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说明性文章教学研究

2017-12-06 20:43郭聪
江西教育B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说明性学段课文

郭聪

研究“说明性文章”其实并不讨巧,因为大多数教师喜欢情感丰富的记叙文,或语言优美的散文,或情节生动的小说,或想象神奇的童话。在大家心目中,说明性文章内容生涩、语言简练,既体现不出教师旁征博引的底蕴,又感受不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平淡如水,缺少情感之流的喷薄而出。因此,说明性文章的研究失宠于语文课堂,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也被许多教师边缘化。

但随着大家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对说明性文章的认识也有所变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具有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而说明性文章其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正好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于是说明性文章的研究重回人们的视野。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说明性文章的目标定位

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主要为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提出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和写作说明性文章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在一二学段已经出现了比较多的说明性文章。以人教版为例,二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比较典型的说明性文章有34篇。其中第一学段(二年级)有7篇,约占21%;第二学段(3—4年级)有19篇,约占56%;第三学段(5—6年级)有8篇,约占23%。为了保证各个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我们可以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到三个学段。

(一)第一学段

1.激发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第二学段

1.了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受科技、自然万物的神奇力量,激起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学会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解决疑问。运用已有的知识、插图、各种工具书以及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3.体会说明性文章中语言的准确严谨与生动活泼,初步感受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三)第三学段

1.激发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好奇心,提高观察、思维及实践意识。

2.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抓住要点,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基本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性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

3.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学会揣摩说明性文章准确、简洁、生动、活泼的语言。理解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对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作用,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说明性文章的策略选择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的介绍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或自然景观,有的描写有趣的动、植物生活习惯,这些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带有神奇色彩。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比如在教学《麋鹿》时,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幅“驯鹿”图,让学生辨别这幅图上是不是麋鹿,并说出理由。这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纷纷从课文中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在大多数学生都对这幅图作出统一的认识后,老师相机出示了麋鹿的图片,再要学生来做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麋鹿。在不知不觉中,这篇说明性文章对麋鹿外形知识的介绍都深入学生的头脑之中。

2.理清顺序,整体感知

阅读说明性文章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首要的任务就是读懂文章。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在熟读课文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概括,然后通过比较、评议的方法逐渐理出课文的思路。说明性文章的内容一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的好资源。

3.聚焦重点,关注语用

说明性文章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特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忽略了这一点,语文课往往就会异化成科学课。

(1)领会语言运用的丰富性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较为丰富,既有体现说明性文章特点的准确性、科学性,又有适于小学生阅读的形象性、生动性。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关注语言特点,感受说明性文章独特的魅力。比如《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课,“非洲尼罗鳄最大的身长5米,重1吨以上。”这句话中,通过“最大”这个词限制了尼罗鳄的身长,更加符合事实。这句话中既有确切的数字“5米”,又有大概的约数“1吨以上”,两种不同方式数字的使用,同样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而这课中提到犀牛鸟为犀牛“报警”、“放哨”,燕千鸟为尼罗鳄“剔牙”这些拟人方式的运用,画面感十足,形象生动。

(2)注重说明方法的针对性

学习说明性文章一定要关注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能泛泛而谈,不能每个学段、每篇課文都平均用力地学习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特点有所侧重。如《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就可以针对文本特点,略处理其他说明方法,围绕举例子来重点学习。帮助学生注意到举例时引导词的多样(比如、例如、你瞧、如),方式的不同(举一个具体例子,举多个简要例子和从多个角度来举例子)。

(3)学习表达关系的逻辑性

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决定它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在表达时注重前后的顺序和关联。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性文章的这个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和有序的表达能力。如《蝙蝠和雷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中用了一串关联词,把各分句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展示出充分的逻辑美。对此,我们可以首先利用“比”和“读”的方式,将原文先后去掉关联词、打乱句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原句间的逻辑性;然后指导厘清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后一句进一步表明了蝙蝠夜间飞行能力强的特点;最后再将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里,学生学习了一种“思”的方式——化整为零,层层推进。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以后学习相对复杂的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4.链接生活,迁移延伸

说明性文章属于实用性文章的类型,是向人们传达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知识的文章,所以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习说明性的文章,除了了解说明的内容外,还要让学生跟生活相联结,使学习进行迁移和延伸。如《新型玻璃》一课,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构段方式后,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设计“新型玻璃”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新品发布”的方式,结合所学的表达方法向别人介绍。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一举多得。《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课,可以请学生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法给课外资料“小丑鱼和海葵共栖”的微电影配音,用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内化后的外显,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杂志的投稿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说明性文章的研究,关注的不是文本的内容,也不只是学习的方法,而是以语言经验为基础的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明性学段课文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