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特色小镇产城融合供给侧实践

2017-12-07 16:16马巧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特色小镇产业

马巧慧

摘 要:特色小镇是在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供给侧改革等国家背景下的有效实践载体。特色小镇建设应以特色产业、产城融合为核心,以社区营造、教育提升为支撑,实现小镇基于内生发展的持续健康繁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产城融合;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01

1 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内涵

1.1 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

特色小镇不是新名词,其实践探索早就有之。人类历史上,资源禀赋不同地区依靠比较优势寻求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各有千秋的地区优势特色是自然选择过程。从2005年5月12日《中国房地产报》第007版上刘笑一记者介绍上海市的“金罗店”特色小镇文章可以看到国内早期的理论探索。近几年所说的特色小镇一般认为是从浙江走出来的特色实践,“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被称为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李强在参观云栖小镇时提出“特色小镇”概念,2015年浙江省特色小镇工作正式展开。2015 年到 2016 年,浙江省陆续公布了两批共 79 个省级特色小镇,代表了浙江省乃至国家范围内大部分特色小镇的全部类型与形式。随着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共127個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出炉,学习浙江经验、建设特色小镇的实践热潮在全国开启。并带动了相应的理论思考热潮,以“特色小镇”为专门提法的研究文献自2015年始逐年升温,当年有三百篇左右,2016年上升至千余篇,2017年至今已逼近两千篇。

浙江省特色小镇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下应和供给侧改革铺开的关键一笔。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供给侧改革等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的有效实践载体。

1.2 中国新型特色小镇的内涵

新型的特色小镇应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生活上既有城市的精致又有乡村的慢节奏,既有城市的便捷和现代化,又有乡村里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然环境。从外观形态、自然环境、文化浓度上更多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小镇,是在一定区域内有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具有能提供工作机会和收入的产业、保障生活品质的成熟社区。另外,小镇最重要的吸引点是回到我们曾经熟悉的“人情原乡”,和城市“遥远、冷漠”的人际关系比,小镇是有“温度”的“熟人社会”。小镇是社会资本更高、更被群体关注的“精神家园”。

2 中国新型特色小镇形成机制与实践思路

2.1 中国新型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因历史积淀、自然形成的小镇,我国的特色小镇需要短期内主动调配各种资源形成和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完善、规划设计重构、文化氛围强化,产业特色凸显、良性产业生态形成、吸聚产业关键人才等,需要从供给侧寻求解决方案。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兴起的乡镇工业建设也不同,当下新型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我国新型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形式。

从供给侧支持崛起的中国新型特色小镇应具有自我发展的内生性成长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人的需求本身,所以特色小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来自于对人类生存不同层次需求的尊重。本文建议在供给侧从宜业宜居宜发展角度,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创造特色小镇内生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以宏观制度环境带动微观社会个体行为,微观个体行为促成宏观成长,宏观供给侧环境与微观选择良性互动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宏观制度环境与微观社会个体行为互为因果,宏观环境是微观社会个体行为的大背景,而微观社会个体行为是宏观经济政策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渠道。政府公共服务从供给侧推动,宏观上建立有助于人的生存、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不同需求层次满足的制度环境,引导微观个体“立事业、优生活、能发展”,积极向上汇成宏观层次各具特色的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新型中国特色小镇。具体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2.2 特色小镇的实践思路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需要转型升级、供给侧发力新农村建设进行新型城镇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特色小镇是实现上述多维目标的有效实践载体。产城融合,避免单纯房地产化带来的空城、死城、睡城、鬼城。既有现代化的产业支撑经济自我造血,又有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较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营造一座经济繁荣向上,人民幸福安居的城。具体实践思路是:以产业为核心,产城融合发展;以社区营造、教育提升为保障,良性循环内生发展。首先,特色小镇根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展开宏观规划,宏观层次具有自我造血、变现功能的特色产业支撑经济繁荣,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微观层次创业、创新,立事业。其次,特色产业繁荣发展所需的人气靠美丽人居环境、完善教育体系来留住人吸引人。宏观层次以“社区营造”规划建设美丽人居,精神家园,有利于微观层次留住乡愁优生活,提高幸福感。宏观层次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水平,有利于微观层次提高职业技能跟上社会脚步,实现自我价值,提高成就感。

3 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意义与供给侧实践方案

3.1 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意义

产业升级、社区营造、教育提升良性互动,有利于激发小镇经济内在发展动力,形成内生性发展的新型城镇。区域经济内生发展强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体系内在,整合区域内资源、技术、产业、文化等要素,依赖创新驱动,激发经济内在发展动力,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内生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概念由瑞典Dag Hammarskjld财团正式提出于1975年的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联合国总报告中,意指以“自力更生的(self-reliant)”力量,“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基础(based 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消除绝对贫困(need-oriented)”、保护生态(ecologically sound),包括了重视人、环境、文化、生态和多元化发展的区域内生发展内涵。endprint

