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工作

2017-12-06 01:00姚晨
企业文明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事关特色理论

姚晨

10月24日,举世瞩目、举国关注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科学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和工作布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阐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思想宣传工作战线工作者,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一个认清,两个巩固,三个提升,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当前意识形态工作。

把握一个极其

认清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这一系列的成果都得益于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益于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视。在8·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基本理论被毛泽东的“枪杆子”与“笔杆子”关系理论鲜活道出。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陈云同志所说“经济建设工作搞不好要翻船,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翻船”,与新形势下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实质上是一脉相承。当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党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和争夺比以往更加隐蔽,更加复杂,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从未停止;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深入变革,所带来的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理想信念淡化,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凸显。因此,抓好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现实意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告诉我们,只有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习总书记说,“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这个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从“三个事关”到“五个事关”,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战略全局性。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更加深刻揭示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重要的实践特征。

现实实践也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新时代建设时期,只有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都建设好,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各族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好两个巩固

找准意识形态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局”,如何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系,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社会思潮的侵蚀。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 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国家民族的事业不在于人多,更重要是指导思想和所走道路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情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包括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根本政治保证。

另一方面,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是相适应,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寻求新时期全社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补精神之钙,夯实精神之基,把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來,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把全国各族人民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endprint

保障三种能力

提升驾驭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

党和国家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看成重要的工作,而且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绩。如何能在复杂形势局面下,看清事物,抓住本质,把握规律,巩固意识形态工作效果,可以从提高三方面能力进一步来提升驾驭能力和水平:第一,提高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能力,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点出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规律遵循,把握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引领社会、凝聚人性,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重视经济建设,同时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16年2月,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引导新闻舆论媒体工作者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在意识形态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冲击,必须坚定认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第二,提高思想舆论主控能力。“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底线、澄清模糊认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入到国际社会程度也不断深入,国内思想文化出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也不断对我国思想文化进行渗透,在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下,面对思想舆论阵地,不进则退,因此必须增强对思想舆论的掌控力和领导力,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补精神之钙,进行正面宣传,树立典型人物,营造团结奋进的积极社会氛围;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第三,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统筹系统考虑,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到一把手总负责,统筹兼顾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增强四个自信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和说服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旗帜、坚定理论,伟大的实践需要坚强制度、文化的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道路的选择决定意识形态的定力程度,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心骨,“引导人民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对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具有充分的认同感、自豪感和神圣感,它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对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着坚定的信心;制度自信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安排,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更是把文化自信放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位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了文化自信,才会“更好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有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来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道路与制度自信的集中表现,文化和理论自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新时代发展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在四个自信的鼓励和激励下,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扩大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用伟大旗帜指引正确方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社会实践成果,才能从目标理想和现实实践上来增强意识形态自定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公司)

(责任编辑:李 直)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关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事关你的“钱袋子”这些变化了解一下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