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夜》的世界

2017-12-07 09:19孙奥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疯人院柏树印象派

孙奥

如果说,有一个时代欢迎天才,有一个时代塑造天才,有一个时代殒没天才,那么梵高一定来自于那个时代。

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他们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的“瞬间印象”,表现万物微妙的色彩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印象派”。

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有装饰韵味。

荷兰画家梵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开始了他一路凄苦、不屈直至燃烧自我的创作历程。

1880年,梵高拿起画笔,临摹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同年10月,他在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这期间,他的作品偏于现实主义,呈灰暗色系。

19世纪末,他开始与一些印象派画家交往,画风转变,色彩也明亮起来。后来,他的疯病发作,在与高更一次激烈争吵后,他割下了一只耳朵,被送进圣雷米的疯人院。

他的代表作之一《星月夜》,也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作之一,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而成。

我在幼时,接触的第一幅美术作品既不是漫画,也不是儿童画,而是刊登在杂志上的《星月夜》照片。当时的我非常不解:为何美丽的星空夜景,画家要画得如此杂乱而冷漠?直到现在,我才有了些许体悟。

画面中,星星和云构成了巨大的漩涡,糅合相交形成了类似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形状。小镇、山峦、柏树被卷进了一条汹涌澎湃的激流中,冲击着观众的视野。尤其是左侧那占据画面近五分之一的巨大柏树,好似一团波浪般的火焰,让人感受到画家不屈的灵魂。冷色调的画面,给人一种阴沉、压抑的感觉。

很多人赏析,这幅画表现出作者“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那“火舌般的柏树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我却觉得梵高虽然有过激行为,但被送到疯人院后,却激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在一年的时间里创作了150多幅作品。

而朋友的离去,家人的不认可,他当时的心境,都在这幅画面的漩涡中隐隐浮现。也许那高大的柏树正是梵高本人,小镇就是圣雷米的疯人院,天上明亮的星月则是他的朋友和家人们。他想要直冲云端,去接近弟弟提奥、画家高更这些亲友们,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

但区区一棵柏树,又怎能触到苍穹,与那可望不可即的星月亲近?而面向地面时,梵高这棵柏树不羁,粗犷,如火舌一般,释放着炙热的情感,这小小的地方无法困住他狂放的灵魂,只能在脚下匍匐。

梵高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辜負了他的天赋,但《星月夜》那极具流线型的线条,与波浪、漩涡一起,都在他死后,为他赢得了身后名。白昼将近,梵高燃烧咆哮的灵魂渐渐平息,也许,他终于能温和地走入良夜。endprint

猜你喜欢
疯人院柏树印象派
柏树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鸟儿和乌柏树
「印象派画家」金农
飞越疯人院
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洗澡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离不开那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