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指导鉴赏古诗词

2017-12-06 22:52王敏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接受美学高中语文

王敏

【摘要】利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能促使高中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根据期待视野理论,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个性化解读;利用召唤结构理论,能让学生在涵泳中体会诗歌语言之美;利用视野融合理论,能令学生填补诗歌空白,产生联想和想象。

【关键词】接受美学;古诗词鉴赏;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教师可以适当给其介绍一些有助于阅读理解的理论,使学生提高阅读素养。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主体参与性的理论,强调主体参与和感受文本内容、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用全新的方法鉴赏古诗词,这样能促使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阅读古诗词,更好地品味古诗词之美。

一、个性解读,激活创新期待

期待视野理论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已经有的阅读经验会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符合自己审美体验的感受。在指导高中生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调动自己已有的思维图式,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阅读古诗词,这样能产生更具有个性化的阅读效果。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开,最终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所做的努力,对造成悲剧的封建礼教的无情和残忍进行了批判。在指导学生鉴赏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这首诗歌,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觉得很多诗歌都喜欢将爱情比喻成植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刘兰芝将自己的爱比喻成了‘蒲苇,并提出‘蒲苇纫如丝,以此来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我曾经读过的一首现代诗歌,叫作《致橡树》,里面将理想的爱情比喻成了木棉花,表现出的是女子也要有独立的个性。或许刘兰芝的悲剧就是因为其不具有独立个性,由于时代的限制,她离开了家庭无法生存,正如‘蒲苇要依附于‘磐石一般。”学生利用自己在课余时间读到的诗歌作为启发,调动已有的阅读体验,对《孔雀东南飞》做出自己的个性化评论。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下,学生能更好地调动自己的个人感受,尝试对古诗词进行更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若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发自己独特的阅读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则不仅能开发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所促进。

二、涵泳品味,感受语言之美

召唤结构理论指的是让阅读者对文本中的未定点进行联想和想象,激活文本的召唤性,这样能丰富阅读感受。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作品在语言上都具有模糊性和朦胧性,让读者浮想联翩,要充分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在意蕴,则要运用召唤结构理论,让学生在阅读涵泳品味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

《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被人认为是一首很难索解的作品,因此,古往今来的解读者发出了“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叹息。如果能用召唤结构理论,让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朦胧性意象进行反复涵泳和体会,或许能让学生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独特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有学生在思考后提出:“这首诗歌以《锦瑟》为名,让人觉得这仿佛是一首咏物诗,但是在阅读后我觉得并非如此。这首诗只有开头一句谈到了锦瑟,后面则提到了蝴蝶、杜鹃、鲛人、玉石等各种不同的意象。结合最后一句,让我觉得这首诗歌所写的仿佛是作者在弹奏锦瑟,或听别人弹奏锦瑟时内心的联想。作者想到了庄周、望帝等人的故事,并将自己的身世和这些人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者意在以锦瑟的声音为引子,回忆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的年华。”该生充分展开了想象,对《锦瑟》的意象和词句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并得出了自己的鉴赏结果。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含蓄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促使古诗词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境。若要更好地感受这些精品诗歌的语言之美,则必须要反复涵泳,并在召唤结构理论的帮助下进行联想,这样才能搭建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之间的桥梁。

三、视野融合,填补文本空白

视野融合理论指的是阅读者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对一个文本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和文本之间是否契合。但是不少诗歌的语义具有跳跃性,所以文本中自然出现了不少空白。要真正和文本契合,自然要填补这些文本空白,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将文本中的意象、思想、情感等联系组合在一起,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这首诗的阅读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利用视野融合理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原本作者已经决定了要远离,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东升的太阳发出了光亮,让作者看见了思念的故乡。在这个瞬间,作者立刻推翻了原先的计划,放弃了离开故乡的想法。作者的思想为何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文章并未讲述作者的内心矛盾情绪,而是直接说了结果,那就是作者决定留下,這是为什么?”教师的话使学生仔细思考文章中的这段跳跃处,又联系了上文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观点:“作者的决定并非出于一时冲动,作者在诗歌中反复强调了不能随波逐流,若因此而遁去,岂不是说明自己向敌人妥协吗?光明的出现点醒了作者,让他想起了自己追求的毕生目标。因此,作者内心并未矛盾,而是直接果断地选择了要留在故土。”

文本中空白处的出现能让读者浮想联翩,而要真正理解其内 涵,则不仅要放开思维去想,还要尝试进行视野的融合,将思绪拉回来。只有和诗歌文本进行更好地契合,才能真正读懂那些意味深远的诗歌作品。

学者王雪晴在研究古诗词教学时提出,在语文古诗词鉴赏课 上,若教师能适当地将接受美学中的理论融入进去,则更好地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个性化的感悟。这样能促使高中生在联想中富有创意地解读诗歌,在填补空白过程中更好地和作者的创作思路契合,从而真正读懂古诗词作品。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鉴赏接受美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