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2017-12-06 11:13沈小丽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师学生

沈小丽

摘 要:教育,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教师在教育学生活动过程中,其人格、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从当前的教育模式来看,要求学校培养的一代新人具有新时代的人格特征与素质,长远的说,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心理学表明,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家庭、社会、学校,其中学校因素中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教师;学生;健康人格

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满足其尊重的心理需要

英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他认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信心,能够更加真实坦率,更少虚伪,从而表现自己,也懂得别人,自然与人相处。如尊重得不到满足,则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现实中大量的事例说明,学生得到尊重,有了尊严,即使失败了也会一如既往地追求成功,并学会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

记得有一天我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发现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举起了手,然而当让他回答问题时却一个字也答不出。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其原因,他哭着告诉我,是因为怕同学们笑话。于是,我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如果会就举过头顶,不会就举低于头顶。一段时间后,这个平素在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悟到教师对学生尊重的重要性。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应用科学的教育管理方式

教师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

1.民主型方式。教师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才能,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愿意帮助指导学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师生关系融洽。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具有合作精神、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成就动机较高,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这种方式最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权威型方式。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对学生很少表扬,斥责和训斥较多,认为没有自己的监督学生不会自觉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最易缺乏责任感、情绪不稳定、易怒。

3.放任型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缺乏责任心,放任自流或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方式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三、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提高素养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倡导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创造力方面、情感方面和体魄方面的发展,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取决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在。在教育史上不乏其例,如:“自避桃源私太古,欲戴大树柱长天”的杨怀中先生和“救亡存断指,入党在危时”的徐特立先生,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和蔡和森的政治成长道路不无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动、思想感悟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有人说:学生好比洁白无瑕的银幕,教师好比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各种形象总是要无可掩饰地投映到银幕上去,的确,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1.教师在认同学生差异的同时,要尊重学生,满足心理需要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承认个体差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首先应该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其次不能对学生存有偏见。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气质都有所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会成为好学生。能力和性格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努力加以提高。再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理解、尊重、鼓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批评的同时,决不能歧视、体罚学生。这样既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又违背了《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心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习成绩好坏以及与家长的关系程度有不同倾向。对学生的关怀和爱心应该是无私的,不存有私心杂念的。要保护好学生的尊严、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3.增强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素质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教师首先必须塑造自我,应具有教师的资格和品质。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以身作则,而以身作则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这种魅力不只是在学生面前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是师与师之间的互助互学、互敬互尊,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是心胸开阔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岗,具有合作团结、乐观幽默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四、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观念,正视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以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还必须有一种新型的师生

关系。

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师生关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私人关系,它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征。受布贝尔思想的影响,我国学者李瑾瑜对师生关系的性质有着精当的表述: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尊卑之分。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既可以作为人,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地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也才能真正表现出自身的主体行为特征。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雪丽.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心灵成长[J].学周刊,2013.

[2]王丽花.师范生创造性思维、人格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读写算,2014.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学生写话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