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明诗意,起承转合总关情

2017-12-06 14:43邓忭春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赤壁诗歌

邓忭春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一般而言,绝句的一至四句,律诗的一至四联分别对应了这四个字,当然也有例外。

既然如此,我们在理解、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此为经,捋清诗句之间的关系,读懂诗歌,尤其是对诗歌结构的把握和总括句意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下面以初高中课本中的一些诗歌为例来谈谈起承转合这

四个字。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起句以“飞来山”直接呼应题目中“飞来峰”三字,是非常典型的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同时“千寻塔”用夸张手法极写登临之高险,为下句诗歌做铺垫。第二句“鸡鸣见日升”,写极目之辽远,上应“千寻塔”之高,下为议论张本。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从表达方式上由描写景物转入议论抒情,但内容上仍紧勾着前两句写飞来峰极高之意,且“不畏”二字意带双关。这属于进一层转法,即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合句缓缓吐出“自缘身在最高层”,既回答了上句为什么“不畏”,又暗合了首句“山上”又“千寻塔”的“最高”之意,展示了作者高瞻远瞩之气概。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作者当时三十岁,初涉宦海,年富力强,雄心勃勃,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以看成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其格律工整,八句皆形成对仗,被古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此诗首联中的“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鸟飞”等多种繁杂的意象,无一不是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正起承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渲染秋天清哀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基调。颔联由首联中的“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四字进一步拓展来写“无边”的“落木”和“不尽”的“长江”,前者为仰视所见,后者为俯视所见,一俯一仰之间,扩展了诗歌的境界,只有这样阔大的意境才托得住作者后两联要抒发的沉重的家国情怀。颔联同时与题目中的“登高”之意关合,只有“高”才能看到这样远、广之景象。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且情感绵密,竟有八重之多,“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样绵密深致的情感与首联繁杂的意象形成了呼应之势。尾联直抒胸臆,呼应开篇,顿挫之间又给人无尽哀伤之感,而哀伤之间又可见诗人的振奋与不颓。

前面是以格律诗为例来说明诗歌起承转合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个关系来全面准确理解诗歌。如果掌握了这个技能,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将它运用到词曲的欣赏上,因为,尽管词作的起承转合要比诗歌稍显复杂,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了这个规律。

下面,我们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体会词当中的起承转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第一句,明面上虽未出现“赤壁”“怀古”这样的字眼,但是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暗起(所谓的暗起就是指“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含题,设置广阔的时空背景,让赤壁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显得英气勃发。第二句才由悠远的长江、久远的历史回到眼前的“赤壁”以及作者要怀的古人“周郎”,这是明起之意了。然后作者一承“大江”“赤壁”写其奇险之景,一“乱”一“惊”,一“穿”一“拍”一“卷”写出了江水的气势及江边峭壁的陡峭高耸,全都是力量型的景色描写。只有这样豪放有气势的景物才能衬托出少年英雄周瑜的光辉形象。二承“风流人物”“周郎”,撷取周瑜生活中的两个片段,写其少年意气风发,写其建立的不二功业,为下面的议论抒情张本。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本词的过片,收束对景物的描写,开启对人物的怀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鲜明地由“怀古”跌入现实,转为“伤怀”,而此转又无一不和前面的写景描人密切相关。“故国”乃“赤壁”,“我”除了华发早生,一事无成,而周郎却是年纪轻轻就已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最重要的是周郎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此等信任,怎是作者这个因“乌台诗案”而遭贬黜之人所能渴求的!到此,作者当然只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了!结句揭示主旨,在无限的慨叹中又见词人的识度明达,与词人的胸襟一以贯之。

综上所述,可见“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熟练运用。清代有一首题为《诗则》的诗:节拍平仄吟风月,韵押东江流水声。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这首诗提出写律诗、绝句遵循的四条规则:一是句子要讲平仄才有节奏。二是诗句要讲押韵。“东江”就是指“一东”“三江”这些韵脚。三是诗的意境必须起承轉合,这是律诗、绝句的谋篇规则。四是诗歌要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方法,使之更具形象性。而起承转合各有所司,各有所命。起句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顺蔓摸瓜,作者的意图自然了然于胸。

当然,不是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是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表达的需要,常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如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首句正起承题,点明怀古的具体内容;第二、三句为承,紧扣“破吴归”三字,以“尽锦衣”“满春殿”这种繁盛、热闹、欢快的场面极写战胜归来时将士们的喜悦和骄傲,暗含着越王勾践已忘记了卧薪尝胆之苦,为下面的突转蓄势。正因如此,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揭示主旨,引人深思。铺叙得越饱满,突转得越有力量,所以,此诗突破了一般的对应关系,反倒取得了撼人心魄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如果脑海中有一条起承转合的线,会让我们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意。

参考文献:

[1]肖德梅.寻找突破口读懂古诗文[J].中学教学参考,2015(28).

[2]王艳.起承转合总关情[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7(5).

编辑 张晓婧endprint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赤壁诗歌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