不群的命名、阐释和理解,打通了古往今来对庄子精神寓意神韵和内在品格的捕捉定位寻索的通幽曲径。这是别开生面的读庄指南,宛如一位资深的向导,透过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描绘和勾勒,引领着我们探访的身心,来到风物无所不在的妙处,探幽揽胜,直窥那神奇瑰丽的性灵腹地的幽渺踪迹。

当年闻一多曾将庄子的著述称之为“客中思家的哀呼”,并且指陈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也许,诗人哲学家的思与悟,究其实质,是要在语言的彰显之处尽意捕捉和表达心灵的乡愁。庄子也不例外。

在王充闾笔下,“乡关何处”一章即为我们非常精彩传神地浮现了庄子的精神宿地的其来有自的渊源。充闾先生知道知人论世的基础在于首先要看清这个思想者的身心来路,于是他亲临践履踏上了庄子故乡的土地,用自己的脚印踏踏实实地触摸丈量这位哲人拒绝“人为物役”、“心为形役”从而临风飘举超绝梦境的每一寸故土遗泽。他仿佛看到,在那“还乡”之路上,“庄老先生身穿一席缀满补丁的粗布衣裳,脚着系着绑带的草鞋,肩背一个破旧的行囊,晓行夜宿,穿行于蜿蜒起伏的山陵丘壑之间。困乏劳顿之态,令人心生哀悯;但他却乐此不疲。寻寻觅觅,走走停停,大自然赋予他无尽的充实,无穷的逸趣……”这是作家实地考察间歇的艺术联想,充满了诗意的光泽,而无论蒙泽还是漆园,甚至庄子和惠子展开舌辩的濠梁,大概都是历史抽象的集合点,现实之中,恐怕凝聚太多的还是信徒抑或研究者自己投射进去的文化情调。在此,充闾先生为我们透视的庄子的故乡,既是地理人文层面上的,又是心灵诗化意义上的。一切都只为了他自己心内的情结——寻梦、解梦、圆梦、述梦,最终归到庄子不知其所归的逍遥之游。

而问题在于,庄子笔下那只翩然来去的蝴蝶,真的是故乡美丽的幻化?人在乡,离乡,又返乡,心里的神明如何洗礼自身的追忆其实是醉意而得以倾诉那绵绵无尽的原始的乡愁,而那原始的乡愁究竟是“出生地”这个原点的意外派生和由来吗?

庄子有根,但他梦想的是无根的漂泊。

在此,充闾面临的两难是,一个人注定身在此地,心却在他乡流浪。这是庄子的困扰,也是充闾的挂怀。亦是有限人生的无奈。

一本好的传记必须对传主的生平事功命运行旅做出恰切精到的阐明,这离不开作者耐性打量寻索开掘传主的身世际遇社会背景历史动因,换而言之,究竟谁是庄子,你得去烟雾缭绕的战国时代盘桓片刻,去揭开历史罩在庄老先生脸上的面纱,那是一种多么值得叩击和敲打的生命纹理啊,好了,充闾先生果真以他稳健雍容的勾勒,给庄子绘制了生动剔透的人生画像。但那画像又并非画地为牢,再无丰富延伸的可能,因为疑团处处,迷雾重重,才是索解一个真实鲜活立体人物所要遭遇的重大困惑。可不可以这样说,庄子其人可塑,庄子其心难求,而充闾动用了自身丰盈的知识储备心灵激情文化素养,给庄子的人格和形象,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予以深思的话题和追问。他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精神创伤和文明异化为庄子人生注入的悲剧意识和抗争品格,以及那“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心境追求实在是剧烈社会动荡中人的迫不得已的灵魂宣泄和投奔,净化和超越。

庄子的情怀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王充闾那里,至少有如下最重要的选项:“不做牲牛”,“困踬乡园一布衣”,“善用减法”,还有“要将宇宙看稊米”。它们分别应对了独立的人格、守本分的内心自由境界、智慧的洞察与通达以及放眼宇宙的体悟观。

王充闾读庄,贵乎从大处着眼,而又从细节处落墨,因为一味大容易空,过细则又沦为狭仄,都不是知人论世的好法门。

故此他从细微处着手,再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把至道至理涵盖解析在具体的事件、瞬间、场景和心灵的波动里,见取那活泼泼的生之乐趣死之从容。因为在庄子那里本来就是等贵贱齐生死的。人生无非南柯一梦。对此,充闾先生在“善用减法”那一章里有着异常具体鲜活透彻的论述。他引述牟宗三的话来讲,道家的智慧是“忘”的智慧。并且借助庄子《达生》篇的故事谈到人的忘利、忘名、忘身的至高境界,是完善人生的必备路径。继而又以佛家神秀和惠能所做的两首著名的禅宗佛偈来进一步洞察透视生命本体的空幻超越。