产业升级带来事业机会,社区营造带来生活美好,教育质量提升吸引人才,人才数量与质量提升为产业升级带来后劲和智力支持。微观社会个体经济条件改善了,有精力有能力创新创业提高事业成就、关注生存空间,提高社区营造的水平和内涵,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逐级向上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微观社会个体自组织发展,最终汇成宏观层面美丽富庶幸福多彩的社会景象。良性循环、螺旋上升,带来区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3.2 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的供给侧实践方案

3.2.1 以打造特色产业为核心,产城融合发展

城镇发展的根基是地区产业化、工业化。“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是地区经济繁荣的基本条件。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带动的产城融合发展。其一在于深挖资源禀赋、发挥地区特色产业,专业匠心构筑地区比较优势。其二在于,产业融合、跨界融合全域发展。有机融合农业、旅游业、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摆脱行业领域界限意识的束缚,打破原有产业体系的界限,以形成区域间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的经济共同繁荣图景。其三在于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其四在于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持,构筑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有效衔接的核心城市一小时通勤圈。注重细节完善,有效衔接高速轨道交通与地区交通的接口,构建以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各种类型交通完善的衔接接口,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交通条件。

3.2.2 社区营造、教育提升支撑特色产业,实现地区内生发展

特色小镇产城融合的实现最终要围绕人的发展规律吸引人、留住人,聚集人气。以人为核心为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注入人才、智力支持。美丽人居环境和优良教育机会是支撑产城融合地区繁荣的必要条件。

(1)以社区营造构筑美好生活空间,实现有品质、有人文的小城镇。

社区兼具功能与地域两层涵义,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共同利益关系、具有社区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人与生活环境的情感 ”。社区营造,community revitalization,始于自60年代欧美等地人们反思经济高速增长对于人居环境的威胁。之后逐渐形成了在东亚地区具有广泛深入社会影响的“社区营造”运动,如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内地的上海等城市。具体是指在地区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多方合作,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社区活力与生活品质的系列持续性的活动。实现途径包括:①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使生活空间变得美好,生活品质得以提升,原有的社区景观焕然一新,社区可持续发展;②社区营造的参与力量在于社区居民,发展社区自主能力。通过民间自发、自我组织,非政府民间组织(NGO)帮扶,自下而上发挥民间自治和自组织的力量,凝聚社区共识,最终实现自发展。社区营造关键在于政府引导,而不再是政府控管或主导。社区营造旨在维系社区社会资本和情感纽带,其过程能够产生信任,提升参与自主性能够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产生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因而社区营造能够将由上而下进行规划和控管、管制转变为由下而上的一种自组织治理,形成地区社会和谐、平衡、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政府从供给侧引导社区营造的实践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①组织挖掘地区特色,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资源;②围绕“人、文、地、产、景”,结合乡土风情田园风貌和城镇生活便利进行社区整体规划,设计中更注重精神层面,解决社会形态转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需求;③参与力量以当地居民为主,强化社区的自治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新型社区是一种新的生活共同体,在生活品质与公共服务质量上与城市看齐,形成有生活幸福感的社區。

(2)教育提升以保障城镇未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教育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教育是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地区城镇产业升级、社区营造的实现依赖当地人民的素质提高。农民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国家2012 年中央1号文件、2013 年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改变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带来的小农意识强、素质偏低、法律观念和公民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技术等诸多问题。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应立足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先有一技之长,再谋更大发展。通过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强化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部智力因素,形成地区品牌。比如青岛从2011年至今已持续引入29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形式包括建大学校区、成立研究生培养机构、建立兼具科研和成果转化作用的研究院、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已初步形成名校效应。吸引高等学府名校入住是丰富人才供给、活跃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光伏小镇亮相省首届特色小镇展示会[DB/OL].嘉兴在线新闻网,https://www.cnjxol.com/xwzx/jxxw/qxxw/xz/content/2017-03/13/content_3859615.htm,2017-03-13.

[2]霍伟,李超,王梦然.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结合特色小镇调研总结[J].中国名城,2017,(02):16-21.

[3]姚建莉.特色小镇“大学问”,地方考察团扎堆浙江[D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2-20.

[4]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05):28-32.

[5]向延平,林漳平.区域内生发展:基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解释[J].经济地理,2013,(04):36-39,8.

[6]日本建筑学会.社区营造的方法[M]//陈金顺译.(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区域环境保存活化系列套书第一卷,2010:4.

[7]青岛:创新构筑人才高地 推动城市跨越发展[DB/OL].大众日报,2017-02-07,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70207/Articel10002MT.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特色小镇产业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