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素读,垒筑阅读教学思维的高塔

2017-12-07 09:35魏小浓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环境思维

魏小浓

[摘 要]素读是一种私塾式的阅读方式,强调的是纯文本识记性阅读。素读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素读环境,关注学生的阅读感悟,强化学生的认知积累,这样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素读;环境;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30-01

素读是一种私塾式的阅读方式,强调的是纯文本识记性阅读。素读能让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素读以朴素真切为突出特征。因此,教师要改进阅读方式,让学生在素读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完成认知积累。与其他热闹的阅读形式相比,素读具有实用性的优势。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素读的基本内涵,科学合理地运用素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启动素读,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语文课堂呈现明显的“包装”痕迹。音乐、美术、舞蹈、摄影、小品等艺术形式不断被引入阅读课堂,对学生感官形成多重冲击,使学生获得一定思维启迪。但表面热闹、内质贫乏的课堂无疑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因此,教师要冷静审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素读,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对传统教学精髓的充分继承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潜心展开阅读积累。

素讀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阅读学习的意识。如,教学《翠鸟》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其中的生字词,并说说对这些字词的理解;然后理解翠鸟的形态特征,说说翠鸟是如何捕鱼的。由于文本内容比较简单,经过阅读探究,学生能逐渐理解相关的内容。如,对翠鸟的特征,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爪子是红色的,身上羽毛有多种颜色,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又尖又长。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这是最为常见的素读体验。学生以字词为起点,对翠鸟形态展开梳理,对翠鸟捕鱼动作进行探析,进而对翠鸟形成了深刻的认知。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也没有什么范读,学生却能展开全面的阅读学习,而且认知具有系统性。这是素读的基本诉求所决定的。

二、关注体悟,提升阅读感知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这些正是素读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比较单纯,需要教师展开多元引导,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内涵展开多元解读,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的机会。教师可安排合作阅读、课堂演绎、课堂辩论、小组竞赛、案例分析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究,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品质。

如,《检阅》一文写的是发生在波兰华沙国庆检阅时的一件事情。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一位残疾的小伙子,却被同伴放在第一排最为显眼的位置,并获得观众的齐声喝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阅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博莱克虽然是残疾人,但大家不但没有歧视他,反而将他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关爱行为。观众都报以掌声,说明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可以看出,素读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最为可贵的阅读体悟。

三、强化积累,实现阅读实践的目标

素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还能提高阅读积累的厚度。素读强调的是识记、理解、分析、归结,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契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掌握字词、明确修辞、了解表达特色、感受人物情感等。这些都属于素读积累的范畴。教师要以素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积累性学习,从不同维度建立阅读认知图式,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一面五星红旗》写的是一件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事情,作者的爱国情感不仅执着,而且具有强大感召力。教学时,教师先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展开多重阅读,并说说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

广泛的素读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以五星红旗为话题,展开深度的探究活动,这属于阅读实践的范畴。素读,给阅读教学带来最直接的效益,也给学生真正地学习语文创造了机遇。

素读不是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启动素读教学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而是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根性觉醒。素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潜心探究文本,获得切实的阅读感知。它是一种追求实效性的创新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原动力。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环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