显而易见,充闾是庄子的解人,他用自己会意传神的读解,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庄子终其一生不想成为任何功名利禄的钓丝,他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穿梭在艺术时空和哲理的渊薮,得以明心见性,超然物我,以心斋坐忘之法寻索到生命的乐趣和真谛。

可以说历代解庄者,都无法割舍和脱离以返归本心和适性逍遥两个视角看待庄子的冥冥中的大道。到了现当代,更考虑到文明的负面效应,而开始从反异化反技术甚至反道统的立场出发,将庄子阐释为古代的自由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王充闾特殊的地方在于,他进一步放大和强化了庄子思想中的解压释放的修为疏导功能,看作是劳碌疲惫的现实人生的一副药剂,爽神悦心,开启良识,凝聚智慧。进而从宇宙的大视点来返观人性的狭隘和物欲追索的渺茫。这对于时下功利意识之上以物累心的社会总体价值的倾斜,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平衡和校正。

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盖因读史者的确无法屏蔽掉本己的主体情怀投射和当下环境现实的制约。无论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实际上,没有丝毫注释者个人想象、格调和心绪渲染介入的所谓客观研究,几乎是绝不成立也难以为继的。平心而论,这本《逍遥游——庄子传》之所以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把自己心灵的灼热思考和生命激情乃至智慧火花融入了不同凡响的读庄旅程之中。

这在“哲人其萎”一章里体现得至为显明。

说老实话,这是用散文诗一般的语句联结而成的交响乐式的精神文字。

写暮年的庄子,写他对死亡的正视淡然,他甚至在《大宗师》一篇里以幽默诙谐的口气借助子舆之口说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死后会变成什么,变成这变成那,其坦荡豪迈宛如稚子的心怀,是那么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其实,大哲人说起话来,往往如数家珍,如话家常,至道就在简约的洞察之际。

充闾解庄,既有庄严法相,又有跳脱的顽皮,这是他人生艺术的历练所在。复归赤子之心,谈笑天地,把玩生死玄机,却不离当下的心境,生活的丰富细节,着实难能可贵。尤其当他将自己生命的遭际现身说法一吐为快,那笔调里就有了个性的魔力,不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堆砌,甚至也不是空洞浮泛的抽象感悟,而是关乎自身痛痒的历尽沧桑后的真切咀嚼和咂摸。

在“哲人其萎”的尾声,他写了自己经受病魔严峻考验的生命细节,写了几位文化学者在病房里纵谈生死的瞬间记忆。他们围绕着人生的来去过往兴衰沉浮,打起了动人的嘴仗。这是传记里面难得的插曲和花絮,读起来却是那么鲜活淋漓,令人低回不已,与此反衬庄子生涯的终曲确乎相得益彰,臻于妙趣。

写传记者,如果忠实史料,进而烛照人物的个性心怀,触及时代社会的真实症结,已算得上乘之作。倘若在此又揉进作家本己的精神考量生命体验和智慧光芒,则此等传记就是上上之作了。

阅读《逍遥游——庄子传》,觉得它考订史实,细腻入微,行文洋洋洒洒,绘声绘色,情感饱满,伸缩自如,常在娓娓谈笑间,即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智力上的点拨乃至心灵上的极大触动。这是当代文化史上写庄子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充闾读庄,诗笔史笔兼备并重,哲意理趣各擅胜场,作者不拘泥于典故,常有入情入理的现代性的发挥,时而妙笔生花,时而沉着留白,时而又凌空蹈虚,浑沌一片。庄子之美,惟恍惟惚,而在彻悟洞察之际,笑傲歌哭,无不氤氲雄浑。其人生难解,其意味难说。幸亏充闾先生晚来致力于庄学,遍读古籍今典,搜求各家之长,却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将一颗心捧在灼热的精神祭坛上晾晒,然后烘制熏烤出历历如绘的锦绣文章。

庄子是谁?常读常新。一切有心人都可以是庄子的聆听者或者阅读者。而唯少数人才是他的知音和解人。充闾先生当在其内。

责任编辑 孙俊志

猜你喜欢
王充庄子心灵
酷爱学习的王充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弟子规·出则悌(七)
唤醒心灵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王充路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